第一秘书 发表于 2012-4-20 09:04:55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规划农村社区管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的必要措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类型及经验

近年来,我市围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以村庄整治改造为主要载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有计划地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自然村集聚,完善配套设施,引进社区服务,实施社区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土地增减挂钩式。我市紧抓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政策的机遇,对较为偏远的村、土地升值空间较小的村,采取挂钩试点方式进行建设。全市实施挂钩项目总面积2.75万亩,其中2010年经批复实施挂钩项目总面积达2.1万亩。市中区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按净增耕地每亩30万元标准予以奖励乡镇,且项目开工后先行拨付奖励总金额的30%作为启动资金,后续奖励资金按工程进度拨付。目前,市中区已拨付1亿元启动资金用于孟庄镇蟠龙河社区、税郭镇鲁王桥社区、西王庄乡东王庄社区建设;滕州市共有31个村利用土地挂钩政策建设了新型农村社区。

(二)压煤村庄搬迁式。对村庄覆压煤炭资源或因煤炭开采影响村庄安全的,由企业出资,对压煤范围内的村庄实施整村搬迁、异地新建。滕州市紧抓压煤搬迁为突破口,稳步推进了滨湖镇西焦村整体搬迁改造和西岗镇清泉寺、南王庄2个压煤村搬迁改造,改善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峄城区底阁镇前王社区属石膏塌陷区,通过实施异地建新社区的办法,有效解决了旧村压占资源不能开发和由于开发导致地面塌陷、房屋斑裂等问题,一期工程建成后可吸纳前王、康庄、陶墩等3个村千余户群众居住,为该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村企合作共赢式。对企业集团急需发展用地或影响企业安全防护距离要求的村庄,由企业参与村庄搬迁整合。峄城区为解决申丰集团发展的问题,满足企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由申丰水泥集团、台湾提鑫集团和阴平镇政府共同出资建设了丰鑫公寓项目。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57亩,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可容纳住户500余户,配套建设了储藏室、停车场,老年房、标准化卫生室、幼儿园和便民服务超市。同时,投资320万元新建了大型秸秆气化站,满足群众炊事用能需求。丰鑫农民公寓的建设不但让村里人住上了公寓楼,而且也为全市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巧借镇企联合模式有效解决资金短缺、用地紧张等难题,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提供了一条有益的借鉴。

(四)项目建设拉动式。对重点项目范围内的村庄,发挥项目资源的优势,通过项目建设拉动村庄实施整体建设改造。薛城区陶庄镇利用高铁建设节余用地指标,于2009年下半年启动建设了千山新村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是市、区两级的重点项目工程。目前,千山新村建设已基本完成。整村搬迁完成后,旧村复垦,可腾出土地118亩。台儿庄区借助“运河古城”发展时机,全力打造古运荷乡湿地公园项目,规划建设了各类设施和景点,将古运荷乡湿地公园建成集生态保护、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运河水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湿地文化旅游风景区,走出了一条“经营山水、统筹城乡”的特色化发展之路。

(五)城镇建设带动式。对小城镇周边村和镇驻地村,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大型开发企业、外商或民间资本参与农村住房建设,建设住宅除回迁安置外,其余对外公开出售。山亭区城头镇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群众自愿、适度超前、打造亮点”原则,为彻底治理西城头“空心村”,实现“以宅基换住(厂)房”,扎实推进了金城花苑社区建设,项目占地80亩,总投资7000万元,高标准配套了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并建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成为枣庄市新农村建设和旧房改造相结合的典范。

(六)经济强村整合式。鼓励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对周边的村进行整合,集中建设规模化的大型社区,腾出土地用于发展高效农业或二、三产业。滕州市级索镇抢抓土地增减挂钩政策机遇,启动实施了以姚庄为中心的社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坝子崖、后泉等园区村庄整合集聚。目前,姚庄社区已完成姚庄新村21栋住宅楼建设,全村324户完成整体搬迁,节约土地228亩。薛城区张范镇以大甘霖村为推手,启动实施了大甘霖旧村改造工程,并规划设计村庄发展中长期规划。目前,该村已成功完成小马庄整体搬迁,村民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新社区建设是一项新的工作,有别于原有的行政村建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中央提出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的高要求相比、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相比、与我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实际期望相比,我市农村新社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设施落后,服务不全。现有农村新社区虽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体器具配备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也大都存在功能单一、设备落后、服务不全的状况。社区配套不到位、不便民,部分社区没有规划配套合理的社区服务中心、农机具存放、粮食晾晒及居民菜地等专门场所,特别是污水处理、集中供热、供气、小区绿化、垃圾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的农村新社区对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也不够重视,缺乏专人料理,设施破坏比较厉害,严重影响了农村新社区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二)规模偏小,辐射不强。从我们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市部分农村新社区规模还不大。另一方面,一些农村新社区功能还不够完善,容纳量不够大,对附近居民的吸引力不强,往往使农村新社区中心集聚效应难以形成,不能形成对周边地区的有效辐射,影响了农村社区的进一步扩大。另外,由于规划和用地的原因,有些农村社区还存在选址不尽合理、偏离中心区位的先天不足,地缘偏僻,也影响其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三)组织缺失,管理薄弱。建成后的社区物业管理不规范,部分社区自治物业服务网络未建立,缺乏完善的规则制度,缺少专业化服务队伍,内部管理相对薄弱等。一是管理职能不清。主要是社区管理与村务管理难以区分职责重点,多数还是以村务管理老办法来对待社区管理,使管理与实际契合度不够。二是管理组织缺失。许多农村新社区并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而往往采用由村委会统而管之,结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更谈不上物业管理等现代社区管理模式。三是管理水平较低。由于大多数村干部没有受过社区管理的相关培训,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社区管理,容易以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管理效能低。

(四)产业薄弱,渠道不宽。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我市大多数农村新社区产业基地项目尚未形成规模,产业支撑相对薄弱,“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优势还没有显现出来,科技含量也不高,新社区产业培育、产业开发和产业提升缺少配套政策措施。另一方面,筹资渠道不够宽。政府投入一支独大的格局尚未打破,社会资金投入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充分挖掘,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投融资新机制还未形成。课题组成员:姜承红 张志健 陈锡昌 陈琼 朱桂峰

igulr 发表于 2012-5-7 09:24:58

好东西大家分享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广州汇纳科技胶粘剂huinacncaiyescaiyes.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新社区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