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猫 发表于 2013-11-27 18:19:23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十章 2013年11月27日

       今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26日来到曲阜孔府考察,并来到孔子研究院。桌子上摆放着展示孔子研究院系列研究成果的书籍和刊物,他一本本饶有兴趣地翻看。看到《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拿起来翻阅,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习近平随后同有关专家学者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发言后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有理由相信,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上下将掀起新一轮国学热潮。贾陆英老师有先见之明,带领我们早已先行一步啦!今天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与大家分享、交流《论语问答录》学而篇第十章,现整理如下:

贾陆英:

习总都说要好好看看《论语诠解》,我们还是继续学习《论语》学而篇第十章吧。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字子禽。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门十哲之一,长于言语。夫子:古代对男子的敬称。《论语》中,孔子的学生称孔子为夫子。抑:文言连词,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如“抑或”。其诸:语气词,表示揣度的语气,相当于"或者"、"莫非"。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必然会听到那个国家在政事方面的情况,这是求来得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态度得来的。老师的获得方法,或者是不同于别人获得的方法吧?”

问:子禽与子贡的对话,展现了孔子怎样的道德仪容和风度?

答: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没有得到各国国君的任用,但他每到一地都能了解到当地的政事。子贡说这不是孔子去求来的,而是因为他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道德仪容和风度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人们主动告诉他的。温、良、恭、俭、让这5个字,形象而生动地刻画出孔子的风度、性格和品行修养。正因为如此,大家都愿意把政事告诉他。这是孔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问:孔子的风度就是温、良、恭、俭、让吗?

答:如果认为孔子只是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那就错了。在弟子们眼中,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他既温和又严厉,既有威仪又不凶猛,既恭敬有礼又安详而有分寸。这是其一。其二,孔子以谦让为美德,强调以礼让治理国家(《论语?里仁》),而这个“让”是有原则的,当让则让,不当让则不让。即便是对于他本人,也明确地鼓励弟子们,要“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中庸之德的修养。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他所指的“孔氏书”,就是《论语》。《论语》是孔子去世以后,由其弟子们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辑而论纂”所形成的。因此,《论语》中孔门师徒的言语行事,是片断的,零散的,有些甚至是不完整的。《论语》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记述了孔子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仪容和风度。只有把全篇融会贯通起来,才有可能做出客观、全面、深入的分析。孔子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其实他并不神秘,他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我们说他平凡,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苦有乐、有爱有恨、有柔有刚,有成功有失败的普通人。我们说他伟大,是因为他那博大精深的思想,照亮了人生的道路,给予中华民族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无心随风:

温良恭俭让五德可是仁的内涵?述而不作,孔子所为。

夕惕若:

仁的内涵是忠恕么?

贾陆英:

不,这是孔子的仪容和风度,是内心仁的品行修养表现于外的风采。仁的最基本的内涵是爱人。基中包括忠恕。


六耳弥虫:

陈、名亢为啥叫子禽这个难听的名字?物有阴阳,品有两极,何解?举个例子

贾陆英:

陈、名亢为啥叫子禽这个难听的名字?——不可用今人的眼光和标准衡量古人,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或许在那个时代,子禽是好听的名字呢。

红豆不惑: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中庸之德的修养。由此红豆想到,...不知如何表述,大意是,物有阴阳,品有两极;孔子之德乃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中庸之道。如此表述不妥,不过,不知前辈能明白红豆意思么。


夕惕若:

中庸应该不能这样解,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不史不野,不狷不狂,才是中庸吧.我觉得是内外如一.执政中庸,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孔子温良谦恭让,我觉得只是他形于外的表现


贾陆英: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认为中庸是君子最高的品德。

红豆不惑:

到底什么才是中庸?中庸之道用之今世,如何理解和表现?度,允执其中?



吉祥天:

我觉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什么事摆出相应的态度,应该不算中庸吧.红豆说不左不右,不上不下,我觉得不是,应该是该左是左该右时右,该上就上该下就下,所以对同志像春风对敌人像寒冬,跟中庸应该不是一个解释

贾陆英:

   “中”这个词,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出现,《说文解字》把它解释成“上下通”和“旌旗杆”两个含义。“上下通”即天人相通之意,为天人合一哲学提供了依据。“旌旗杆”即族群的旗帜,居中而示正,引申为一切事物的度、中心、平衡点,为中庸之道提供了依据。

   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从哲学的范畴来讲,指的是“度”。凡事过犹不及,要把握好这个度。第二是从伦理的范畴来讲,指的是人的品德。把度的概念运用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就是要遵循礼的规范,言语行动都能依礼而行,把握好度,把握好分寸,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第三是从政治的范畴来讲,指的就是公平。允执其中,就是指为政者要坚信不疑地把握住公平的原则。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孔子把“允执其中”具体化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首先要“执其两端”,就是要全面地看事物,既要看到过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及的一面,这样才能把握全局,做到不偏不倚。然后要“用其中于民”,就是要在全面分析事物利弊得失的情况下,加以综合,运用中道,坚守住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才能处理好民众的事情。常言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不平則鸣”。孔子也说,“公则说(悦)”,这都是强调只有公平公正,才会使百姓心悦诚服。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公平、公正、正义的原则,是最重要的价值理念。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核心,对我国思想、文化、政治、社会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评价说,“这个思想的确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毛泽东书信选集》146——147页)历史上对“中庸之道”有多种评价。有的把它说成是“折中调和、不分是非”;有的把它说成是“四处讨好、八面玲珑”;有的把它说成是“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其实,“中庸之道”就是人们在处事行事时应当把握的合适的度。“庸”有两层含义,一是用,就是要“用中”;二是常,强调用中乃是常道,乃是规律和法则。“中庸”思想中包含的辩证法因素以及它作为至善至美的品德,尤其是对于“诚信”意义的突出强调,是弥足珍贵的,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庸之道”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把“中庸之道”运用于指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他曾经评价自己的学生说,子张做事太过,子夏做事不及,过和不及都不好。当子贡问怎样才能把握住“中”时,孔子说:“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礼记?仲尼燕居》)这就是说,“礼”是体现“中”、决定“中”的。只有以“礼”为标准,才能把握住“中”;只有按照“中”的原则行事,才能合乎于“礼”。孔子把能不能遵循“中庸之道”,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礼记.中庸》)他生活在春秋末期“礼坏乐崩”的时代,看到世风日下,他感叹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 ?雍也》)就是认为中庸是至善至美的品德,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可惜的是,长久以来民众中恪守“中庸之道”的人已经太少了。《中庸》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思想,突出强调了“诚”对于恪守中庸之道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那么,他满嘴的“仁义道德”就只能是虚伪的、骗人的东西。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那么,它的广告再耀眼、再动人,也只能是虚伪的、骗人的东西,最终必将自己搞垮自己。《中庸》强调,“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就是说要努力做到“诚”,就必须选择美好的目标坚守住它。在修养方法上,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照此去做,“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礼记.中庸》)今天,面对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人们呼唤“诚信”的回归。《中庸》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是十分亲切、十分重要的。

六耳弥虫:

贾老师,请问博审慎辩笃怎么取修行才能高端大气上档次呢?


贾陆英:

第一、要搞清楚什么是“中”。“中”字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有多重含义。作为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一定事物所包含的质和量相统一的度。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是该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人们只有抓住了该事物的质,才意味着认识了该事物。量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其它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人们只有在认识该事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它所含有的各种量,才算对该事物有了全面科学的认识。而保持该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就是度,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中”。例如,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这是它的质的规定性。保持这一常态的数量界限,是标准大气压下摄氏0度至100度的温度,这是它的量的规定性。而摄氏0度和摄氏100度这两个关节点,就是它的度或“中”。水是一种可以在液态、气态和固态之间转化的物质。当温度在摄氏0度以下时,液态的水就转化为固态的冰;当温度在摄氏100度以上时,液态的水就转化为气态的水蒸汽。要想保持水的液体状态,就必须把握它的度或“中”,使温度保持在标准大气压下摄氏0度至100度之间。由此可见,人们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把握它的度,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依据。

第二、要搞清楚什么是“时中”。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这里的“时”,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时间和空间。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运动、变化,保持其常态的“度”或“中”也在发生着变化。“中”并不是静止在事物两端中间的等距离的地方,它不是僵死的,而是变动的。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就是告诉我们,掌握“中”是需要根据事物的变化而权衡的,否则,就会把“执中”变成僵死地守住中间一点。例如,旧式的称,一个秤盘,一个秤杆,一个秤砣,三者的平衡就是它的“度”或“中”。而要达到三者的平衡,就要根据秤盘中物品的轻重,对秤砣进行调整,这就叫“权衡”,也是孔子强调的“时中”。 由此可见,把“中”理解为事物两端的中间点,是错误的。“中庸”并不是折中调和、半斤八两,它要求懂得“时中”的道理,与时俱进,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事物的“度”或“中”。


第三、要搞清楚什么是“过犹不及”。孔子总结舜治理天下的经验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中庸》)这里的“两端”,就是“过”和“不及”。当我们把握住保持事物常态的“度”或“中”以后,就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它的要求去做,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时间概念上说,是指从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大约100年。而1956年和本世纪中叶这两个关节点,就是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的“度”或“中”。这个理论既同那种“不及”(或右)的观点,即认为中国“要退回去,补资本主义课”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同那种“过”(或“左”)的观点,即超越历史阶段的观点划清了界限,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是我们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立足点。胡****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党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对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航向继续破浪前进,意义十分重大。

第四、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说,事物是复杂的,是由许多对矛盾构成的,要使它保持“和”的状态,就必须把握住它的“度”或“中”。只有把握住“中”这个根本,才能实现“和”的结果。“和”不是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调和,而是“和而不同”。不同的事物之所以能够成为“和”,就在于保持其一定的“度”或“中”,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这样才能达到“中和”的理想境界。《中庸》举例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当这种情绪没有发出来的时候,人的心情是平静的,无所偏倚,既无过,也无不及,所以叫做中。当喜、怒、哀、乐发出来以后,能够做到“中节”,就是把这些情绪节制在合乎礼的范围内,这就是和。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中”是实现“和”的根本,“和”是“中”发挥作用的结果。把握和应用“中庸之道”,是实现和谐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引导人们用“和而不同”的准则处世行事,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夕惕若:

保持该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就是度,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中”——贾老,您这句解释,用的极好!质的稳定,意味着事物的本性没有发生改变,而在质的范围内,量的变化,又体现动态的过程,与时俱进的变化。这让我联想起苏联和我国的情况,苏联在改革中没有把握住“质“,而我国在质的范围内的改革正是对“量”的调整。左倾右倾都是没有把握住度。从横向上看,度是稳定不变的,从纵向上看,度又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一直在动——某一时间节点上的度,是一成不变的;而节点上的每一个度,在一个时间轴上,构成了一个个的“量”。贾老,说到和而不同,在上次的学习进行完之后,专程回家看了哲学史,温故知新。很简单的一个比喻:五彩、五音各不相同,共同使用才能“和”,如果全都一样,就是“同”,这样的同是乏味的


六耳弥虫:

孔子就像耶稣,可惜现在这样人太少了,中国也成不了耶路撒冷!推背图上说有这个世纪圣人出现,希望国学兴起啊!


贾陆英:

和而不同也是孔子提出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有机会我们专门讨论。


夕惕若:

一个人看论语是很枯燥的,有幸有这么一个指路大师,结合实际的讲,不好好珍惜的话,我言语一声,我们可能这辈子都这么一个学习论语的机会了,不信的话,咱自己想想,我们通读过论语吗?以后的几十年,敢保证自己一定会去这么一字一句的看。

六耳弥虫:

文秘工作需谨言慎行,遇到贾老乃吾辈三生之幸,《论语》之妙,妙在能解愁,能泡苦,细细品味,方知人生百态的学问尽收眼底,贾老师常常以德明智,所以十分建议贾老师以后的讲座多跟我们讲解一些实际的人生故事,古人的故事也是可以的嘛,这样的话,我们心得体会就更深了!子贡既然知道其师孔子的人生态度,为什么要告诉别人呢?可见当时人生之取向错综复杂。可惜的是,当今世上已经很少有人具有这五种美德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们遗弃的实在是太多了!很多的人在做事上得意忘形,失意忘形,可谓“不温”;他们为了钱权、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可谓“不良”;为私欲,不顾前后,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可谓“不恭”。奢侈腐化,贪得无厌,可谓“不俭”。玩弄权术,得了更多的不义之财却从不布施、为富不仁,可谓“不让”。


贾陆英:

十分欢迎大家勇跃参与讨论,这样才有价值。开个玩笑,活跃一下气氛,也未尝不可。

老秘网-老猫:

贾老师,能否谈谈五德对机关工作人员有何现实意义?

贾陆英:

我认为,保诗温、良、恭、俭、让的作风,在当今社会,也是实现人际和谐、维护同事之间团结的必要,对于机关工作人员来说,也有利于加强沟通,扩大交流,互相学习,增进共识,共同提高。

老秘网-老猫:

比如我们刚到一个新单位,或许“温、良、恭、俭、让”也能帮忙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新单位,更快融入这个新集体。下班,本期讨论到此结束。让我们一起以德服人,以礼待人,以度容人,以情感人,低调做人。贾老师辛苦了。感谢大家参与。






江苏省委秘书 发表于 2013-11-28 21:35:08

任以为已任不亦重忽任重而道远

长沙一秘书 发表于 2013-12-10 15:23:49

贾老师辛苦了!版主辛苦了!常看的老文章谈出出新意了!

chyzhang 发表于 2013-12-27 09:53:30

贾老师辛苦了,老猫辛苦了,谢谢

villager 发表于 2013-12-27 22:41:44


好东西,认真看了,值得学习借鉴{:soso_e179:}

从零开始 发表于 2013-12-28 19:14:29

谢谢老师指教,谢谢老秘网

功夫猫 发表于 2015-3-6 11:38:30

很少能看到这么好的文章了,只有学才是硬道理。

ecosxs 发表于 2019-2-18 15:23:33

谢谢老师指教,谢谢老秘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十章 2013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