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铁 发表于 2014-3-24 19:16:50

浅谈精准扶贫

<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 实行精准扶贫,确保到村到户,这传递出我省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必将对我省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b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一、怎么定义精准扶贫</b></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合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通俗地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要多。</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今年,全省减少120万农村扶贫对象是省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各地各部门应牢牢把握省委对扶贫开发的最新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紧迫形势,将扶贫开发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b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二、为什么要精准扶贫</b></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其中四川为602万人),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fubai。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b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三、如何推进精准扶贫</b></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推进精准扶贫,加大扶持力度,是减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b>(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b>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span></p><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b></b></span></p>**** Hidden Message *****</a><p style="margin-bottom: 5px; border: 0px; list-style: none; word-wrap: normal; word-break: normal; color: rgb(70, 70, 70); font-family: simsun; text-indent: 2em;"><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white;"></span></p><p></p>

TT小秘书 发表于 2017-1-17 09:52:55


公文写作培训班
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对贫困地区和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监测管理,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和扶贫目标。” 实行精准扶贫,确保到村到户,这传递出我省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必将对我省扶贫开发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一、怎么定义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合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通俗地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谁贫困就扶持谁,谁的贫困程度深对谁的扶持就要多。
今年,全省减少120万农村扶贫对象是省政府要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实事办得“实不实”,关键看精准扶贫“准不准”。各地各部门应牢牢把握省委对扶贫开发的最新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全省全面小康建设的紧迫形势,将扶贫开发方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扶贫资金使用由大水“漫灌”向精确“滴灌”转变。
二、为什么要精准扶贫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但是,长期来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全国农村贫困居民8249万人(其中四川为602万人),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万户农村住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研究贫困居民规模、分析贫困发展趋势比较科学,但在具体工作中却存在“谁是贫困居民”“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针对性帮扶”“帮扶效果又怎样”等不确定问题。由于全省乃至全国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贫困居民、贫困农户的帮扶工作就存在许多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农户和贫困居民没有得到帮扶。
精准扶贫的背面是粗放扶贫。长期来,由于贫困居民数据来自抽样调查后的逐级往下分解,扶贫中的低质、低效问题普遍存在,如:贫困居民底数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基层干部“推估”(推测估算),扶贫资金“天女散花”,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源;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甚至滋生fubai。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的群众观念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以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居住在边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地的贫困户,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移民搬迁是较好的出路,但是,因为补助资金少,所以,享受扶贫资金补助搬出来的多是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贫困的特别是最穷的农户根本搬不起。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等项目,受益多的主要还是贫困社区中的中高收入农户,只有较少比例贫困农户从中受益,且受益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原有的扶贫体制机制必须修补和完善。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扶贫必须要有“精准度”,专项扶贫更要瞄准贫困居民,特别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务必重点用在贫困居民身上,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扶贫要做雪中送炭的事,千万不能拿扶贫的钱去搞高标准的新农村建设,做形象工程不能实现扶真贫。贫困区域的发展,主要应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资金。
三、如何推进精准扶贫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扶持力度,是减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老猫 发表于 2015-5-22 10:40:17

“面对复杂的形势,应对下行的趋势,要把握两点,一个是精准发力,一个是狠抓落实。现在,精准比以往更重要,如果政策抓不到点子上,效果就不明显。”省委书记尤权在省委常委会议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时的讲话,直指要害,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

精准发力就是要提高政策的精确性。在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不少企业经营出现困难,除企业自身努力解决外,还需要政府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如果相关政策过于笼统,企业难以收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此刻,企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政策精准发力,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针对各个企业急需解决的不同问题给予相应的帮助,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方能提高政策的效率,帮助企业突破困境,谋求新发展,尽快扭转经济下行局面。

政策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经济新常态下,我省产业结构只有尽快向中高端发展,才能支撑经济长期中高速发展。政策精准发力,还体现在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与结构调整上,促进全省产业优化升级,在全国经济向中高端发展转型中抢占制高点。

实现政策精准发力,需要在放眼全局、掌握国内外和全省经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真正了解企业的具体困难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狠抓政策落实,将各项政策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为企业解决问题、创新升级、拓展市场等助一臂之力,尽快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促进全省经济逆势上扬。

向晏民 发表于 2016-3-3 08:26:43

(一)精确识别,这是精准扶贫的前提。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惜玲儿与宋宋 发表于 2020-4-30 10:46:11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linky3106 发表于 2017-10-12 14:47:04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卓嘎 发表于 2015-9-15 16:22:50

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xwb2017 发表于 2017-8-15 21:20:31

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扬基层民主,发动群众参与;透明程序,把识别权交给基层群众,让同村老百姓按他们自己的“标准”识别谁是穷人,以保证贫困户认定的透明公开、相对公平。

写材料好难 发表于 2015-7-3 09:28:51

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

古月剑 发表于 2018-3-30 18:53:00

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总的原则是“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示公告、抽查检验、信息录入等内容。过去,全国曾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实践表明,这样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

九峰 发表于 2016-2-17 18:10:27

识别扶贫对象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程序繁琐、操作性不是很强。我省宜宾等一些地方探索的“比选”确定扶贫对象的扶贫“首扶制度”,也是一个精确识别的好办法。其具体作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扶贫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选,再由村“两委”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张榜公示;根据公示意见,再次召开村、社两级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比选,并再次公示;如无异议,根据村内贫困农户指标数量,把收入低但有劳动能力的确定为贫困农户。总之,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识别,都要充分发

盐城滨海秘书 发表于 2014-11-19 10:23:04

认真学习,好文!!!!

新月宝贝 发表于 2015-2-3 13:48:13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扶持力度,是减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冷月青城 发表于 2015-2-11 15:35:35

好好、、、、、、、、、、、、、、、、、、、、、、、、、、、、、、、、、、

dhs1987 发表于 2015-3-25 14:25:57

在全县整村推进村产业发展情况上的讲话

虔城 发表于 2015-3-30 21:46:05

精准扶贫是一场攻坚战

冷月葬花魂 发表于 2015-4-24 16:53:06

加大扶持力度,是减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壹人鳛水 发表于 2015-4-29 08:35:55

精准扶贫,扶真贫、真扶贫!

站在风中 发表于 2015-6-1 16:13:36

推进精准扶贫,加大扶持力度,是减少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也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那么,如何做到精准扶贫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浅谈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