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摘记 发表于 2016-9-27 08:41:21

提高新形势下防灾救灾减灾能力

<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strong>学习时报:今年受厄尔尼诺影响,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为主,风雹、旱灾、地震等灾害也均有不同程度发生。请问李部长,这些灾害到目前为止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情况是怎样的?相比以往有哪些变化?今年的灾情有哪些特点?</strong></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strong>  李立国:</strong>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今年我国气候十分异常,入汛提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洪涝灾害偏重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突发连发,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灾区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据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民政部统计,截至9月12日,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77亿人次受灾,1232人死亡,270人失踪,702.4万人次紧急转移安置;47.3万间房屋倒塌,307.4万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4118.6千公顷,其中绝收3768.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229.2亿元。总的看,今年以来的全国灾情与“十二五”时期同期均值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11%和37%,但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数量分别减少23%和14%。</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今年灾情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全国灾情时空分布不均衡。从时间上看,重大灾害过程主要集中在6月—7月,其中7月份暴雨洪涝灾害突发连发,灾情发展迅猛,单月死亡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占今年以来灾害总损失的5成以上。从区域上看,西南和西北地区灾情与“十二五”时期同期均值相比明显偏轻,其中西南地区大部分灾情指标偏轻50%以上;华北、华中和华东地区灾情明显偏重,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为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值。</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暴雨洪涝灾害南北齐发。入汛以来,全国共出现36次强降雨过程,65个县累计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其中,南方6月30日—7月4日、北方7月18—20日分别出现南北两地最强降雨过程,长江中下游发生自1999年以来最大洪水。部分城市发生严重内涝,对市民正常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全国洪涝和地质灾害较2011年以来同期明显偏重。</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强对流天气频发,风雹灾害损失严重。入汛以来,我国共发生45次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偏多,江苏盐城龙卷风冰雹特大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国风雹灾情较2011年以来同期明显偏重。</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strong>学习时报:当前我国面临的减灾救灾的总体形势如何?</strong></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strong>  李立国:</strong>当前,我国减灾救灾形势依然严峻,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新形势下,减灾救灾工作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是一个基本国情,“十三五”时期,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发,地震呈活跃态势,灾害风险等级较高,减灾救灾工作繁重、任务艰巨。二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财政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如何增加减灾救灾公共产品供给,提升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水平,是一个新的课题。三是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灾害监测预警、工程防御、技术应用、公众意识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整体提升。</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与此同时,我国减灾救灾工作也迎来难得新机遇。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体学习和今年7月28日考察河北唐山市时发表重要讲话,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思想深刻、内涵丰富,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中央关于补齐民生短板、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必将惠及广大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群众,为减灾救灾事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三是社会力量逐渐发展成长为减灾救灾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农房保险、巨灾保险等市场机制在减灾救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为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新助力。</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strong>学习时报:监测预警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环节。目前我们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气候变化导致的灾害风险管理的能力如何?</strong></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strong>  李立国:</strong>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种类多、频次高,阶段性和季节性明显,区域差异大,影响范围广,气候变化已经持续影响到我国许多地区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在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灾害风险、提高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我国已取得一些积极成效。</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预警方面。我国基本建成了地基、空基和天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预报预警覆盖面不断扩大,准确率不断提高,时效性不断增强,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对区域性暴雨和台风路径的预报有了长足进步,24、48小时预报准确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突发气象灾害的临近和短时预报正在形成业务能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观测、监测预测及预警能力正在不断提高。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迈出重要步伐,能够提供区域和全球月、季、年时间尺度的气候系统监测、诊断、预测和影响评估等服务产品。</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方面。我们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努力实现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一是颁布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统筹开展全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二是加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建设,增加监测站网密度,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机制。三是国家减灾委建立健全由10多个涉灾部门参加的灾情会商机制,及时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防灾救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四是推进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设,加快实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开展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建设海绵城市,提高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五是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推动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提升城乡基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六是建立健全灾害保险制度,推进农业保险和农房保险发展,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发挥市场机制在转移和分摊灾害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七是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普及防洪避险、防雷电等减灾知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八是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相互借鉴和吸收先进经验,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strong>学习时报:在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strong></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strong>  李立国:</strong>我国注重发挥科技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实施《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一是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初步形成覆盖自然灾害各灾种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基础研究科学中心,利用基地和高校培养大量防灾减灾专业人才,有力支撑防灾减灾科技工作。二是推进灾害研究工作。通过实施国家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开展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发生发展规律等研究项目,形成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制定完善一系列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功发射防灾减灾相关系列卫星,北斗导航、高分卫星、无人机等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得到有效应用,初步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综合评估技术体系,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strong>学习时报:您在前面提到,社会力量逐渐成长为减灾救灾的一支重要补充力量,在遇到各种灾害时,人们也经常会看到各种社会组织、志愿者活跃在灾区现场。从民政工作角度,未来将如何更好统筹引导这些社会力量,进一步形成救灾工作的合力?</strong></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strong>  李立国:</strong>汶川地震后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的热情持续高涨,在应急救援、物资发放、心理抚慰、款物捐赠、灾后重建和社区减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协调联动、共同应对的救灾工作格局,但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仍存在一些无序、自身不够规范、政策引导支持不足等现象。今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唐山市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在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等方面进行努力。在减灾救灾工作实践中,民政部逐步推动完善相关政策,采取得力工作措施,支持引导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救灾工作。一是制定出台《民政部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政府主导、统筹协调等原则,开展完善政策制度、强化信息导向、加强监督管理等工作,把社会力量纳入灾害治理体系。二是依托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协调服务中心,为政府部门和有关社会力量搭起协调服务桥梁。三是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为科学调度、有序协调提供技术支持。四是联合有关社会组织开展桌面推演,探索创建以协调服务中心和信息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机制。五是加强业务能力培训,面向全国民政系统和100 余家社会组织举办7期培训班。六是积极协调有关社会组织与地方民政部门对接,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捐赠和现场救援。同时,在国家减灾网开设社会力量救灾专栏,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救灾工作。</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  <strong>学习时报:近年来,我国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今后还将从哪些方面继续加强这一工作?</strong></p><p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6px; line-height: 33px;"><strong>  李立国:</strong>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不断强化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一是围绕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等关键时间节点,面向社会公众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宣讲、技能培训、案例解说、应急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二是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灾害管理业务培训,提升科学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将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三是以城乡社区为重要阵地,以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为主要抓手,通过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动广大社区居民主动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四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开发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充分发挥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作用。五是加强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网络教育平台、数字图书馆、灾害遗址纪念馆等建设,充分发挥其教育警示作用。下一步,我们将以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创新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模式,丰富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多元主体参与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模式,共同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p><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提高新形势下防灾救灾减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