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福建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打印本页]

作者: 三明人才网    时间: 2010-4-22 08:05
标题: 福建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分析
《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福建要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关键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规模庞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是不可能的。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中,青年是主力军,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必然要求。 + o, K' H4 y; [: s% C: N

    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对东部沿海的几个发达经济区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海峡西岸经济区也被作为一个比较对象纳入其中。同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相较而言,我省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做得不够,人才的总量和质量都存在较大差距。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发展现状,我们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有选择地在厦门、泉州、三明、南平、福州五地发放问卷268份,收回问卷159份,有效问卷159份。从对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我省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对前途抱持乐观态度,但是企事业用人单位“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也较为突出,青年人才期待创新环境能有进一步的改善。为了进一步反映青年人才发展现状,现将此次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 q+ y! z9 r$ ^5 e0 N, r3 C

    一、我省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现状

/ \- b1 D( _# a2 o8 J1 y

    从调查结果来看,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对我省的创业环境比较满意,有高达6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福建有发展前途。从数据分析来看,满意度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V, r) r6 }$ h

    1、我省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 i, U9 w. s/ \0 ^

    我省地方各级政府都认识到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是科技新突破、发展新途径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我省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宝贵战略资源,因此都不惜余力地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互联网等媒体和阵地,宣传当地青年创新人才的先进事迹,表彰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建立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优秀专家、市管拔尖人才等选拔与表彰制度。逢年过节,当地党政领导都来看望慰问青年科技人才,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政府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 n% j" x, ?1 C! x0 Q! J

    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大胆使用,唯才是举,使得大批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本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从问卷分析来看,63.5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在单位受到重视和重用,在单位的地位有所提高,其中33.33%的被调查者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中层领导干部,其中18.87%的被调查者受到单位的表彰,其中32.70%的被调查者认为单位领导对自己很重视。由此可见,在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的今天,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是求贤若渴、爱护有加。

2 b; y0 m# c- t' m0 _/ x

    2、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工作环境正不断改善。

/ |/ y& ~3 B: S& \4 C4 f) H

    从此次调查来看,我省目前人才流动的趋势是外省贫困地区的人才到我省的山区工作,而我省山区的人才到沿海地区工作,沿海地区的人才则是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流动。由于近年来,人才流动频繁,人才短缺严重,各类企事业用人单位都意识到改善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环境的重要性,纷纷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来改善青年人才的工作环境。从调查数据来看,国有企业通过提供住房、解决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就学、实行岗位年薪制等措施来吸引和留住青年人才;民营企业通过建设现代化实验室、高薪聘请等手段来吸引青年人才;高校、科研院所则采取不惜重金改善青年人才的科研工作环境、鼓励青年人才深造、实行带薪进修等做法来吸引和留住人才。44.65%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很好,另有32.08%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工作环境正在不断改善,持乐观态度的高达71.02%以上,可见青年人才对目前工作环境的认同指数较高。  3、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对前途抱持乐观态度。

: @" U1 b5 Y( n3 a; H2 s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多数青年人才对前途抱持乐观态度。66.67%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在单位有发展前途;54.09%的受访者对当地政府出台的吸引青年人才的政策的执行力度充满信心,另有17.11%的受访者则表示有信心;在问到单位青年人才的流失情况时,59.64%的受访者表示单位青年人才流失较少;在问到单位在培养青年人才是否有重大举措时,高达70.28%的受访者表示单位在培养青年人才方面有重大举措。在对前途持乐观态度的人群中,高校、科研院所受访者比例最高,高达84.02%;其次是国有企业的受访者,比例为72.60%;民营企业的受访者对此项认同度偏低,仅有64.40%。在问到是否有离开单位重新创业的打算时,高达72.70%的受访者对现状表示满意,不想离开,27.30%的受访者有离开的意图。由此可见,不管是企业的青年人才还是事业单位的青年人才对现状的满意度还是较高的。

. }6 Q+ c# t, s& Q# P

    二、我省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目前面临的问题

' b1 G5 M/ }' a% T) e- i# q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目前创新型人才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 w+ Y* r- |- o- {9 R3 r

    1、“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仍较为突出。

' j; k: c3 `7 @: d

    在民营企业发达的厦门、泉州地区,这个问题十分普遍。我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目前的产业仍是劳动力密集型,主要以鞋类、服装、石材、水暖等为主,由于进入门槛低,企业的规模不小、实力不弱,但技术含量低,对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需求意愿不强,乐衷于购买先进的外国设备和技术,不注重自主创新,引进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只注重使用不愿意花钱去培养,个别竞争残酷的行业如石材业只能是互挖“墙角”,根本谈不上培养。

% x/ h) s9 L6 B# k$ k

    国有企业中也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国有企业也讲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经济效益又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因此,国企对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需求量大,但目前国企普遍缺乏创新型青年人才,只要是人才都被使用到企业生产一线上了,成为企业重要岗位的技术骨干,人才的严重短缺使得这些技术骨干无法离开生产一线去深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同程度上被削弱,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 `, T5 e: T# K7 L% N! k2 i9 `

    高校、科研院所也存在对青年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但相较企业而言,情况尚好。高校、科研院所由于培养人才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且培养的人才毕业后是否返回本单位还存在风险,因此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没有引进人才的积极性高。引进人才只需提供资金、设备,虽然投入不少,但见效快,很容易出成绩,因此单位领导都很乐衷引进人才,在对待人才培养问题方面趋向消极。

* K2 h2 e& ?( x# Y' D$ }4 ^& V0 X; I

    2、政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

- u8 V6 Q3 u: w5 |% g& m$ L/ T

    从本次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70.04%的受访者反映政府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足。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来帮助,而科技发展又需要教育来支撑,教育发展又需要政府的投入。目前政府在教育这一块,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特别是高校,在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方面,政府支持力度正处于不断削弱的状态。目前的教育政策正把大学教育推向市场,高校和科研院所正面临市场化的困局,大学要靠学费来养活自己,扣除人事成本、学生教学和科研的正常消耗外,在创新方面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这就客观上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有其长期性的特点,政府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使得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舍得投入,直接影响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目前的教育政策也导致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重文轻理,因为文科投入少,学校的经济效益高;理科投入多,学校的经济效益低,甚至可能要贴钱,这是高校所不乐意见到的。此外,政府的人才培训工作也呈现重理轻文的趋势。由于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场地、设备,成本投入较大,而培训经费有限,因此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的人才培训工作也出现人文学科偏多,理工科较弱的特点,如任其发展下去,在创新型青年人才队伍中占主力地位的理科人才的缺口将进一步拉大,直接影响到我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青年人才创新能力不强

( W/ f9 N! f& j

    从此次调查分析来看,这主要跟社会大环境有关。福建省虽然地处东南沿海,表面上看属于经济发达地区,但实际上综合科技水平要逊于周边发达省份。主要原因在于我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的夹角中,长三角经济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集聚了江浙沪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大量优秀人才,珠三角经济区以其濒临港澳发达地区,成为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地区也吸引了粤、港、澳三地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优秀人才,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同长三角、珠三角经济群相较而言,对优秀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甚至本省的优秀人才也流往外省,我省青年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优的现状直接影响到创新能力。此外,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创业环境也影响到科技创新能力。我省由于历史原因,科技投入长期不足,高校、科研院所较少,基础薄弱,设施陈旧,近几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无法满足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需求,科研环境滞后也制约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每年申报的科技发明类奖项,我省能上全国档次的较少,得奖的主要还是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 k0 X, i* K I; x- D+ H

    三、我省创新型青年技术人才的期待

# e4 q% u9 \9 P/ t( h

    从本次调查来看,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的期待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 Q C- c1 g4 q. J' R7 Z# k8 U: P2 ]

    1、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期望个人发展空间能进一步拓宽。

7 D$ d& s2 ], [4 K3 t* s

    在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期待个人发展空间能有进一步拓宽。我省的产业链“升级换代”步伐缓慢,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已基本上完成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原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逐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正以迅猛的势头飞跃发展,对青年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现代生活设施对创新型青年人才吸引力特别大,高科技企业密布,形成产业带,可供人才流动的空间广阔。反观我省,产业层次低,产业带没有形成规模,科技基础薄弱,科研实力不强,创新型人才一旦认为自己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流动就成为必然。同时,企业的技术骨干缺乏进修深造的机会,难以及时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影响了人才的发展。因此如何拓宽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发展空间将成为政府和企事业用人单位今后工作的重点课题。

' I+ o8 Z% R9 z& ]( m

    2、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希望团队合作能进一步加强。

6 E" h+ \, H& H5 r$ n0 ~

    从本次调查中发现,青年人才都期望在单位能有一个共同打拼的团队,受访者都认识到光靠个人的努力,离开团队的合作,想搞出一项科研成果来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进行重大课题攻关时,团队的作用尤显重要。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在引进人才时,首先考虑的是人才到本地能否发挥作用,早出成果;而人才选择高校、科研院所的首要标准是该单位是否有合作的团队,自己的科研项目能否得到团队支持,在单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有多大。国有企业进行技改和自主创新的课题都是大项目,短时间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来完成,因此承担项目的青年人才也期望有一个合作的团队来进行研发,通过集体攻关,集思广益,早日把项目拿下。由于竞争压力的加剧,民营企业的青年人才对团队合作也有强烈的意愿,受资金、技术设备的限制,民营企业多是单独引进急需的青年人才,很少能引进整个研发团队,单靠个别青年人才的打拼已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由于青年人才专业性强,视野比较狭窄,很需要与同事共同作战的合作性,进而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团队合作已成为创新型青年人才寻求事业突破的关键问题。

7 R6 B4 S- B( J0 p; {

    3、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期待创业环境能有进一步的改善。

, X, d2 P# D* c2 n$ f/ d# o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许多民营高科技企业的青年研发人才希望目前的创业环境能有进一步的改善。民营高科技企业在创办初期很需要得到政府科技部门的支持,渴望政府能够输血,但实际上由于创业初期纳税额较少,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大,政府科技部门对企业的支持是以该单位的税收贡献多少作为依据的,而实际纳税额度大的企业自身财力雄厚,政府对他们的支持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这就出现企业需求与政府支持本末倒置的问题。此外,在引进高薪青年人才方面,政府的实施力度也不够大,而企事业单位碍于自身经济实力不够雄厚,也难以引进一流人才,“一流人才,一流待遇”的环境尚未形成。被调查者对自己研发成果的保护信心普遍不足,强烈希望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能够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主动为青年人才的科研成果申请专利,保障青年人才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企事业用人单位也普遍希望政府能放宽政策,打破条条框框限制,有利于引进更多的人才,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总体看来,目前青年人才的创业环境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这是政府与企事业用人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执笔:省团校 李华军)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