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申论“观点陈述”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韩大伟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1-9-17 14:04
标题: 申论“观点陈述”题解题思路与技巧 韩大伟
    “观点陈述”,是近年来《申论》“分析题”中的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它往往要求考生,就“给定资料”中某一个片面性观点或争议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或看法。 , o% V2 Z2 g4 |6 @  q4 G
    依据其针对对象的不同,这种题型又可分为两个小类:一是针对“片面观点”的陈述;二是针对“争议问题”的陈述。分别阐释如下: 1 n2 @/ N; h2 D
    一、针对“片面观点”的陈述 + F8 u& \6 A5 F! o8 t
    例如,山东省2008年《申论》试卷(关于“感恩”问题的探讨)第二题:
1 x3 ~5 L6 E6 [/ D# A    给定资料4提到“有些人认为,资助别人乃高尚之善举,不应求取回报,若附加任何感恩条件,就是‘道德要挟’、‘道德绑架’,就是满足道德虚荣心的假仁假义。”你是如何看待“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这个问题的?
4 }6 R+ U1 ?( ~) n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字数控制在300字以内。
& a9 E. u1 M9 {5 g   很显然,某些人的“道德绑架”之说是片面的。问题在于,其观点走了极端:对于“附加条件的资助”,他们只看到“附加条件”,而忽略了“资助”的社会价值;只看到“附加条件”的行为,而忽略了“附加条件”的社会背景。因此,正确的观点应该是:
! P1 ^; P6 y  C0 T    认为“附加条件的资助”是“道德绑架”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 n2 p( e) t2 O6 B, x
    首先,即便是“附加条件的资助”,依然是一种慈善行为,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毕竟这种行为还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 K5 \' ]2 t7 P! h* {9 b/ g( V, l    其次,在实施附加条件的慈善行为时,应注意不能以侵犯受助人的自尊心为前提,倘若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伤害了对方的自尊与人格,则不应提倡。
4 ]' s) M& b! ?. C  P* F    再次,其实“感恩”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自觉行为,原本不需要“附加条件”来敦促,“附加条件的资助”显然是现实环境中基于人性弱点的一种无奈之举。所以全社会应努力营造自发“感恩”的环境与氛围,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而不是被迫之举。 " N# i' t1 l4 @  h
   上述答案的解题思路是:
+ u( b3 [( Y2 v# P/ a' [    首先肯定“附加条件的资助”依然是慈善行为。
$ a! h; A( p* ^  x8 ~! f7 t    然后加以限制:“附加条件”应把握分寸。
: D8 M# c& h5 o6 z+ w( m7 n    最后以“原本不需要”作有条件的否定,并指出“附加条件”是无奈之举,是在“感恩”意识相对淡薄的环境里不得已而为之。
+ A9 h. V' `3 n( Y    这道例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解题借鉴:运用辩证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辨清“给定观点”的“合理性成分”及其“片面性错误”,以“肯定”、“否定”相结合的表述形式作多个侧面的阐释。概括起来,即为下列模式:
' f% \- P( j* m* p解题方法:
4 k6 b: x( c' E, \ “肯定”与“否定”相结合 % r2 e, Y* F% ?
    肯定其合理性成分否定其片面性错误归结为“全面”
- ], q5 Q/ x# V; f% \9 Q' a5 t9 j8 X3 V    再如,2009年“国考”《申论》试卷中,“省题”与“市题”各考了一道针对“片面观点”的观点陈述题(各占20分),“省题”所探讨的是“沿海地区企业内迁”问题,“市题”所探讨的是“提高粮价”问题。比如“市题”,即试卷第二大题第2小题:
: |# y  w" Q' \3 i/ d    “给定资料Ⅱ”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对策,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谈谈你的见解。
; l( I+ g. C2 z7 G% y    试题的“给定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但也有其合理成分:一方面,提高粮价有利于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不考虑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与“以人为本”的方针相悖,不利于保障经济和社会平稳运行。基于以上思考,运用前述“解题方法”,我们便可方便、快捷地写出以下答案:
/ E0 s/ w5 Z) I! }    提高粮价在我国现实条件下,指的是提高收购保护价,其意义在于引导市场价格,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收购价格,对于形成和完善粮价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多种多收的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提高粮价”在这一层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按:肯定其合理性成分) 4 a/ a3 K8 b2 C# m
    但是,形成和完善粮价激励机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提高粮价必须逐步、适度,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反应,特别要考虑低收入人群的承受能力。“民以食为天”,不考虑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而盲目提高粮价,与国家“以人为本”,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方针相悖,也不利于保持经济和社会平稳运行。(按:否定其片面性错误)
0 o3 i! _+ n  M/ [5 F    只有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才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之策,说“提高粮价是关键之策”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按:小结) 9 W  B+ x* [8 A& F$ |8 C/ k
    (, 下载次数: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