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2 u; _) O7 r" O' P 那么,在演讲中,该如何巧妙应对来“救场”呢? ( d: T3 m- s* {+ `; z k$ E" o
一、借“景”发挥,因势利导 4 k/ c! E/ u5 P$ E) W1 B% _1 K' c8 i/ b
演讲因场地原因,有时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尤其是一些重大主题的演讲,内容可能会比较空泛,本来就很难吸引人,再有外界的干扰,演讲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时演讲者如能将眼前意外发生之“景”与演讲巧妙结合起来,可能就会让听众产生这边“风景”独好之感,既化解了外界的干扰,把听众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回来,又使演讲别有情趣。+ z R- ^: `, [6 @: F/ A
7 g+ V. s: S V6 I$ I1 V0 Z7 k. R 某大学在一次“中国在腾飞”的主题演讲时,把演讲地点定在了大礼堂里,当演讲进行了一半时,会场秩序就有些混乱了,某生刚登台演讲不久,离会场不远的篮球场突然传来了阵阵的加油声,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去,有些同学伸长了脖子,竖起了耳朵,甚至有些同学干脆离开了会场去看篮球赛,这位演讲的同学一看马上就要失控的会场,灵机一动,临时改变了后面演讲的内容,他大声地问道:“有哪位同学知道在悉尼奥运会上我们中国夺得了多少块奥运金牌?”这意想不到的提问,土下子就把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吸引了回来,很多人大声回答着,有的甚至举起了手。“很对,”看到会场秩序有了好转,他又用不大的声音讲道,“我曾经听过一个笑话,讲的就是慈禧太后派团参加奥运会时的事。”这时同学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环视了一下会场,然后不紧不慢地说道:“慈禧太后时也派过篮球队参加奥运比赛,只不过那时组队的队员都是临时从天桥找来的变魔术的,他们穿着长袍马褂,把球变来变去,所以就只见他们投球却不见他们传球……”他话音未落,大家就大笑起来……等到会场重新安定下来,他才动情地说道:“那时的中国落后啊!要不那时的中国人怎么会被称为东亚病夫呢!”话音刚落,同学们就报以热烈的掌声。 & V$ E1 e& ^ d" o3 P 1 v- L/ j3 Q& i( r3 G M 这位同学是聪明而机智的,他就利用会场外篮球比赛这一特定之“景”生发开去,并与“中国在腾飞”这一讲题有机地结合,巧妙自然,浑然天成,难怪大家又被他的演讲吸引回来了呢!4 B) s3 p; m; c+ e& w8 J
6 O1 D2 A3 h3 m4 c7 l8 j. T' q 二、意外卡壳,巧妙过渡4 G1 K! K6 q; P: a3 Y
0 t: Z/ G& T4 \/ _/ P' d4 u4 ]" \ 在演讲过程中突然忘词,这是参加演讲的人不愿却又很难避免发生的事情,但如果演讲者能从容镇定,巧妙过渡,或用上段结尾中的句子进行发挥,或临时编一段结束语,礼貌地结束,或向听众提出问题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这些都可以巧妙地救场,也许演讲还会因此而更精彩。0 L0 j# h( O/ M
) J) _2 G. `' O, a. ]+ }+ k% ?6 x 在一次某机关组织的“公正自在人间”的主题演讲中,某演讲者讲到“什么是公正?世界上有真正的公正存在吗?”,这时他情绪激昂,语调铿镪有力,可就在这时,发现自己的大脑突然一片空白,他有些紧张,但很快稳下神来,只见他微笑了一下,刚才激昂的语调变得有些低沉,语速也慢了下来,“其实对于这点,我也常常感到困惑和茫然,有时我也不相信这世界是公正的,就在登台之前,我还自嘲地去想:你真的相信‘公正自在人间’吗?所以我很想听听大家的想法。”此言一出,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番入情入理、坦诚的表白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也激活了大家的思维和好奇心,沉闷的会场突然有了生气,每个人都在思考着这一并不轻松的话题,他走下演讲台,点了几个想要发言的同志,请他们说出各自对于公正的理解……利用听众思考回答的这段时间,他已想起了演讲稿后面的内容,却已不满足于只是照着原稿讲下去了,只见他大步走向讲台,真诚而又充满自信地说道:“听了大家的一席话,困惑我多时的难题突然间变得简单而明了,我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句,”他顿了顿,环视了一下会场,然后充满激情、大声地说道,“公正自在人间,刚才大家的话让我突然想起一篇以前看过却未认真思考过的文章,文章讲,曾有一位外国的编辑,他经常会收到一些小读者的来信,信上问他上帝是不是公正的,为什么好孩子经常会吃亏呢?他也很困惑,不知道怎么向孩子解释,可在一次参加别人的婚礼时,牧师的一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上帝是公平的,他让好孩子成为好孩子,这就是对好孩子最大的奖赏啊,所以好孩子有时会受到一些委屈,但和上帝给予的奖赏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更加热烈的掌声响起。4 j2 l( ^ M& @% p2 ]. ?- f
2 X& h `+ U! F+ Y% R 无疑这位演讲者是聪明的,在忘词之后,他并未自乱阵脚,而是积极思考,巧妙地过渡,向听众提出问题,既为自己赢得了时间,又活跃了场上的气氛,而且后来由听众的回答进一步生发,既肯定了听众的功劳,又使之与演讲的内容浑然天成,成为演讲中的一个亮点和高潮。 # \$ d! |+ P- }0 `- f7 i . |9 }( P. _9 Y8 k" q 三、随机应变,将“错”就“错”7 V6 H8 Z. L8 d3 x% ~
1 j" g- |7 J# A 在演讲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特别的情况发生,比如突然停电、扩音器不响、或有人晕倒等等。对于这些意外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场面的混乱.影响演讲的效果,所以,有经验的演讲者在上场前就会有救场的准备,防患于未然。而在演讲过程中,一旦真有这些意外情况发生,就可从容面对,巧妙“救场”。但有些意外,却可能是无法预料的。这就需要演讲者运用自己的智慧化不利为有利,巧借“插曲”随机应变,将“错”就“错”,这样一来,不但能为自己救场解围,还会收到令人叹服的现场效果。 . I: b2 A8 ?. e: B2 J. W2 e. V0 ] ! }7 n9 R0 U7 x: B, T, Y9 V 一位演讲家到环保局进行生态保护的主题演讲。当他正在演讲时,一只小鸟突然从窗口飞了进来,先是叽叽喳喳地飞来绕去,随后竟落到了主席台的桌子上,引得听众哄堂大笑……最后,鸟儿虽然飞走了,但演讲会场却一直安静不下来。见此情景,演讲家并没有接着刚才的话题讲下去,而是适时地幽默了一下:“这鸟还挺有灵气的啊,知道我们在这儿开这样的演讲会,就专程飞来向大会表示祝贺!这说明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也是有恩报恩,有怨抱怨的。就说大象吧,多么温顺驯服的动物啊,可一旦我们有意欺负它们,它们就不但不会再帮我们干活,而且还会向我们有计划地实施报复呢?见大家的目光都投向了自己,演讲家才重新回到了原来的演讲轨道。' k6 V9 t( t% a( j. |1 W
2 }* }) q# O1 ]& M; u; |. s 小鸟的突然“闯人”,扰乱了演讲的秩序,但这位演讲家却巧借“插曲”,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借机讲起了人与动物如何和谐共处这一与生态保护密切相关的话题,反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这一灵活的应变招法,颇值得其他演讲者借鉴和学习。) x/ z% z1 R& O3 p' z: k: \
+ s1 j' l8 F. P4 w" b- B& w' T 四、将计就计,巧妙回击 + T' ?- m- o- N5 b * J( R. o! q8 O9 M 在某些场合演讲,演讲者可能会碰到某些人的故意刁难,对于这种刁难,反击时更需要演讲者的机敏容智,既不可长篇大论地反击,也不可一本正经地斥责,一定要讲究方法技巧,巧妙回击。对于一些不便正面回答的问题,可运用言语技巧,巧用修辞来回答。比如双关、归谬、暗喻等等,避实就虚,含蓄委婉,既有力地回击了对方,又不致激化矛盾,使演讲无法进行下去。而对于一些必须针锋相对的问题,就需将计就计,进行更有力的回击。% i$ F0 w: l2 {8 a" E$ m# u( @$ ~/ H b
7 i& m- z ?$ V& r; K( V2 M; Z 上一例是有人故意刁难演讲者,其实,有时听众也会因不赞同演讲者的观点而对演讲者加以反驳,而这对演讲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因为这些观点往往代表了一部分听众的看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很可能使会场秩序混乱,场面失控,但这也是一种机遇——演讲者在对这些观点的反驳中,如能巧妙应对,不但可以“救场”,而且还可能迸射出让听众目眩心喜的智慧火花。所以,当有听众表达和你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时,作为演讲者的你既不可置之不理,也不可粗暴地加以否定,而要认真耐心地倾听。6 p5 q- e/ E7 A, e
" S; a1 o8 k ~( n& V2 }
在一次演讲中,一位著名演说家言辞恳切地向在座的青年提出建议:要注意说话的一言一行,因为语言具有无穷的力量。就在这时,一位青年举手表达他的不同见解:“当我说幸福、幸福、幸福时,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快乐;当我说不幸、不幸、不幸时,我也不会因此而倒霉。所以,我认为语言只是我们使用得很普遍的工具,并没有所谓的‘无穷的力量’……”,此言一出,一些听众开始窃窃私语,个别人竟大声“声援”起这位青年,很显然这位青年的观点还很有代表性。会场一时有些混乱。“笨蛋!笨蛋一个!”这名演说家突然在台上大声地对这位青年进行呵斥,“你根本就没有理解我话里的意思!”8 ^0 z/ L$ A2 U- @3 k
* M1 [5 \( b6 I; G7 V! x; G3 j 演说家有失风度的反应让所有的听众吃了一惊,会场突然安静下来。发言的青年先是被震得目瞪口呆,但很快就镇静了下来,怒不可遏地开始了反击:“你才是笨蛋!你才是……”但演说家却没有接茬,而是以让人深感意外的诚恳语气说道: “对不起,我刚才情绪失控,希望您能接受我最真诚的道歉。”发言的青年听演说家这么一说,怒气也就渐渐消了。 3 f4 ]$ G$ U; \; E( E; J# q 2 h( p+ j+ X# J! G: Q7 g; I 见大家对刚才戏剧性的一幕充满了好奇和不解,演说家在停顿了几秒钟后,微笑着继续进行着自己的演讲: “大家看到了吧,刚才我只不过说了一声笨蛋,这位青年就要跟我拼命;后来,我又只不过说了几句话,他的怒气也就消了。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语言的力童是无穷的。你说出的话,有时会像一块石头,砸到他人身上,会使他人受伤;有时又会像春日里的和风,吹拂到他人身上,会让他人倍感舒心。这就是语言的威力啊!” " \, h6 O/ A* b) m 4 J, n3 E. E2 {1 @ 这位青年的观点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如若置之不理,这位演说家的演讲也就失去了说服力;而且会场的秩序可能就会失控。但若使用常规反驳方法,又很难一下子驳倒对方,还会影响到后面的演讲。在此情况下,这位演说家就亮出了先骂人后道歉的奇招。他的这一奇招既巧妙地反驳了发言青年的观点,突出了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一演讲主题,又对现场的观众产生了很强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演讲家的机智吸引了更多的听众。& I# k/ }- w$ T2 }2 O& k& y
+ y( y( [9 g5 l3 [- f; E j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面对可能失控的会场,演讲者如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巧妙过渡,即情即景地巧借“插曲”,不但可调控演讲会场秩序,巧妙“救场”,又可充分调动听众的情绪,引发听众与演讲者的共鸣,使演讲更为鲜活有力。(应用写作 郎小洁 )* q# [' ^ q0 Y6 N
! R0 j7 d9 L" P/ d.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