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2012年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老秘    时间: 2011-11-26 09:10
标题: 2012年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科目,近两年来的命题有了变化的趋势。这些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申论的考试内容、形式,对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选拔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显得非常必要。而分析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考生同样显得十分必要。
) H$ S9 v2 ?7 t6 y  R" I* T$ H4 V3 p8 g
    一、近年来申论命题形式的变化趋势
" z- M  M0 s/ M% e
  i* e) p) f' ~7 W# s2 g, h    从多年来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看,可以发现近年来申论命题显示出两个重要的变化:
; q/ P1 C7 ]' z; D8 s; H( \" ]8 y. _6 w0 W+ k1 F
  (一)命题模式的多样化: _0 L) V1 K0 H; m7 ^5 w& W/ V* J3 z
( M) p7 y6 @2 Q- V, c
  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往往按照“三段模式”来进行命题,即人们常说的“概括”、“对策”、“议论”三大部分。然而,这种“三段模式”不久就被打破了。从2003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及一些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都先后出现试图打破“三段模式”的倾向。即:由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呈现出命题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 p/ P! s- e/ {' j% x, q- e+ ~  F. f( h7 f1 B' }: I( R$ |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两个部分:“对策部分”,明确规定的题目为《关于减少事故保证安全的建议》;“议论部分”,不写议论文,而要求写成“讲话稿”。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在西部,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 题也展现出改革变化的风采——试题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各种现状”;第二,要求自拟标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加以论证”。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东部,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变化之风也自然相当强劲。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在给定资料之后要求考生写四篇作文:第一篇,用150字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第二篇,要求写400字,题目是《别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第三篇,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写500字;第四篇,以1500字的篇幅对有关对策进行论述。
1 v/ Z. K2 L& b8 ?& {, m
0 d- _" C5 R7 ^, \% O  (二)文体类型的多元化
9 ?* t( H6 d8 p- R# T' f0 k
5 ?0 X8 \3 n, e  过去的“三段模式”,主要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而现在,要求写成的文体已多种多样。比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其对策部分要求写成一份“建议”。这种“建议”,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见”这一公文文种;在议论部分,它要求写成“讲话稿”,这又是另一种应用文体。又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实际上就是将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第二部分,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又是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
  f2 H6 B# g4 }) U5 S1 ?
% X  Z5 y( G1 I  申论试题中文体类型的多元化,表明申论试题已不再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写作能力的考察。一个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更不是文学创作的能力,而主要是应用写作的能力。因此,在申论试题中突出考察应用写作的能力,更能贴近公务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2 w, [$ ?6 g/ S  b4 v
% L( l; h; [+ x' L# c0 R
    二、近年来申论命题变化的规律
, }- x, o2 n# s% @: ~/ s6 c$ c6 f  J/ }* X- r7 U/ l# @

- e9 h; t/ w0 ?" @' K, f    2003年以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题,虽然在命题的模式、所要求的文体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些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完全可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 l+ h: i& d1 V" w" S4 D- T6 w/ K( N5 r. A& G
  (一)关于命题模式变化的规律
  R% ?7 f# P4 v0 f8 @- _1 ]0 `9 _6 B' @
  由申论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似乎令人扑朔迷离,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的变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 `. ?1 V( ]  y
5 r8 A( N9 L# L. X  “三段模式”应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考试大为不同。高考作文,除直接命题之外,最多是给出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由考生阅读材料之后抒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而申论考试所提供的给定资料,就不仅仅是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了。它的给定资料长达三千字左右,头绪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给考生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不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些谈论个人认识和体会的文章,而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有关社会问题谈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在这些给定资料之后,“三段模式”的命题,一般是按照“概括部分”、“对策部分”、“论述部分”三个步骤提出申论要求的。通过申论考试,可以测试出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4 b5 e' B4 v( R  ]/ ~" ?' l

$ N; \( }6 ^/ }7 H* c9 ?  “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则不过是“三段模式”的翻版。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属于“两段模式”,虽然只有“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但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就不可能有效地提出对策,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概括部分”和“论述部分”,也属于“两段模式”,但是,它同样需要考生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否则,“论述部分”无从谈起。可见,所谓“两段模式”,不过是在“三段模式”的基础上或隐含“概括部分”,或隐含“对策部分”而已。而“四段模式”,则少不了“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只不过在此基础 上又增加了文种的考察而已。
7 s. ?& F0 _. }
  Y; G! m# c5 ~5 I1 q: {6 V) S$ n4 k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考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7 }$ K) Q3 X/ o7 m* L
' @, N4 _) j: w# W  (二)关于文体类型变化的规律+ k* }8 t0 ]' |% S% k+ B
' P1 X& t. j7 K6 J
  曹丕说得好:“夫文本同而末异”。据此考察申论命题所涉及的文体,便可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这么说,即使是议论文或是“建议”、“讲话稿”、“报告”以及其他文体,也都离不开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体类型不同,写作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不能平均使用笔墨,需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
( z& t- j: Y' e% A( ]
' B& h" _6 D- I# {3 S( e# {, a6 v3 `: m  关于“建议”。“建议”性的文体,严格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意见”这一文种。在申论试题中,要求写一篇“建议”性的文体,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它只是名称的变化,没有内容上的变化。因为,“建议”就是“对策”,“对策”也就是“意见”。在“建议”中,同样需要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把有关“对策”拿出来。而要拿出“建议”、“意见”,又免不了要反映情况、进行议论。不过,这种“建议”、“意见”,并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展开深入的论证。
* {: ?0 C; \) ^% S) s7 p" B. }7 o, U0 S1 H
  关于“报告”。“报告”属于法定的公文文种。行政公文“报告”的主要用途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在申论试题中以“报告”的形式写作,就需要认真分析概括给定资料以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同时要谈到一些相关的认识,当然也需要议论。
' }2 [2 b) x' t3 F0 ^5 q. Z! _  a# @4 v$ S* m) G
  关于“讲话稿”。“讲话稿”虽不是公文,但与公文一样同属于应用文体。与“讲话稿”相近的文体,就是“演讲稿”。不过,“演讲稿”并不在乎说话人的身份,领导人物可以“演讲”,一般人物也可“演讲”。“讲话稿”、“演讲稿”都是为了进行宣传和鼓动的,都需要进行议论,发表意见和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讲话稿”、“演讲稿”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讲话稿”、“演讲稿”的受体是听众,需要特别注意现场气氛,注意讲话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互动,而一般的议论文的受体是读者,就不必突出现场的气氛和感情的交流、互动。! c- J4 q" N# v
/ C2 |8 }' U4 L% F9 H3 j5 d
  关于其他相关文体。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就是“改写”,把原来散乱无章的“给定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所“改写”成的文章,不是说明文,便是调查报告,也都属于应用文体。
; T! k: _3 P5 g) D( q/ O8 }0 |  z/ T% @1 m0 U" L; _% ?
  一般来说,“改写”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和要求:①改写文体形式。即把某一种文体改成另一种文体,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散文,把新闻材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等。②改变作品的人称。即把原作的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等。③改变作品的主人公。④改变作品的情节顺序,如将顺叙变为倒叙,将倒叙变为顺叙等。
( t7 q2 k. e* p5 D: X
3 {: D8 o& d, C/ S  在以上四种“改写”中,只有第一种改写适合于申论考试。因为,申论考试,需要考生申述治国之道,需要的是经国济世的文章,而不是什么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申论中的“给定资料”,一般是各种新闻材料(或曰调查材料)的无序组合,要求对它加以整理,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要把“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也同样需要进行分析概括,也需要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主张。
7 B8 M1 d# D4 e6 Q$ e/ P; `, m* L/ x7 j4 D" s% m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申论试题中不管所写的文体是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其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需要分析概括,都需要提出对策,都需要进行议论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只不过是文体不同,在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 L) W+ S: v/ J8 e, ^7 a' d& o
& z& \" W, o, D    三、适应当前申论命题变化的对策
6 L$ }7 M, ^# {6 Q2 v+ C8 E* M- f8 d0 ]2 l8 i9 c
  要适应当前申论命题的变化,考生必须注意打好基本功。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H: i* Q- Y3 t- N
- O6 i5 y* k: x# _( c
  (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9 n4 m" v) ], a; q- @  e7 T, O$ w! ]/ p7 g  c$ b
  分析概括能力是应对申论考试所必需的第一项基本功。不管申论命题是“三段模式”还是“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这种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从历年试卷分析,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对于申论考试的成败关系重大。分析概括不准确,所提出的对策必然产生偏颇甚至失误,致使后面的论述也将成为空谈或“乱谈”。而要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就必须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8 j3 Y" I  {' G3 I' r0 D9 f
1 U* y/ @2 E2 h) b  辩证思维,或曰逻辑思维,是我们分析一切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正确地分析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离不开辩证思维的方法。申论的给定资料,往往是一系列材料杂乱的无序的组合:其中有主要材料,也有次要材料;有与主要问题关系密切的材料,也有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材料;有性质相同的若干个材料,也有性质并不相同的其他材料。如若 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够准确地合并归类,就能够区分主次,从而有取有舍,最终能够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 {, _8 {8 O% o4 ~* ?: z9 {, p& E- X# ~2 Q+ k* P6 l
  (二)重视应用写作,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与技巧6 y4 J. ?9 |, e. }8 @7 [

: m) g; \. @8 a6 ~  从历年申论的考卷分析,考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往往比较差,这就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轻文”、“重文学轻应用”的弊端。不少人认为,文学写作能力强,应用写作就不在话下。这是相当错误的观念。学理工的不重视人文知识,学文学的不重视应用写作,是导致考生应用写作水平低下的两个重要原因。进行应用写作,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k6 s! E7 h# A, ?- S) E1 u

  s9 }' ?, D/ S* {5 n/ f  应用写作有着文学写作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从古到今无数事例证明,擅长小说诗歌写作的,不一定能够胜任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在文种的选用、材料的取舍、格式的限定、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与文学写作大相径庭。若以文学创作的手法来进行应用写作,所写出来的应用文,将可能会非驴非马,贻误工作。仅以公文标题为例,它的写法与一般议论文乃至文学作品的标题就很不一样。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公文标题必须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完整的公文标题,一般是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事由)、文种三个部分组成的。而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标题就不受这些限制,它们追求的是灵活、变化,因而标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按照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法来拟制公文的标题,那就不符合要求。一个人的应用写作能力如何,仅从公文标题的拟制中便可看出端倪。因此,不重视应用写作,不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那就很难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U9 r+ M4 c. D' F$ J% Z3 A" n

9 T: c  I! x2 y- m  m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莫恒全6 C& N/ C( {9 o# G$ x& @: D1 v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