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 k1 v: u- U/ ]$ O' F( x . x6 [( E8 N) U1 e, r3 k U! w! k" a4 Z# s* I9 z
- c) k' w( a. {" h5 d
公文的撰制质量,关系行为主体的形象。文因事起,文由人生。公文是通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制发的,代表行为主体表达意志。可以说,公文既是行为主体工作的产物,又是行为主体形象的反映。好文、优文、精文,是行为主体政策水平、工作作风、写作精神的客观反映,读者可由文及人,对行为主体作出良好评价;反之,读者就会作出不良评价。 + g9 i: F( F& y3 z, x0 T" y; O) i5 f7 M( Y; f6 `0 n9 Q
3 {/ _& s- }* A # K' e0 y4 t6 U8 A. A- e) @' S4 x' O (二)增强公文撰制质量的途径. Z% F6 U# g) } W
- y; v- N3 Y& ^; u0 E" I / e, J+ B- i3 y& j) `) M; ^7 m1 Z3 ]; ?# Z7 U
使公文的撰制质量,提高再提高,不断地臻于完善,有多条途径,多种措施。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 " @3 p; ~' k7 f" L0 b; C2 O: w+ h0 X, J$ ~; X& C" Y
3 |3 H3 X6 [5 A3 p8 d1 _: n5 l6 x8 v- y
1. 强化质量意识。任何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生产者都要强化质量意识,确立品牌意识。公文的撰拟、制作自然也不例外。“质量就是生命”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公文撰拟。质量对公文而言,是一个全方位 概念,制作者都要高度重视,认真操作。有了精品意识,才会有精品成果。 4 k q+ G* s" d# l 7 y/ s$ P- m, F 5 N" ^* t" y% s+ x1 E. J
) O. t( R1 U9 r- {3 ]3 Z- J1 H
2.开展全员培训。在公文的撰制主体内部,应该形成人人皆可动笔的良好局面,这就要求要开展全员培训。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当,全员行动,培训便可开展,开展便会有成效。这样,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生动态势就可取代少数动笔写作、多数袖手旁观的清冷局面,而且,在人员流动中,可以一茬接一茬,新的成员很快适应需要,融 入能撰善写的集体之中。- ^ E' e$ J3 ], o
2 ]) o8 e5 I) }1 ]- @
3 c7 N6 ]9 Y8 R; I. k9 z$ j
2 x2 \1 O$ n/ {7 k- m: Z1 w3 T8 ^
3.创造重质氛围。在造就全员动笔写作的长期目标活动中,领导班子、综合部门都要开动脑筋,多想办法,以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内驱力一 旦形成,成功便大有希望。可由办公室制定长远规划与短期计划,使全员动笔写作,活动长流水不断线,并同正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开展工作中制作公文评比活动,可由群众评价与专门评委打分相结合;开展同题写作竞赛,搞展览,配以佳作点评。在各种活动中可辅以奖励,并将公文撰拟列人个人业绩考核、职务晋升系列。; K0 p# ~% A- Z
) k" S8 x& d L% } % x: t! Y! [5 F B# n ' T0 b7 p; F4 j7 P! Y" h 4.严格把关工作。《国家行攻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各级行政机关的办公厅(室)是公文处理的管理机构,主管本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并指导下级机关的公文处理工作。”这就确立了办公厅(室)的地位与职责。非行政机关系列,应参照执行。有条件的单位,可自行制定公文处理办法 一类的文件,以为规矩。要加强公文审核工作,业务部门领导为部门起草公文的第一把关人,变轻易通过为从严把关,力争部门优秀稿件率高。以此为基础,办公室的核稿、领导的终审签发,均应高标准,做到一字不虚设,一文不苟发。4 q( v. o. o1 P8 d
+ L5 T z+ }) }8 z% D # ^* I2 t0 l! Y0 Q v) |9 J: c3 C8 X
3 @( ?5 `+ @. ?1 q# E0 H
二、提高公文撰制质量的内容要求 + @5 @6 W7 F5 h* d( r# F0 |# Z" ?5 B) }* ` F
7 Y, c. o" Q% s" k3 J; `$ R, H3 Z+ U* y9 ?2 Y/ i. A G
(—)意图的传递与主旨的表达# Q( J4 W6 O- i' S/ T* u2 M7 F5 w
) R$ x, Z+ C6 X) V; h
% q, A$ H7 j: O5 U W7 ]: Y0 f 公文,是表达行为主体的领导意志的。这主要表现于领导者在交拟、研究文稿时所传递的领导意图之中。所谓领导意图,是指机关、单位的领导者对全局或局部制定政策、部署工作、处理问题的设想、目标及策略、打算。此处的领导,是指领导班子集体,因为我们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是民主集中制。文稿撰拟人在领会领导意图的过程中 ,要理清脉络,善于从整体上把握,并积极思索,逐步深化,对领导意图的把握做到完整、准确、充分,将自己的思想上升到领导思想的高度。惟其如此,才能达到为领导代言的水准。% `( C) q. ^! l
' I. s- G( m4 A+ s' V
7 M% u1 C8 `6 K; p; A( G4 d8 r
公文的主旨,是制发公文的行为主体通过全部内容表达出的基本意图与公务目的。主旨之于公文,相当于灵魂之于人体。“意者,一身之主也。”公文质量的高低,效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主旨。凡制公文必为事,即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办事效果自然体现公文价值,而公文的主旨,直接决定其价值。可以说,旨高则文高,旨平则文平,而旨败文必败。对公文主旨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其一,正确。即 正当、准确,排斥偏颇、错误。这就要求公文主旨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规定,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其二,鲜明。公文主旨要界限鲜明,是与非,赞成与反对,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要语言鲜明,做到一以贯之,排斥前后矛 盾, 一义含之,排斥义有两歧;一说明之,排斥含糊其辞。要简洁鲜明,忌用曲笔,作到秉笔直书,直陈其事,直道而行,直截了当。其三,集中。即主旨勿分散,要聚集,做到一文一旨。一篇公文,既想讲此 ,又要讲彼,贪多求全,注定失败。其四,结合。即理论同实际相联系。这就要求公文作者摸准上情,即“上头”的精神,把握理性思维的依据;还要握准下情,也就是“下面”的实际状况,立稳公文的基石;更要全力结合,将上下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公文才能有新意,才能提高其行文效率。 * S; A& _! P, a; O1 E" B $ W0 e- b/ z0 g# p, j X# O# t+ s9 i* D1 X( A. n& M
对读者而言,公文的领导意图是隐在的,只有交拟者、撰拟者心中有数;而公文的主旨则是明现的,稍加用心,即可把握。撰制者将此两点表述得准确充分,制出上乘之作便抓住了关键。 & Z. ]! ]% j: u% ] ) R, S% d: d1 T" T6 j5 I; |+ S6 P7 p$ Y7 J% U) W. D
(二)观点的科学与材料的充实& J- J7 m! ~& i" D. {
" o2 [9 u5 Y+ d! Z8 c , G. `6 y% e! y2 ~8 t 在公文中,作者要表明、阐释观点。观点是公文的旗帜,可为公文带来亮色。在综合性公文中,常常出现若干观点,其中必有一个是基本观点,而其他则为从属观点,前者制约后者,后者服务于前者,共同表现主旨。胡乔木同志指出 :“写文件与写小说剧本不同,鲜明性的要求不同,关键是观点要突出。”观点是行为主体对公文内容指向的看法,只有实事求 是,符合实际,揭示事物本质,掌握内在规律,才具有科学性。只有科学的观点,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t2 H( x2 j" a
* @1 F r2 }+ a, G M& y6 `
# ?0 \7 X. q% ?' i+ l. e" ~& C( }$ B+ U
材料是公文的血肉。在公文的酝酿阶段,可产生观点,体现出材料的基础性;在公文的写作阶段,可说明观点,体现出材料的服务性。在使用中,务求观点统率材料,材料服务于观点,两者应有机地结合,辩证地统一。材料须恰当地支撑观点,有力地证明观点,科学地说明观点,而不能方向不一, 例如同观点毫无关联,甚至两者相抵触。就材料的数量而言,应坚持适当、充实的原则,并非多多益善。有时 对着力强调的重要观点,材料虽然可放手一用,亦当勿滥有度;在通常情况下,选择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一两份即可,以质取胜。0 R* v5 B2 Y; l8 U#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