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C0 [9 i- p' D' S& ^/ d+ [修改文章不仅要从大的方面入手,而且每个标点符号也要一一认真审核。下面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古时候有个秀才要去一个吝啬、刻薄的财主家当家庭教师。去时他先和财主签了个契约,文曰:“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财主见了十分欢喜,认为这个秀才既不要钱,又不吃鸡鸭鱼肉,只要蔬菜下饭,很合算。过了三天,秀才提出抗议,说财主不按合同办事,财主当众理直气壮地亮出契约,秀才便对着众人一面读,一面点上标点:“无鸡,鸭可也;无鱼,肉可也;唯蔬菜不可。少分文不取。”弄得财主瞠目结舌,无言以对。这说明即使是标点符号,也需要精心对待,绝不可粗心大意。0 e- V8 z1 V. l# A% ?, r, N* C
& ~$ N2 T" o. T8 k& u1 Y# a: _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2-2 08:50
公文写作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功。要顺顺利利地在机关工作,长久拿不起笔来是不行的。从锻炼提高自身素质的角度看,学习写作也是十分有益的。文如其人,文如其面。写作能力是整体素质的集中反映。公文写作不是纯粹的文字工作,公文写作上的差距既反映了文字功底上的差距,又反映了理论水平、思想水平、认识能力上的差距。让三个人组成一个工作组下去调查研究,听到的看到的都一样,回来以后,让他们分头写调查报告,三份调查报告对情况的分析、结论和提出的建议不会完全一样。原因就在于他们的眼力不一样,把握全局的能力不一样,分析综合能力不一样,抽象概括能力不一样。所以,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整体素质的提高。这种素质将会使自己终身受益。 P. L$ x9 G7 Q H H0 A. b" A4 c提高写作能力既是提高工作效率、做好机关工作的需要,也是发展和完善自身的需要。那么,怎样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呢?综合一些同志的经验,主要是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 ^: k3 p2 V3 o# ^- [ 3 k7 X# [: A! e; n(一)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打好理论根底。恩格斯认为,任何一个民族,要想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相比之下,我们往往不注意对工作进行理论思维,而喜欢就事论事。这直接导致我们一些公文起点不高,深度不够。实践证明,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全局工作中的各种现象,正确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就不能不认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理论是我们观察、认识和分析有关问题的指南。只有理论素质提高了,才能头脑更敏锐,思维更活跃,眼光更长远,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才有不可动摇的逻辑力量。当然,理论的作用是间接的。一份调查报告可能没有直接谈理论问题,但它的观点是对调查材料进行透视和思维的成果。理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不能指望学理论立竿见影,现炒现卖。打牢理论基础必须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6 X- U m- C3 @) A& @5 ~- L: F* I3 J* Q% |) V
(二)努力扩大知识积累,建立起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知识,并在不自觉地进行着知识积累。在积累知识时,既要注意量的增长,面的扩大,还要注意根据自己的职务和专业分工,设计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积累。所谓知识结构合理,就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外围知识,专业知识精,外围知识博。专业知识的精,是没有止境的,那么,外围知识要宽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要划一个圈的话,这个圈应该把日常公文写作所涉及的领域基本覆盖住。这样,在写作公文时,即使涉及不懂的知识,也不会是完全生疏的,起码知道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从什么书里查到所需要的资料、数据。专业知识必须熟悉、精通。在写作中用到这些知识时,不必每次都去查找。要象律师熟悉法律条文那样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工作中常用的条令条例、政策法规、基本数据,要十分熟悉。 : e# O/ e5 W$ p: A- L ; N- {& |! |$ w: b8 I% H(三)勤奋地进行资料积累和思想积累。积累资料需要技巧,更需要毅力。偶尔剪辑、摘记一点资料,做一点卡片,比较容易,长期坚持相当不易。积累资料决不像有些同志想的那样是剪刀加浆糊的工作,它会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要积累资料,就要阅读资料,判断资料的价值及分类。如果由他人代劳,自己对资料内容没有印象,用时就无处查找。积累资料的过程,也是熟悉资料的过程。只有熟悉资料,才能在需要时,从资料储备中迅速把它调出来。当然,这里说的熟悉,并不熟悉资料的具体内容,而是指了解资料的类别、属性。资料是供备查用的,没有必要把它的内容都记住,知道能在那里找到它就行了。为了便于查阅,积累资料要注意分类,并定期整理。 / z2 G5 u! Q" B% D; u. `" z, C: k4 w8 x K( w' Q2 c
资料的积累不能代替思想的积累。所谓思想积累,就是脑子要想事、装事,注意把一些一闪即逝的想法捉住,记下来,并加以联想。有一位参谋在翻阅报纸时,看到一篇题为《庄则栋谈乒乓》的短文。该文认为,中国乒乓球之所以近年来走下坡路,从主观上看有两个原因,一是世界在研究中国,而中国研究世界不够;二是中国自己研究自己不够。全文不到200字,但很有新意。这位参谋由此联想到,世界研究中国具有特有的优势;大批乒乓精英出国执教,他们对内情最清楚,由他们帮助外国人寻找战胜中国的方法,针对性最强。而我们没有这样的优势。这位参谋的思维并没就此停止,而是进一步联想,想到了军事上对现实敌人和潜在敌人的研究,感到我们目前知敌的程度,不如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这是战法研究和训练内容改革缺乏针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是在进行思想积累)。后来在讨论这几年战法研究缺少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时,这位参谋又指出了另一条原因,就是我们缺乏高水平的近似实战的战役战术演习,以少代多、因陋就简的东西太多了;强击机一个编队俯冲突击,就宣布消灭了多少目标;放几个炸药包就说开辟了道路。这种演习既难以检验武器效能,也难以暴露问题,更难发展战役战术。这些想法的产生就是进行思想积累的结果。我们读报纸的时候,看文字的时候,调查研究的时候,与人交谈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使头脑总处于一种准备状态,这样,受领公文写作任务以后,进入情况就快,完成任务也快,不至于什么时候都是从零开始。* @ z3 n0 Y, n5 n
1 U. w" p8 U0 p9 D5 V(四)打破专业局限,多了解和熟悉全局性工作。机关工作分工是很细的,对分工的工作了如指掌是应该,但不应满足于此,还要熟悉全局。只有懂得全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局部,才能正确地估量本部门、本系统的工作在全局中的位置和份量。不懂得全局就往往见木不见林,把自己分管的工作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给下面提出一些不适当的要求。强调了解全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中心工作往往要从各个部门抽调人员完成。如果对全局性工作很生疏,就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精通专业的同时,必须多了解全局。年度工作要点,基本思路,重大活动,近期召开一些重要会议的情况,上级和本级制发的重要文件,领导的讲话和指示,重要典型的情况,都应了解。能多参加一些活动多接触部队固然好,没有这些条件,通过阅读文件和有关材料也能了解不少情况。比如,某个单位的现场会开过以后,找来有关材料看看,也可以了解大体情况,并非只有到现场去才能了解情况。有些同志没有养成看文件的习惯,这很不利于了解和熟悉全局情况。有时兴师动众往返几天到部队去开个座谈会,了解情况不一定比从文件上得来的多。通过阅读文件,既能掌握政策,又能了解情况,对于机关干部来说,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学习办法,不充分利用,未免可惜。. x1 \; Z ~ u) Q$ e
F$ k2 M) {$ f(五)研究一点写作之道。根据一些同志的体会,学习写作之道的主要途径,一是学习公用文书拟制的有关规定。公文分类、作用、一般内容和拟制要求,以及公文格式,是最基本的写作之道,要认真学习并熟记。二是读一点写作理论方面的专著。如《应用写作》、《写作通论》等。这些书会告诉我们怎样确定主题,怎样建立结构,怎样使用材料,以及对比、照应、起承转合等文章写作的基本问题。三是学一点语法和修辞。学语法的目的是消灭病句,把文字写通顺。学修辞的目的是把文章写得优美、富有文彩。二者都是需要的。有的同志认为,公文讲究严肃、庄重、朴朴实实,不能使用修辞手法。其实这是误会。讲修辞,并不是使文章华而不实。在我们所见的公文中,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恰恰是运用了修辞手法的结果。例如,“看自己一朵花,看别人豆腐渣”;“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都是用的修辞手法,非常生动、传神。对比、排比、对偶之类修辞手法用得更多。不讲修辞,文章就不免平谈、呆板。四是学一点逻辑学。逻辑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一些公文之所以犯偷换概念、改换论题、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就是由于没有掌握起码的逻辑规则。五是通过精读文件和正误对照学习写作之道。阅读文件时发现写得好的文件,不要看一遍就过去,要仔细研究它的结构、观点、材料以及论证方法和叙述方法,研究它好在什么地方,想一想,如果让自己写这个问题,自己会怎样写,两种写法的差别在哪里?还有没有别的写法?等等,仔细揣摩、体会、研究,定会悟出些道理。这就是通过精读文件学习写作之道。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对照公文的修改稿学习写作之道。一份公文有时要写好几稿,每写一遍都有新的提高。把这几稿,特别是领导修改过的稿子收集起来,仔细对照,边对照边思考为什么这样改,受益匪浅。 * V' ~' |8 M5 d6 i! z# r8 T& p9 D1 h
(六)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站在岸上,一辈子也学不会游泳,因为游泳是一种技能。写作也是一种技能。由知识转化为技能必须经过实践这个中间环节。用筷子吃饭是一种很简单的技能,只听人家讲,看人家做,自己不拿一双筷子在手里练一练,也掌握不了,何况是写作这样复杂的技能!因此,提高写作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大胆实践,刻苦练习。在这方面要注意三点:一是既不要把写作看得轻而易举,也不要看得高法可攀。提高写作能力是个长过程,不能企求一步登天。一开始写不好不要紧,只要坚持写,必须有提高。二是既要勤于练习,又要善于总结。毛手毛脚地写,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即使有提高,也比较慢。要使自己打一仗,进一步,就要善于总结。每完成一份公文的写作,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有什么经验教训,特别要把初稿和后来的修改稿、审定稿认真加以对照,从对比中体会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三是要高标准要求自己,不要抱有应付态度。起草每一份文件,都要把自己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写一次材料有一次提高。如果能挑一百斤,只担九十斤,时间长了,一百斤的担子就挑不动了。有的同志不愿修改自己写的东西,总希望领导高抬贵手,降低标准,凑付过关,这样是不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的。 $ ~$ x, S5 X( s& f! n4 t w% v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2-2 08:55
公文写作“三字经”) U0 D4 d1 x5 b1 a
" i7 ^; t" k4 A b _2 O
公文是党政机关常用文体,公文写作是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公文好写,写好也难。只有热爱公文,掌握了技巧,肯下功夫的人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也就是说,想要提高自己的公文写作水平,必须念好“爱、巧、功”公文写作的“三字经”。. @+ O8 u( a9 p' J, x
/ k8 b4 [7 e5 m 一、爱 7 O. b6 v+ {0 b, X8 `+ l4 B , V; o7 ]( x; z! V- x$ I 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没有敬业精神,对工作缺乏热情的人,是成就不了任何事情的。公文写作也不例外,要想写好公文,首先要热爱公文写作,钟情公文写作,要真正了解公文写作的魅力,体会公文写作对一个人素质提高、事业成功的作用和意义。 / H% y& C7 y+ P0 k f, ~ 1 o% Q5 c3 |* K. F) D* } @) G7 c 从事公文写作,有利于增强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当今社会,信息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时代发展对每个人的知识构成和素质提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势迫使领导干部必须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如果离开学习,今日的饱学之士可能会成为明日的落伍之人。然而,天下成事者,一半是因兴趣所使、名利所趋,一半出于形势所逼、责任所迫。公文写作的任务和压力,往往要求从事公文写作的人不断学习新经验,树立新观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一工作压力的长期存在,会使人逐渐实现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由阶段性学习到经常性学习的转变,久而久之,便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习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2 [) U( s3 D% b9 O: R% G
$ n& F W3 d3 P6 u7 J* i* J 从事公文写作,有利于增强干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们常知其利,不知其弊。世上任何事情,如果只是旁观议论,永远是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不得真谛不得要领。只有躬身人局,亲自实践,才会乐在其中,精于其道。机关公文种类繁杂,涉及机关工作方方面面,这既增加了公文写作的难度,但也创造并提供了公文写作者熟悉情况、了解问题的条件和机会,锻炼了“爬格子”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使人更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这是不经意间养成的习惯,也是长期从事公文写作的必然结果。1 R6 I a: ?! t. I: n/ [
: z( {+ e \0 z% F: O+ Y
从事公文写作,有利于增强干部的全局观念和把握形势的能力。与文学写作不同的是,公文写作决不是个人观点、私人情绪的自然流露和倾吐,而是众人智慧和领导意图的科学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公文的写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一件事情、一项工作的决策过程。公文的特点,决定了公文写作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看问题、理思路,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吸取大家的意见和智慧;公文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公文写作者必须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定措施、作决策,很好地体现领导集体的看法和思想。如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必定会提高公文写作者的全局意识和决策能力,提高其领导水平和管理素质。& w% a) g. m! B0 }! K7 m+ q
8 e b( o6 [4 }5 Y) R) Z7 d 2.设计定型 ( {0 I0 t% x1 l, i: W( _: i ( m- l9 r: k8 T6 ~/ g 有特色的东西才会有新意,有新意的事物往往令人记忆犹新。为了使自己管理的园林富有特色和新意,园丁们往往把树冠修剪成球形、纺锤形、圆柱形、伞盖形或拟人拟物的各种造型,这些整形后的树木,有了艺术性、充满了活力,不仅当时令游人赏心悦目,过后也难以忘怀。+ T+ ?. Q) a4 a2 l* a
( B/ m( n& {" M d; G" E 要使公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层次就必须严谨、清晰、富有特色。大的段落之间犹如树木的多个主枝结构,要利用时间先后、空间顺序、因果条件、重要程度等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段落内的各个小点,就像是树木主枝上的分枝,也得相互关联、层次分明,形成一个有机的单元结构。同样的树林,不修剪,就会疯长;同样的素材不整理就是“一团乱麻”。所以,要想写好公文,就必须熟悉材料,认真设计“造型”,理顺文章结构。 ) ?# e" ~0 s9 U2 s 5 [9 T: Y5 I4 ^9 h5 [ 3.加叶添绿' Y" p5 z7 N# M, j! ?
4 ]0 M7 a. {! d9 {! y
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多数公文也是如此。公文的枝就是结构和观点,公文的叶就是用来说明观点的事例和数据。公文既要有“骨头”,也得有“肉”,好的公文一般是既有“骨头”又有“肉”。用来说明观点的事例和数据不在多而在精。无论是历史上的事例和数据,还是现今的事例和数据;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都要能充分地说明观点。同类型的事例和数据不要全用,要选择最典型、最具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为我所用。好的公文不在长,而在于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足够多的观点和信息。/ J4 x6 b% b5 O/ b2 o
3 ^0 Z, g3 Y% K3 l
4.锦上添花5 D% n. W* J' M, I- ]. M. g0 m5 z8 M
4 Q2 y5 @7 v2 t; K* i( o$ J. C 万木皆有绿,好树花不同。好的文章必须“锦上添花”。文章的花,就是在文章的关键之处,在最能体现观点的地方,点缀上具有韵律、富有哲理、精彩易记的句子。写作者可以引用前人名言,可以引用有关领导的精确论述,也可以引用群众的鲜活语言,还可以自己独创发明。文章有了“花”,便会进一步加深读者、听众对文章的接受程度。8 ?7 c8 Z! B- v ]
8 f4 ~ S; x# Q- n4 |$ q5 L9 m
三、功 1 t( w; ~5 w0 S: v( W3 U * m8 q. x: H; v4 w8 K 熟知公文写作之巧,不等于就能把公文写好。正如懂得驾车理论,不等于你就能开车上路。“要想有收成,需要下功夫”。要想写好公文,除需掌握公文写作要领外,还要从平时做起,从基础做起,养成“勤读、多集、善思、调研、常练”的良好习惯。6 J" s8 l9 A3 Z( r6 V3 \0 E# a
; M! H. J0 t% N
1.勤读3 \. _1 m$ a: M ]3 n) C X
& |0 L6 j% i! W3 Q8 @# c
勤读的基本要求首先是养成经常读书、看报、看电视、听新闻的良好习惯。要会利用时间,懂得“人之差距关键在于业余时间”的道理,学习并发扬雷锋挤时间的“钉子精神”。要注意培养学习兴趣。人的兴趣爱好源于后天培养,并非与生俱来。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对熟知的或者与己相关的事物感兴趣。可见掌握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学习的兴趣会越浓,学习也才能更持久。 $ l: q; J5 f# M" a0 w {! V0 X2 A4 H, T 勤读还要会读,就是要掌握读书看报的方法。信息时代,每天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识呈现给读者和观众,所以我们要勤读,更要有选择地读。要拣重要的内容读,要选好的文章读。什么内容重要?这会因人而异。若从工作的需要出发,那么,与你工作有关的就重要,也就是说,你关心的东西对你来讲就是最重要的东西。一般来讲,全国性、全省性的报刊、杂志和会议材料,其文章质量普遍较高,内容观点丰富,写文章的人,一定要作为阅读的首选。会读不仅体现在对内容的选择上,也体现在方法的选择上。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文章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一个“意群”一个“意群”地读,或者隔行读,或者跳跃着一段一段地读。不太重要的文章,可以只看标题,瞧一瞧每段的开头,大概了解文章内容即可。* l" V" z9 n2 r
# T, _" e. Z# D( } Q" Y2 c
勤读必须有目的地读,就是要明确读后掌握些什么。首先是看文章的观点,这是读书看报的主要目的;其次了解情况,记住数据,掌握事态的发展动向;第三是研究文章的结构与写法。对那些与自己工作有关的、重要的、好的文章,看见标题后,应先闭书静思,设想如果让自己来写,如何构思取材,如何布局安排,然后再打开来读,这样便能更好地体会“美文”的妙处,更有利于促进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9 ?# b: C- d; D' z3 d
& A' g9 ^0 j+ t0 E+ Z
2.多集; |' y0 y6 h4 z% f, ?! g
( O( d- R3 k!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不了解情况就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掌握素材除了平时坚持勤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多集。资料积累有三种方法:一是文件袋积累。就是把自己认为重要,有保存价值的资料按自己的意图分类装袋集中保管。与装订的方法相比,利用文件袋积累便于随时按需要重新分类,有利于定期、不定期地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淘汰,也便于写作时拿取参阅,或复印使用。二是利用电脑收集。就是将有用的资料通过扫描等办法输入电脑,按类分目,建档保存。三是笔记本记录。主要用来记录有关数据、事例和精美语句,便于用时查找翻阅。 % I4 w0 j9 Z4 j* e" z & R4 q7 X1 H7 ?1 F 3.善思" A0 t4 U7 `- A
' k, E. U% k" A; Q: w 好文章是想出来的。好写必先善思,只有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才能不断提高公文写作水平。思考分三种情形: * v4 E W p; f. {/ X( B . h8 q- N1 H3 k4 V1 e/ y 一是平时要熟思。就是结合学习和工作对一些重大问题反复思考,形成初步的看法和观点,为写作奠定基础。好的、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并不是临时在稿纸上“憋”出来的,而是在平时反复思考,床上初醒、闲庭信步时偶然迸发出来的。据有关资料报道,人们在似醒非醒或完全放松的情况之下,是脑思维最活跃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出思想的时候。所以,要着意培养“早醒赖床不起,梦中胡思乱想”和“偷闲花前散步,思想信马由缰”的习惯。+ i* p6 R, l* ]
0 |" _0 f* W5 W' q$ u2 M 二是动笔前要深思。写公文最忌讳的就是一领到任务,拿起笔就写。这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本想尽快完成,但往往适得其反,枉费时间和功夫。所以动笔前首先要查阅相关资料,在查阅过程中将重要观点、事例、数据和语句标划出来或者摘录下来,然后在认真分析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按具体要求列出写作提纲,分出段落层次,选出事例、数据,作出全文和每段的字数安排,待胸有成竹后再动笔分段完成。这一过程,犹如艺术家作画,先勾画出人之轮廓,然后再按照头、胸、腹、腿、脚一步步画下去,如此,既不会走样、跑题,也有利于集中精力分段完成,既减轻了写作压力,又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值得提醒的是,动笔前深思的过程是消化吸收和完善创新的过程,是在总结别人的观点、经验的基础上,按要求重新创作的过程,是“搅乱揉匀,独立塑形”的过程,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看见别人的文章什么都好,东抄一段,西抄一段,形不成自己的思维体系,表现不出自己的语言风格,使文章不伦不类,没有特色,一看就是假冒伪劣之作。 - n3 l" R; X/ f5 v- g- m: m) |+ _$ F2 t' H# }( n% N- ]4 i0 K
三是成文后要反思。对公文写作者来讲,文章付印并非工作的结束,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还得关注人们对文章的评价、反映,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地改进、完善写作方法。许多公文,都要提供给同一会议或同一本杂志印发,这是同类型文章相互比较、相互借鉴的极好机会。只有取长补短、虚心学习、不断反思,才会积累更多的写作经验。9 h/ q X; s' I1 m) T, _) c; W
; Z9 T4 [: W) t8 X9 e8 | 4.调研 . c6 W) N, D( G n2 u& M0 m+ R1 _9 T) W7 d/ X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不深入调查研究公文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调查研究是公文写作者的基本功。只有不断地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发现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措施。要善于利用各种可能的机会开展调研,即使是随机的访谈、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调研方式,不能轻易错过。调研要讲究方法,要用心去做,善于从复杂的事件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调研时要做好记录,对典型的事例、数据,要搞清来龙去脉;对鲜活的语言要随听随记,以便于今后写作时准确列举使用。 8 G6 B% e7 a4 X5 ~$ c$ t6 V. E/ K! F 6 l! v1 _1 T, M, t+ a5 _+ A) W) q 5.常练 % Z6 L* n* u5 x; y. s8 d " _7 T7 Z% A4 C5 y8 j! o 公文写作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常写常练,方有提高之可能。首先是端正态度。不把任务当压力,不把写作时的付出当“吃亏”,而要把写作的过程作为提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机遇,这样心态放平了,才能进入“静、定、思、虑、得”的状态,才能以愉悦的心情圆满地完成写作任务。其次是要勤于动手。不仅在有写作任务时按时完成任务,没有任务时,也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把感兴趣的话题随时整理成文,或整理成集,或送出发表,既培养了作文兴趣,又锻炼了写作能力。第三是不忘动口。在强调动手的同时,平时还要注重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也有利于丰富语言词汇,提高自己的写作速度和工作效率。6 p m) |; Y" t4 d 作者: 老秘在线 时间: 2012-2-2 08:58
勤学多练厚积善悟──谈谈怎样提高公文写作水平4 D, l5 `! K1 Y f0 ^
! l. p- @! w' X. r# ?7 A 二是要学习范文。模仿是学习的重要形式,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选择中央文件、领导讲话、行业文件、单位历史文件,报刊上影响较大的、公认的一些好文章精心研读,用心揣摩其思路及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其谋篇布局、形式特征。 3 Q( i" h; Z# m& L9 i) q1 F5 O3 C M# b. Z9 t
三是观察体会经验丰富同志的写作过程。学习写作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要认真体会领导同志、有经验同志从立意构思到谋篇布局,从着手起草、反复修改到最终定稿的整个过程,领悟每一个细节。 Z, E/ X6 s2 D4 Z s: |; c3 s" g . w0 w9 M5 x% y9 B 二、多练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 ^ G) t e0 i0 y/ T
+ g. W0 W' a r% @5 k1 f' l. o0 o
清代唐彪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谚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意思是说:常写,作文的方法就熟练,即使题目很难,写起来也觉得容易;不常写,作文的方法就生疏,即使题目很容易,写起来也会觉得很难。所以,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进行公文写作训练对于提高公文写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听公文写作的理论知识讲座时,往往缺乏感觉,把握不住重点、要领,只有试着去写了,对文体、思路、语言的感觉才会清晰起来,才能体会到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慢慢地找到自己在写作中的差距,明确学习和提高的目标。量变才能产生质变。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离不开大量的练习,练习要从简易的文体、文种开始。先从写便条、信息条目、会议纪要等短小文稿开始,到新闻简报、请示报告等中篇文稿,再到工作总结、本单位及上级领导讲话,最后执笔或组织起草大型会议报告(如党代会、职工代表大会、周年庆典)、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需要多位作者甚至单位全体同志参与意见的公文。多练笔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进行认真修改,这对写作水平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写文章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仅仅思考一次,疏忽和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只有反复思考、不断修改,才能使文章逐步接近完善,也才能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在修改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假。8 u, i Q$ N9 \+ H# i3 S
N) c8 O' ?: t3 d' r9 f+ J 三、厚积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基础/ C! L( r/ t& V. |. V6 `2 e3 c/ g
2 V! {( r; C; o$ H/ W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是公文写作的基础。学习靠积累,积累也是一种学习。公文写作中的积累包括积累构思(文章结构)、公文语言、写作信心和公文素材。构思最难积累,需要有人指点、引领,需要写作者用心分析,需要大量的实践锻炼。把握公文语言是指依据不同的文种使用不同的语言,特别是讲话稿,要根据不同的讲话人和听众确定讲稿的风格,写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语感。积累写作信心就是指在心理上从刚开始接受写作任务时的诚惶诚恐,逐渐转变为坦然面对、从容不迫。 \2 [7 C) f. i5 h- {$ b: N
7 O1 {) {, M, r; S3 v" J8 A# t9 K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材料的积累在公文写作中至关重要,要努力让自己公文素材的“粮仓”丰盈。在这里介绍一下笔者关于公文素材的“四类”积累法。第一类: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法规类材料,特别是与本行业密切相关的理论和政策法规;第二类:本单位现任主要领导及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思想风格,单位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理念,特别注意掌握领导讲话类材料等;第三类:本单位主要业务方面的材料、本行业基本材料和前沿情况;第四类:行内行外、国际国内与业务有关的学习型、启发型材料。第一类材料能帮助作者把握公文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规,能解决确定公文是否有硬伤的问题;第二类材料主要用来吃透上情,决定公文的目的和用途,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第三类材料主要用来摸清下情,决定公文是否能联系实际,避免出现空话、外行话;第四类材料决定公文能否创新,对于开展以文辅政、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很有帮助。) J4 w3 r* g! q( ^, \
4 ~! Z* b& [; N; c 四、善悟是提高公文写作水平的关键& L8 }) t" G$ f. F" v
- S" Q- w" N4 e( [5 Q1 L8 ~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这是歌德对鉴赏艺术作品所讲的一段话,其核心思想是:无论创作艺术还是欣赏艺术,都离不开“悟”。对于公文写作来说,悟性也同样重要。同样的训练、同样的工作经历,有些人的写作水平只能停留在一定的层面上,有的人却能把公文写作升华到艺术的境界。这里面除了客观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差别还是体现在会不会“悟”上。悟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对事物的体会和认识能力,人与人悟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深浅上,公文写作中悟性的深浅与每个人的“修炼”程度成正比。$ y/ f1 B* E5 }* |4 i/ k
9 @& R- ^! s, H# e在这里引用鲁迅《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文章写作中怎样“修炼”悟性。鲁迅先生是这么写的:“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这‘不应该那么写’,如何知道呢?惠列赛耶夫的《果戈里研究》第六章里,答复着这问题——‘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这是鲁迅先生对文学创作阐述的“不应该那么写”的学习、领悟方法。对公文写作来讲,这也是极有益处的学习方法。我们直接看公文范文、看干干净净的定稿,就不如看经领导和同志们反复修改的草稿获得的收益更大,提高得更快。用心写作是一方面,用心体会领导和同志们精心删改之处,体会到了“不应该那么写”,明白了“应该这么写”的道理,便是“修炼”公文写作的悟性。6 Y% C4 b; q0 X" O' `: R.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