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1 P9 s% F' D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党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写作功底外,党史工作者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性格。性格是一个人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它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向、行为方式。不同的职业,对人的性格有着不同的要求。党史工作由于其特定的性质,对工作人员的性格职业化要求更高。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稳、韧、敏、细、和、达、趣、敛”八个字。 5 Z, z4 P4 Y$ Y F- { 0 x- o5 t- N! @+ d一要“稳”,这里说的“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党史工作者的政治立场靠得住,也就是说能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遵循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全会的决议特别是两个“历史决议”的原则和精神,以资政育人为根本任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服务市委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思考和谋划党史工作,切实做好党史资料征编、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特别是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是心理意义上的“稳”,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这种“稳”,一是指党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处变不惊,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克制自己冲动的情绪,沉着应付,妥善处理;二是指党史工作者在长期繁琐、杂乱甚至机械的工作中能够调整自己的心态,抵制灰**绪的干扰,淡泊名利,恪尽职守。尤其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稳”字比任何时候显得更为重要。一般来说,我们这些从事党史工作的同志都比较年轻,做到“稳”,尤其重要。# t2 D' H) W: v
1 p! f. W! B2 \$ E5 n' O3 p3 g二要“韧”。这里所说的“韧”主要是指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强。党史工作既是一项非常辛苦、非常清苦、非常繁杂、需要耐得住寂默的工作,也是一项抢救历史、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工作,但使命光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这个工作岗位,怎么能心态平衡,把握住自己,耐得住寂寞,安心地工作,很不容易。一方面,我们一不在领导眼皮底下,二不在经济发展一线上,而是处于幕后,处于为党委和其他各部门服务的地位,又默默无闻、不善于宣传,因此,党史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支持。另一方面,因工作关系,特别是党史资料征集必须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对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 J u& u4 A7 C% O, s1 j0 d- o$ d. a' x9 m
三要“敏”。“敏”,一是指遇到事情反应要快,二是指在日常的办文、办会、办事工作中要头脑灵敏,行动干脆利落。从某种程度上说,党史工作者是领导接触党的历史最直接的“桥梁”,负责为领导过滤党史信息、传递党史信息、及时将有价值的可资借鉴的资政文章、历史经验和教训提供给领导。这就需要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哪些该报,哪些不该报,哪些立刻报,哪些暂缓报,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再有,我们从事的日常工作多、杂、乱。如果不能做到头脑清楚,动作敏捷,也势必耽误工作,影响效率。- S4 d1 r7 C+ I0 o
: v! S+ O& L+ T7 R: {6 i9 \ S. w7 H; n四要“细”。这里说的“细”,主要体现在“心细”、“眼细”、“手细”这三方面。“心细”,是指思维细密,考虑周到;“眼细”,是指洞察秋毫,眼里有活;“手细”,是指干活细致,返工率低。在工作中,这三者往往同时发挥作用, 缺一不可。我们在以史鉴今方面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身负沟通党史信息、辅助决策、协调关系,综合服务等职能,心不“细”,眼不“细”,手不“细”,就难以保证党史信息的正确传递,难以提供完备的辅助方案,难以理顺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资政育人服务工作。 / n3 b6 g" i0 h1 M" T7 c % q" }8 Y$ n* g' S五要“和”。“和”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优势,通常被人们认定为“性格好”,对于需要处理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党史工作者而言,“和”尤为重要。一般而言,人们对“和”的理解是:温和、和气、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和”,主要是指一个人在对待他人处理问题时所具有的包容性。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比陆地大的是海详,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胸怀。所谓“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指的也是这种包容性。因为会包容,所以能理解, 能与人为善,能与人合作;对待任何人,处理任何事,在态度上才能做到温和、和气和谦和。作为党史工作者,“和”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部门的形象。此外,在协调上下、左右、内外各种关系中,讲究“和”的艺术也能使党史工作者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H& A W5 B7 l3 B1 v, h
$ [( M$ V( y* P! t8 w* w六要“达”。所谓“达”主要是指性格要豁达、开朗。用俗语说就是“想得开”,在任何事情上都要“拿得起,放得下”,这也是保持心理健康,避免自身心理障碍的重要武器之一,“达”缘于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大家在日常工作中有许多需要想得开的地方:起草党史公文以及领讲话稿要经常加班加点,费尽心机,但从不署上自己的名字;与各色人等打交道,永远要和颜悦色,不管自己的心情有时是多么的恶劣;工作琐碎,每天都要认真打理,几乎设有“闲”的时候;大脑要绷紧弦,考虑要周全,千万不能出差错,对领导和同事,尤其是在采访历史当事人、见证人、当时人时,善意的或是非善意的批评,一律要洗耳恭听,等等。懂得把握“达”的党史工作者能够经常调整自己的心态, 大事讲原则,小事不计较,寻找最佳工作方法,从而把工作做好。可以说,性格豁达开朗,心理调整到位的人工作起来劲头足,越干越轻松。 . ~0 i& k5 W8 h1 u6 b- M7 k+ j( [ 0 f7 R, |' i, _- @1 G) c七要“趣”。“趣”在性格上主要表现为幽默和恢谐。幽默和恢谐是人类智慧的花朵,是人类丰厚心灵的表现。 孔子曾经说过:言之无味,面目可憎。相反,一个幽默和恢谐的人,在任何时候都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人。因为幽默和恢谐能给人们带来欢笑和轻松,它是人们交往中的润滑剂。我们要进行综合协调工作,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性格上若能开发自己的“趣”味,不仅能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而且还能在紧急的时候“化干戈为玉帛”,化尴尬为微笑。丘吉尔任英国首相时,政绩非凡,尤其是他带领全国人民反击法西斯侵略,受到英国民众的交口称赞。但也有人对他的政策不满。在一次宴会上,有一位女士毫不客气地抨击他说:“如果我是你太太,我一定会在你的咖啡里下毒。”周围的人都惊呆了,不知丘吉尔如何收场。丘吉尔没有发怒,依然微笑着回答说:“如果你是我的太太,我一定将那杯咖啡一饮而尽。”顿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丘吉尔的幽默言辞,宽容大度,不得不令人佩服。睚眦必报虽可以逞一时之快,宽容却可以一笑泯恩仇,给心灵带来快乐和安宁。上世纪八十年代,辽宁营口教育学院的曲啸教授作过一篇报告,题目是《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报告深入浅出,幽默恢谐,把人生的种种苦难都付诸笑谈中,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当谈到青年人婚姻问题时,他来了个现身说法:在他被打成右派后, 有好心人为他介绍了个对象,他对女方说:“我是右派,会拖累你的。”女方是这样回答的:“不要紧,我知道你不是故意当右派的。”结果,两人就结了婚。一句幽默话促成了一桩美满婚姻,看来幽默的作用有时候是不可估量的。 : [5 y4 _9 @- G+ K6 b' ?2 t2 G# R( b! w4 \
八要“敛”。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史工作要努力做到“四个转变”即:从侧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也就是资政育人;从收发传递信息转变为综合处理信息;从单凭经验办事转变为科学化管理;从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主动服务。由此可见;党史工作的主动性已经大大加强。尽管如此,我们从事的党史工作依然是一种“绿叶”工作。只辅助不决策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大家要具备“敛”的性格。“敛”就是要做到“知白守黑”、“敏于事而讷于言”,就是谨严、持重,懂得“收”,懂得把握分寸,懂得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越位,不越权,不替领导拍板,不替领导做主,不替领导表态。否则,只会导致工作的混乱。 4 A3 C/ ~8 i3 l" h& K' Q9 c( y+ r0 [: n : w1 F; b# S/ u9 D" m r: E五、功夫用在综合和结合上 , u+ q: a4 H! P1 M& o) v0 U7 L! r: A" T! E* B+ p; ?" ~
打下坚实的写作基本功,养成良好的职业性格,是对一名党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要想做一个工作上“不可缺少的人”和人格上“充满魅力的人”,还需做好综合和结合文章。2 L: p9 y% i; ` A. f. s+ X# k/ y5 W
/ T! r# s; z( e
“综合”和“结合”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党史工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它们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综合并不是知识、事物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创造,一种创新。所以说,综合是能力,是功夫。一篇领导讲话或一篇专题文章,如果是重要的带指导性质的,总是要提出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 指明问题的性质,得出解决的方法。我们写材料,是不能缺少这种能力,这种功夫的。$ s6 f% h8 e- [- y9 U9 Z# _0 C
0 F Q, u/ }- U" K# b8 o$ R Y
如果说综合是文章写作的基础,结合则是文章写作的关键。《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题为《驮盐的驴》的寓言:有头驴驮盐过河,滑了一跤,跌倒在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觉得轻松多了,很高兴。后来,它驮着棉花过河,心想再跌倒站起来,一定也会轻快许多,就故意滑一跤,不料棉花吸饱了水,它再也站不起来,便在水里淹死了。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十分清楚的,理论不结合实际,把局部经验绝对化是万万行不通的。- B5 y; {! F h( @: l; x
. C8 X$ C+ n: F9 x2 B" I
要提高文章写作的综合和结合能力,必须达到“三个融会”,实现“五个结合”。2 b4 l8 S+ D* T5 l" ~+ e
, A. K: y! S/ Q1 B. n: n(一)达到“三个融会”,提高写作综合功力3 U# [& }# U1 B* J) B
1 a& R( E* r* R$ G
(1)意图与谋篇的融会。文字材料是概括、表述、传达领导意图的重要工具。以领导意图为“基调”,是其区别于其他文章的基本特征。文艺作品可以“百花齐放”,科学论文可以“百家争鸣”,而我们撰写党史材料则不能离开领导意图和历史事实另辟蹊径。如果我们在动笔起草之前,吃不透领导意图,即使结构安排得再好,党史资料选择得再精,也等于抓了“目”,丢了“纲”。因此,最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准确领会领导意图的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多听多记,了解领导意图。“领导动口,我们动手”,领导交待文稿起草意图的话,无论多、少、粗、细,都要听清记准。光这还不够,平时还须随时随地把领导的言谈记录下来。领导者对全局问题所做的系统性结论当然要记,这是领导意图的要点和核心;领导者对具体问题发表的零散性意见也要记,因为这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领导思想发展的脉络;同时,还要注意捕捉领导者即席谈及的、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以便融进领导意图中去。二要归纳综合,深化领导意图。对领导意图的掌握,不能停留在录音机的“原声带”上,而要站在领导者的角度,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把领导者零散的、不完整的观点综合成系统的、完整的观点。并且在文稿起草、修改的全过程中做“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和感知领导认识的深化,摸准领导的“脉搏”。准确领会领导意图仅仅是第一步,其目的在于以此为“纲”搞好谋篇布局,包括明确主旨、确定结构、筛选材料等等。具体地说,就是要以领导意图统帅、指挥谋篇布局,使全文贯穿、体现领导意图,从而使二者融会贯通,形成—体。3 \5 c% }9 z4 ?5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