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4 w2 z% J. T% z. M3 i, ] 总结类文体无论采取什么写法,一定要突出经验,即规律这个核心。因为总结的使命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探寻工作和学习的规律性,找到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为以后的工作导航。不论哪种形式的总结,都要以准确、充分地把握工作和学习的规律性为己任。这也是衡量一篇总结类文体水平高低、成功与否的尺度。/ H: Q# L8 O. I) n+ F Q, H
! w2 H3 @4 y: s* [9 B4 d 不过,经验在文章中的表现形态并不一样,大致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表现是指把归纳出的经验直接以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形式反映出来。全部反映是以经验为线索安排全文结构,成绩和做法作为论据材料隐含其中;部分反映是在成绩和做法之后,以“体会”的形式归纳几点经验。隐性表现是指文章在结构上只有“成绩+做法”两部分或“做法”一部分,经验只是通过成功的步骤、方法和措施来间接说明。一般来说,不能要求每个人在总结中都要单独写出与众不同的经验,只要把体现自己实践的成功做法写出来就可以了。所以,写作实践中采取隐性表现的方法更为常见。 $ \1 q0 U8 l) N; s% A5 }8 t2 n ) q# p: W: M3 G8 {
二、选好五类材料 6 J; ?8 a, O2 _! Z% f4 J 9 O6 S% w$ @9 t2 X% i0 [* s
实践活动中积累的材料是丰富多样的,撰写时要注意选用多种类型的材料,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反映自身实践的材料主要有如下五类:典型事件材料,典型集体材料,典型人物材料,典型综合材料(包括有说服力的数字材料),对比材料。) K8 a' b- z: B
; k9 d7 b2 t+ T7 Q
三、解决四个问题 , [3 r0 z S- H5 b: I0 N- ] 9 D# [0 W6 `% n9 u, e: J4 Z7 l- Y 一是次序问题。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按时间顺序写,还是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写,这要根据总结的目的和内容而定。像破案总结这种过程性较强、较明显的文体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安排层次,而大部分总结类文体则把内容分为性质不同的几个方面;二是分合问题。同一观点的不同方面,或说明同一观点的不同事例,是分开写,还是集中写,这要根据文章所采取的次序与结构来定;三是详略问题。一般来说,总结类文体中成绩、做法和经验要详写,教训和问题要略写。但同样是成绩、做法和经验,也有个详略问题。成绩有很多,主要成绩是什么?芽同是做法和经验,其分量和价值也不一样,有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的则只有一般指导意义或局部借鉴价值。属于重点、主要的东西,要详写;属于非重点、次要的东西,则可以略写或不写;四是逻辑关系。即要弄清文章各层?穴包括各段或各观点?雪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主次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因果关系。有的文章层次之间有多重逻辑关系,如几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属于并列关系,但把哪个问题放在前面,哪个放在后面呢?芽这就又有了一个主次关系。这里的主次关系往往是隐性的、内在的。如学校工作总结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学、管理和后勤。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但在学校工作中,教学无疑是第一位的,应该排在前面,然后是管理、后勤。 3 R& A6 H3 @5 _ " Y q( ^+ y" ?, I' H 六、避免七种倾向 $ ^- }: u' y: I8 S; D/ w 9 O: e9 q! m: x
一是避免写成“流水账”,口罗口罗唆唆,不得要领;二是避免陈词滥调,每次或每年总结总是那么干巴巴几条,没有任何新意;三是避免为了追求新意,不顾实际情况,牵强附会地联系、拔高,显得生硬虚假;四是避免歪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多因一果说成一因一果,或把不是原因的说成原因,不是结果的说成结果,甚至硬让新因结旧果;五是避免报喜不报忧,或多报喜少报忧。有的单位写总结有内容不同的两种文本,一份用来上报,以讲成绩为主;一份用来在本单位的会议上宣讲,成绩和缺点都有。“成绩讲透,问题点到”是许多单位领导的思维习惯;六是避免自我估价过高或过低,把握不好尺度和分寸。如有的总结在评价工作成绩或效果时,本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却非要说取得了“明显的收效”或“显著的收效”;七是避免形式主义。有的人喜欢用“顺口溜”来总结经验或评价自己,如“群众高兴地说:‘政策对了头,干活有奔头;政策开了放,致富当榜样’”,“大家赞扬说:‘领导办事有头脑,摸规律,跟形势,看动向,抓盈利,这样的领导是好样的’”。有的人总结体会或经验喜欢用“……是关键”、“……是基础”、“……是保障”、“……是重要条件”、“……是必要条件”、“……是前提”等,这样就难免牵强附会,生拉硬凑。文/管曙光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2-2-25 11:44
述职报告的写作要领 5 K3 y: }: \7 @# Y0 r4 @4 N! J9 C3 R- { - A p9 Q L4 M9 z6 e 法定组织的机关和部门的负责人一般要对权力机关如上级机关部门或者代表大会、董事会等作述职报告,这是推动社会组织工作的重要因素。 * J9 S2 R8 K9 k3 X9 L. Q4 ~; G/ G3 p ]# A6 w
述职报告可以说是工作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报告是向上级机关陈述事项的上行文,《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报告中的总结性报告多用于提交大会进行讨论,这种报告虽然是报告人代表法定组织机关及其部门进行的,但这些机关和部门却是在报告人自身负有全责的情况下运转工作的,因此在不少情况下,报告人述职带有明显的个人性。上级据此检查、评定报告人的工作,决定其职务的去留。总之,述职报告是社会组织机关和部门的负责人向上级管理机关陈述自己某一阶段履行职务的情况,进行总的回顾,找出内在规律,以指导未来实践,以便上级决定其职务去留的口头报告底稿。 ; k% ?# y2 t2 `3 h $ I. F- E3 p: }/ V" v" r- Y" k 一、述职报告的特点3 }! D1 M ?4 V! U1 y9 A5 a: c
. Z; m7 p! H8 ]6 B* D
(一)个人性 述职报告对自身所负责的组织或者部门在某一阶段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按照法规在一定时间(立法会议或者上级开会期间;工作任期之后)进行,要从工作实践中去总结成绩和经验,找出不足与教训,从而对过去的工作做出正确的评价。与一般报告不一样的是,述职报告特别强调个人性。个人对工作负有职责。自己亲身经历或者督查的工作的材料必须真实。这就需要在写作上更多地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还要据实议事,运用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揭示主题,写明层义。讲究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主要的,议论是必要的。语言应该带有一定的个性。' K! W( T: i4 W! K; _# k3 T
4 s5 V4 V. U3 w D- m (二)规律性 必须对搜集来的事实、数据、材料等进行认真的归类、整理、分析、研究,通过这一过程,从中找出某种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做出公正的评价议论,即主题、层义以及众多小观点包括了经验和规律性的思想认识。议论不是逻辑论证式,而是论断式,因为自身情况就是事实论据。如果不能把感性的事实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高度,就不可能作为未来行动的向导。当然,述职报告中规律性的认识,是从实际出发的认识,实践性很强,也就不需要很高的思辩性。不管怎样,述职报告是否具有理论性、规律性是衡量一篇述职报告好坏的重要标志。述职报告的目的在于总结经验教训,使未来的工作能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因此述职报告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任何一项工作都不可能是凭空而来,总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与创新性,要继承以前工作中一些好的方面,去掉不好的方面,然后加以创新,工作才会有进步。策略性也是规律性的一个方面。策略主要表现在今后工作计划部分,是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3 o( H4 _& z7 A& {4 B2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