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计划不如变化快,秘书如何赶上领导的节奏? [打印本页]

作者: 秘书三味    时间: 2012-4-5 07:00
标题: 计划不如变化快,秘书如何赶上领导的节奏?
      以前看领导干部,是雾里看花,或是从电影、电视里略知一二,总以为他们居庙堂之高,只需要在帷幄里运筹一下,就可以决胜千里了,难道还有什么实事真要他们亲自动手不成?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局外人的一种揣测而已。
$ |3 `! q! g. m$ q% B0 ~& _- c- I& r7 d+ Y9 }  F+ c3 @
  我们不妨说个故事。
8 c& m+ u9 d8 z) ?
: b8 d% G, P+ `8 w: Z( [  有天下午,领导同志告诉我,第二天打算去某个城市调研,让我通知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一道参加。我按要求通知了,并且做了必要的准备。3 ^# K8 n# l& S  h" D
; X  r# T# i$ g+ K* t& j
  到了晚上8点多钟,领导同志突然把电话打到我家,说刚才接到一位主要负责同志的电话,通报江堤决口以后,第二次堵口又失利的情况。因此领导同志说,明天的日程需要修改,视察城市的任务取消,明天一早直奔江堤。于是我连夜通知相关部门负责人,取消了预定计划。
* p1 E  Y! G4 `& X0 V4 s! C' Z; U& ]/ o$ k) y
  当晚,另一位主要负责同志在外地开会,知道险情后,连夜驱车赶到现场,视察险情,研究和布置抢险的具体办法,拂晓前又赶回驻地开会,一夜没有合眼。
& y$ A- d2 H9 G( x7 b
" j. w6 A$ r& }8 r/ _  第二天一早,我们这班人又单车出发,直奔大堤而去。到了现场,才知道情况比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 ]9 e' [9 O  {  }3 w4 R1 n
3 @  Z" i8 E1 M* f8 O  大堤上的确有千军万马,有民工、有部队,还有车水马龙。但是由于连续作战多日,已经人困马乏。干部们都在现场,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能抽出来的都在圩堤上坚守着,水利部门的干部几乎是倾巢出动,死守在最前线。指挥官们体力消耗过大,有的同志已经失音,靠打手势指挥战斗。有的同志几乎休克了,就在圩堤上打着点滴,但是宁死不下火线。民工们累得仰卧在地上。现场拥堵不堪,运送抢险材料的大卡车基本上都趴窝了。6 W( l4 d! a' `7 ~% a1 l1 r
3 Z7 c4 k4 C$ A; W
  了解情况以后,我们觉得关心过了,责任也尽到了,现场已有别的领导同志在指挥着,所以我们向领导建议:“这里有人指挥,我们该走了。”
- W; L) J2 @3 s/ h* D
& k5 G6 ]6 T# Y- H8 H, @  没想到领导竟然严肃地说:“这里这么困难,来了还能走吗?就是死也和大家死在一起了!”2 H0 {; f7 ?% s% O

, H( Z) K' H: U" m5 D' ^  于是我们的领导同志主动配合其他领导同志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先研究疏导交通问题,在圩堤下面新开一条通道,使汽车能从堤上进、堤下出,让大动脉活了起来。接着又召开指挥部第二次会议,要求各村把自己分工包干的堤段重新筑起来,而且必须在下午两点钟以前完成。
6 z) x/ A, S2 }: x1 c" o1 C5 c; F! j- i8 l5 ?) Q
  我们从来没有看见领导同志如此厉害,他居然当场宣布:“哪个村完不成任务,把村长抓进派出所!”0 A. n, |: z9 C/ `1 R+ A( p5 i. X
0 e1 B1 W% }* T
  指挥部有人担心地问:“这样说行吗?”
4 Z" J3 i! }* l; Y! z
4 [; M! m8 ^4 p  领导同志说:“现在是非常时期,人命关天,军令如山,有什么不行?你们把广播喇叭打开,我来说。”于是领导同志对着高音喇叭,向全场宣布了这个死命令。
0 v+ W# Y* m3 a) `( @
+ |; h* d: G" Q7 ^0 Y  说来也怪,听见这个命令,原来躺在地上休息的村干部和民工,都一骨碌爬起来,赶快筑堤打坝,一个也不敢怠慢,结果在两点钟之前真的完成了任务。; G3 z8 i- O+ s: [
$ ?2 \$ h2 f. g0 D! P
  接着,两位领导同志商量,又要求指挥部另开一条通道,直接让运送材料的汽车开到准备堵口的现场,以节省搬运材料的时间。有人远远地看着地形说,这条路可能打不通,远处可能有条水沟,一时半会是填不起来的。一下子说得大家哑口无言。
! E" ?, P. U# \$ ~9 {! E( |9 n, @, b. t+ Z' w) d! t, i4 U+ ?) F
  领导同志略一思考就说:可能有水沟,那不是猜测的吗?我们为什么站在这里磨蹭呢?难道不能走过去瞧瞧吗?8 k" {; C4 N% A1 U/ p# _0 x, D0 z9 g

9 @4 e+ Z8 _4 U3 g2 T' }( q# l  于是他带领我们一路查看过去,走到目的地一看,根本就没有什么水沟,完全是想当然自己束缚自己。领导同志当即命令一位负责同志带人在限定时间内把便道打通,大大加快了备料的进度。霎时工地上又人欢马叫,紧张而有秩序地运作起来,士气鼓得忒足。! _! u% _6 _  s9 L: O0 `$ q4 B  p

) s" O' v( F4 w, Y, G' }4 h6 J  到了傍晚,我们向领导建议,最好是一鼓作气,连夜开始堵口。领导觉得我们这个建议有道理,马上提请由水利部门组成的专家组进行论证。专家组召开紧急会议,认为如果用理论测算,按目前的备料进度,要三天后才能堵口,但考虑前两次堵口失利后,水底下可能残存一些材料,所以也带有一些成功的可能性,决定同意当晚堵口。7 l! R; W$ X$ M8 O. Z9 z- B. P: ?
- I, g# S$ M1 {1 k% G; N! N
  消息传出,抢险部队立即成立“共产党员敢死队”,擎着红旗,站到了最危险的大堤决口处。领导同志提着高音喇叭,声音激越地对着敢死队员们进行了战前动员,然后一声号令,第三次堵口开始了!* ?5 u' F) E; s; ^5 k
1 q0 Y, U0 q, w' u, Q
  工地上人声鼎沸,喊声震天,广播里播放着激动人心的毛主席语录歌,乡镇企业的工人们组织的拉拉队敲锣打鼓,高呼着“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的口号。整块整块的水泥预制板和整笼整笼的大石块,从战士们手中抛向奔腾的江水中。
5 Q0 T# A9 h$ }$ P- F; `( Z4 U6 B) L% D9 {6 P* e# l
  领导同志站在危险处观察着,给大家撑腰壮胆。别人说有危险,劝他离开工地。他乘船从决口的东岸划到西岸,再到西岸的工地上打气助威。
, y0 F4 w9 i; C8 v2 x' z: c$ L5 B2 Q$ X+ c/ ^3 G
  夜里两点多钟,忽然下起瓢泼大雨,堵口作业变得十分艰难,但是作战部队却越战越勇,看见堵口的材料开始冒出水面,大家信心倍增。- W' @5 S$ W: Z
3 v# h, x6 N" f5 K6 K( d6 ^2 @
  忽然,水利部门的负责人找到领导同志,紧急要求,需调运150块水泥预制板以备急用。当时,天上大雨滂沱,打得人睁不开眼,地下滑得像浇了油,一不小心就摔倒,而预制板却堆放在远处,离堵口处还有相当一段距离。领导同志不敢怠慢,马上找到担任副指挥长的当地干部给他下达了死命令。也许是作业条件太差的缘故,又是深更半夜,这位当地干部知道完不成任务,一下子吓哭了。
! L/ j2 \% q: ?. n# Z6 }7 D
* N) p, T  m& E: p7 \  领导同志给他交代方法,说:“别哭呀!你打开广播喇叭,通知各村的支部书记来开紧急会议,然后你把任务分解到各村,村里的头儿就会去找人,他们会有办法把预制板弄过来!”这位当地干部抹着眼泪走了,不到半小时,果然看见农民上来了,他们四个人一组,抬一块重达800斤的预制板,小心翼翼地、滑不唧溜往前走,一组连一组,一连一大串!我们当秘书的,这辈子没看见过这么好的解放军,没看见过这么好的农民,没看见过这么好的基层干部!, f- U) G! }# T3 G; E5 P, p# U8 j

4 }: w, Q% S4 d8 |0 b  特别是那位正在别处召开会议的主要负责同志,也是彻夜无眠,每隔半个小时打来一次电话,询问堵口的进度,交代注意事项,关切之心与江水同起同落。
  Y0 z' w& t4 v' m% W" Y3 S; @
$ ^. G! t( P! s- o, H8 R% q' N! Z# z  这场堵口战斗,从晚上7点开始,到第二天上午10时结束,千军万马生死搏斗了15个小时,终于死死卡住“蛟龙”的脖子,取得了最终胜利。当领导同志用沙哑的嗓子在广播中宣布堵口成功之后,上万人齐声欢呼,敢死队队员们把军帽抛向空中,解放军和民工们紧紧抱在一起!
2 u( N0 C9 M* F' }# l, ^6 s/ W! K+ F  k9 u3 l- V1 S: z
  抢险成功了,。 文/方兆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