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5 J, _" `, l; e 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来济已官至中书令(宰相)、检校吏部尚书(吏部是古代中央主管干部人事工作的部门),而孙处约这时才以瀛州书佐的身份调入朝廷工作。在安排孙处约的工作岗位时,来济在他的调令上批了“如志”二字,也就是根据他本人多年前的愿望,安排他到中书省工作,担任中书舍人。据史书记载,后来不但来济、高智周和郝处俊都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愿望,当上了宰相,在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孙处约也被任命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当上了宰相,于是史书上说他们“后皆至公辅矣”。! i1 p3 J7 t( E% s1 Y5 H7 ?
- h! O) `- T" g0 \2 B1 Y8 X
孙处约如愿以偿当上中书舍人,如果说是沾了朋友来济的光,得到了他的特殊照顾,那么后来也能当上宰相,则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X T/ Q% H0 r6 y7 K& h
9 B' d4 Q; }. l. K0 S$ o4 B
做了中书舍人后,孙处约各方面表现都非常不错。他精明干练,能力很强,很会办文办事,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当时政务十分繁忙,需要撰写的文书又非常多,孙处约常常忙得废寝忘食,日夜不分。中书令杜正伦专门给唐高宗打报告,要求增加一名中书舍人,为孙处约分担一些事务。唐高宗却说:“处约一人,足办我事,何须多也。”一方面说明唐高宗对孙处约的工作表现非常了解和欣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孙处约的办文办事能力的确很强,工作效率确实很高。' L% e* w5 I& n
1 v9 P2 o0 P' x" l2 O! G: p 【点评】 6 K$ e# Y% Y+ |6 m% o% [. A* K . O% b7 W) Z# ]5 u# z 由于孙处约做秘书期间的表现极其出色,后人于是称他为“了事舍人”。所谓“了事”,就是精明干练,清楚明白,敏捷能干,很会办文办事之意。一个秘书能够得到这种评价,自然是非常难得的。 9 X, D0 I2 K" F1 \% f1 N% a % N- x! ^& o g" Y 一个合格秘书,仅会写作公文还不够,还要会办事、能办事。这样的秘书如果没有别的缺陷,即使没有当大官的野心,命运也会在暗中垂青他。会办事是一种能力素质,也是一门艺术。孙处约后来能够当上宰相,虽然大大超过了他年轻时的理想抱负,但想来一点也不奇怪。 ! P9 J, P, V1 ? $ ~! `' b) @8 q: }5 Q学李鸿章谋议; }4 [8 e8 }- I1 h# u' m* P
9 p; P: X t: o" `& X7 i& M 除会办文办事外,如果还能具备较强的谋议能力,这样的秘书不仅领导最欣赏,而且往往被视为“心腹”。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做幕僚时,之所以受到曾国藩的激赏,很会办文办事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曾国藩更看重的,还是李鸿章的谋议能力特别强。下面这件事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 Y: O/ J( v7 }: M/ E# R# [: X I 0 _1 f+ j4 A. a8 i- p 1860年秋天,英法联军攻占天津,直逼北京城下。咸丰皇帝逃往热河途中,给驻扎在安徽祁门的湘军统帅曾国藩下了一道圣旨,要他速派鲍超率部北上救援。鲍超是湘军的一员悍将,他指挥的部队称为霆军,很有战斗力。接到命令后,曾国藩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他既不愿意湘军主力被朝廷抽走,落入别人的掌握中,又不敢公开违抗皇帝命令。在起草复文之前,曾国藩决定集思广益,请幕僚们充分发表意见和看法。大多数幕僚主张派鲍超北上勤王,只有少数人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而反对发兵。李鸿章却别出心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他认为:英法联军已在北京城下,以他们的实力,破城而入只是朝夕之事,湘军千里迢迢派兵北上救援是远水不解近渴,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徒劳无益。再说,英法联军即使打进了北京城,最终无非是和朝廷“金帛议和”了事,他们不可能和满族人抢皇帝做,真正威胁清王朝统治的还是太平军。但救君父之难是臣子义不容辞的职责,公开反对发兵既不明智,也有犯上嫌疑,万万使不得。李鸿章于是给曾国藩出主意说:我们不妨采取拖延的办法来对付,过两天再给皇帝上一道奏折,说鲍超只是一员战将,威望和能力都不够担当援兵统帅的责任,请朝廷于曾国藩本人与湖北巡抚胡林翼之间选择一人为主帅,统兵北上,护卫京畿。但从祁门到热河,最快也要十天半月,等奏折送达皇上手中时,形势肯定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再需要湘军北上了。这的确是个两全其美的好主意,曾国藩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果然,朝廷很快便有新的命令下来:和议已成,援兵无须北上。李鸿章的这个主意帮了曾国藩的大忙,让曾国藩看到了李鸿章过人的政治才干和高超的政治手腕。从此,曾国藩对李鸿章格外看重、着意培养。) b* W: U& W A( Y' \' U b# O
+ i2 P' N9 \* L9 E, v4 r 【点评】8 `) B/ |- O5 @- M$ E1 U
* l H1 g* t. r1 |8 y) |3 | Y+ v
参谋职能是我国秘书人员的传统职能之一。古代秘书人员在行使参谋职能时,并不像咨询机构的专家或专业谋略人士那样,以“卖点子”为专职,而是将参谋活动渗透到具体琐碎的秘书实务即办文办事之中,这是他们发挥谋议作用的主要方式。这种以秘书实务为秘书工作的基础和本体,谋议作用通常是在完成秘书实务过程中得以体现的参谋方式,不仅可以使秘书的办文办事职能和参谋职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秘书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秘书工作效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办文、办事和谋议这三种能力素质是缺一不可的,是秘书们应该具备的。作者: 文鉴 时间: 2012-4-13 11:07
作者从秘书和领导角度出发,以四“同”为中心探索如何构建秘书与领导的和谐关系。其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一是提出了两个新提法:“有限权力”和“伴从关系”。二是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阐述秘书怎样做好领导的生活安排,这是必要的,因为秘书不单单做好领导的各项工作安排,也要做好生活上面的服务和料理工作,这样能让秘书与领导之间关系更为紧密,工作起来也能更和谐。4 ~7 {! R: P/ [( L
我认为,文章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一是在同心、同向、同步、同频的分论点中,有交叉的地方,例如同向的“秘书是领导的大管家”和同步的“秘书要当领导的影子”这两部分有一些东西是差不多的。是不是可以讲内容在集中一点呢?例如把同心放在秘书与领导的思想理念一致这个角度,同向则是工作目标一致性角度,同步是工作方法的一致,同频是工作效率的一致性。二是秘书与领导同时产生?《谈办》的作者认为,秘书工作是随着原始社会后期辅助协助统治者需求的产生而产生的,秘书工作的出现先于秘书官职(史官)与秘书制度。三是在语言上使用了过多的四字成语,显得繁芜。例如,在秘书对领导忠诚不移这段,作者用了在行动上拥戴领导、听从指挥、保守机密、尽职尽责、诚实守信、正直不阿、乐于奉献,从不弄虚作假、阳奉阴违、欺上瞒下,读起来显得费力。 4 |- M, `' o) q! h作者: 诚效 时间: 2012-4-13 14:12
正在学习中~~~谢谢楼主作者: 刀锋上的舞者 时间: 2012-4-16 11:33
秘书的三项工作都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