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A: {( F) M! D( b' b) S(3)说明7 p/ L) B( t& h8 m
6 I4 P, ]1 x U! {# m3 ]
说明就是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把事物的形态、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能等解说清楚。其中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则是说明的主要之点。# z1 V9 E1 @% c1 |4 T% H4 c) o; j
0 a3 _1 z% N: {说明与叙述的区别是:说明侧重于记写客观事物的静态,叙述则侧重于记写客观事物的动态。$ P1 B' N8 ^6 [& @- {2 v w0 R
. J( u, u% p" |- [+ f. `
值得注意的是,公文中的说明和一般的说明文有所不同,它是用来说明事物情状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说明文则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在一篇公文中,完全采用说明方式的只是法规性的文件(如章程、条例、规定、办法等),其他大量公文中的说明大都是与叙述、议论等结合起来运用。公文说明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点: % {2 x `* w @4 A+ ?) q) m. w3 o! M2 p
①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即用简明的语言,把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特点概括起来,给人一个明确的认识。例如:“四项基本原则已庄严载人我国宪法和我们党的章程,是我们立国立党之本,是全党团结统一的政治基础,是我们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纪委《关于共产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党章的通知》)。& O% ]. }2 b. a# }) k
' w3 d D, V5 a0 B0 X3 [/ I②说明事物的范围。公文中在表达事物的外延时,通常采用说明的方式。例如:“一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以及这些单位所管的城镇、集体企业交纳所得税后利润,都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交纳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国家能源重点建设基金征集办法》)。 : Z; f8 h0 J7 _3 h3 g: w ) F' h" p3 f& @, k' Y" |③说明事物的类别。即把公务活动中应当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方法用得好,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掌握说明对象的概貌乃至一些具体情况,而且头绪清楚,层次分明,容易让人接受。例如对公务文书进行分类说明,就可从来源的角度分为收来文件、对外文件、对内文件;从行文关系的角度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从文种的作用范围角度则可分为通用文件、专用文件等。, E; f# u! a0 K$ d, T! p; A
0 {- M0 i8 P5 a8 y `: a④说明公务完成的手段。公文中要经常涉及解决某一问题的措施、完成某一任务的手段,在表述这些内容时,常常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例如:“接到本指示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迅速组织所属各机关、学校、群众团体、部队及各企业、事业单位,确实了解本单位有没有人、有哪些人参加非法刊物、非法组织的活动,同非法刊物、非法组织或其成员有什么样的联系;是否有人利用本单位的纸张、印刷机、油印机以及出版发行等条件,为这些刊物和组织提供方便。是否有人以公家的或个人的经费或其他方式,支持这些刊物和组织的活动。查清以后,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支持,都必须立即停止,并把有关情况按系统逐级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处理非法刊物非法组织和有关问题的指示》)。3 M- @: v% s$ S
; _2 E+ f7 M: ^" R W6 ?⑤说明制文机关的主张。主张是公文主旨的扩充和延伸,即意见、要求、观点等,公文中对这些内容的表达基本都是使用说明的方式。例如《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一文的开头部分,即鲜明地表达了制文机关的主张:“艾滋病防治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协调,把这一关系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大事抓紧抓好,坚决遏止艾滋病在我国蔓延的势头。” 1 d5 ]: [4 s: d0 C4 f 2 a8 g! q" n0 d! S⑥说明事物的优劣、进退、好坏或成败。例如:“我厂今年生产各种收录机1.56万台,完成原生产计划的130%,比去年增产17%;产值达到267万元,完成原计划产值的125%,比去年增加19%。”以上通过引用一些数字,对该厂今年生产的良好局面作了十分肯定性的说明。 : g/ B( Q% z3 x $ X' I: T' M% g G! w9 i6 l+ V公文写作中运用说明的基本要求是:对事物的说明,要有科学性,一定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抓住事物的本质,不可主观主义地去加以“说明”;要把某一项事物解说清楚、明白、深刻,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要将所说明事物与同一属类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样,就需要交待清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特别是要揭示事物的疑似之点。要把主张、意见、办法、措施等交代清楚,以利于公文阅者去理解、贯彻执行和办理,也就是要直截了当地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明确界限,直陈要求;公文中说明事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明白、理解这种事物,所以说明的文字一定要浅显易懂,详尽透彻。 1 q: m* T: [# J. u3 O) @ # S) P8 m8 p3 N, n' T( q6 B n(4)夹叙夹议 * j) ^' w4 m5 Y, w+ W2 |: ?# e/ \3 z, D5 b a
夹叙夹议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从大量的公文写作实践来看,公文中的表达方式往往是以说明为主,并辅以必要的叙述和议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也就是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摆事实是叙,事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材料”;讲道理是议,道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点”。事实是产生认识、观点的基础,而只有在一定认识、观点的统帅下,公务活动中的客观事实才能得以充分地表达和解决。摆事实与讲道理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是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的对立统一,正是这种辩证统一,才使我们的许多公文,脱离了空洞的说教与事实现象的罗列、堆砌,变得有血有肉。 & g+ J9 V) a, N! ^! c" i$ i- ]. N$ u7 r1 e- X: d5 r/ u
为什么说夹叙夹议是公文写作中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呢?因为除法规性、计划性、请求性、商洽性公文较少或不适宜使用这种方式外,其他如综合性工作总结、综合或专题性工作报告、行政令、指示、指示性通知、指导性通报以及讲话稿等陈述、指挥性公文,都要较多地运用这种方式。因为这类公文的特点是不仅在于言事,而且还要明理,即言事明理,以理证事,事理结合,相辅相成。这里讲的事即指事实、根据、原委、背景等;这里讲的理,即主张、意图、想法、观点和措施。要在一篇公文中运用事实材料来说明观点的正确性,陈述背景、原委来证明主张的针对性,明确根据来讲清意图、想法、措施的必要性,就势必需要一边摆事实,一边讲道理,把叙述和议论紧紧联系在一篇公文之中。舍此,别无他法。具体而言,在公文写作中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9 C! ?, x3 n2 R( d : v: B7 v4 `, b! m①夹叙夹议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主要表现为在一段话中夹叙夹议,即边摆事实、边讲道理,以增强语言的立体感及深刻的表达效果。$ ^5 E- \1 e# C
" G* f) y( O2 a% N
以毛泽东同志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为例:“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的。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现在一方面正在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另一方面则正在设计使用某些既同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有联系,又同革命阵营有联系的人们,向他们进行挑拨和策动,叫他们好生工作,力求混入革命阵营,构成革命阵营中的所谓反对派,以便保存反动势力,破坏革命势力。”(《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347页)。- j: y) D& O* b, j
* Y* k. I+ M. d H& f% O这段话开头是讲道理,即“议”;之后的两句话是摆事实,即“叙”,使“议”与“叙”紧密地融于一段话之中。 " B6 [9 `! o/ ?* W; A. N% z" X- x7 E0 Y6 j! T
再看《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一文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十六大提出要在全党兴起一个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举措。” 7 Y$ b4 ^' m, a/ ?% ~1 ^3 ~; Y; z3 E; s0 x& A
上面这段文字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和前二句话的前半句是“叙”,其后半句都是“议”。具体说,第一句的“这是”之前是摆事实,之后的一个“这是”、一个“也是”是讲道理。 + ]& j0 @- n5 \# I$ F+ Y 8 t4 D0 H' {3 @- R; z/ E$ q% {' n z②在一个层次中,分开段落,有的段落是叙,有的段落是议,或者是先叙后议,或者是先议后叙,形成一个夹叙夹议的完整层次。 1 }( L. Y3 i6 @; u* W3 P" \: i! O, c( J( F! \6 O" M z" ~; I. p
例如毛泽东同志为党中央起草的《三个月总结》的前五段,是对七、八、九三个月作战情况的概括小结部分,其中一、二两段是“议”:“七月二十日中央对时局的指示上说:‘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分的信心。’七、八、九三个月的作战,业已证明此项断语是正确的。 |- b1 }, G# d5 v9 H
! w, l6 B7 u, _2 V$ D3 x9 i
除了政治上经济上的基本矛盾,蒋介石无法克服,为我必胜蒋必败的基本原因之外,在军事上,蒋军战线太广与其兵力不足之间,业已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要成为我胜蒋败的直接原因。”(《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 205页)第三、四、五段,叙述了打击、歼灭敌军的具体情况。 8 X6 C0 a5 N0 _! o: d: F& o4 s0 r 3 a4 B1 Z. |4 w# _; H通过以上五段文字,从事实与道理相结合上全面概述了三个月敌我作战的基本情况,这种方法给人的印象是完整、全面,令人信服。 + O5 g" W4 l$ Z8 G2 B5 E3 U( i, ]6 n9 r3 N7 S
又如邓小平同志的《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这篇重要讲话,该文的第一段文字较长,通过列举大量事实,说明当前面临的经济犯罪活动形势是十分严峻的;然后,用第二段文字,深刻论述了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重大意义。显然在这个层次中,第一段是“叙”,第二段是“议”,“叙”、“议”相辅相成于一个层次之中。/ \: { X }& q ]
# j3 Y( i" G4 }! `③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不仅表现在组句段和层次的组织安排上,而且还可以运用它进行谋篇,以体现一篇公文的整体。 + F, D/ F+ T8 U. B A ! `) R* h% b5 o以毛泽东同志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文为例,开头部分“由中国共产党的代表团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代表团经过长时间谈判所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已经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所拒绝”的这一段是叙述;接着从“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负责人员之所以拒绝这个国内和平协定”开始,到“就没有理由拒绝根据这些基础条件所拟定的而且是极为宽大的各项具体办法”结束,是一段较长的议论文字;由“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命令你们”起到全文结束,使用的是说明性的文字。叙述与议沦就是如此紧凑地融于一篇公文的整体之中。 % Z# y; w1 X' e/ a : ]2 v4 E9 j+ T7 o1 P& e4 W+ O) e又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200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全文共分九个自然段,除开头与末尾属于表态性词语(表示良好的祝愿与祝福吉祥)外,其余七段,先用一大段文字回顾过去一年各项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绩,这是“叙述”,然后是展望新的一年所面临的形势及提出做好今年工作的基本要求,显然是“议论”,从而构成了这篇讲话的全部。 / ?( F" ~' @, W+ W5 G5 F& A 8 f4 X# ]$ v3 o再如中央新闻单位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采访团全体记者写给全国公安民警的致敬信。 % D8 a" l3 G( W* U" b 9 b' d* s: z! I8 \+ F全文主要由三大段落组成,第一大段列述了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第二段是采访团全体记者的感受;第三段是表达对人民警察的崇敬之情。三大段落依次是先“叙述”后“议论”,形成一个严密的富有逻辑性的表达形式。0 c- e6 @. V6 R6 ?. j
. c/ J" T$ O, K( G. P, B# d
④在公文写作中,要运用好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首先要掌握好“叙”的手法。+ S0 Q' x" a* I7 C4 Q
9 ~. M) K+ T. l% n$ r9 s) l- N
对这里的“叙”千万不要理解为文学写作中一般所讲的“叙述”,它不能是精雕细刻,也不能是细腻的表达,更不能是由头至尾、由边沿到中心的全面介绍,而是采用高度概括的手法,着重事件整体性的勾画,说明事情的原委、背景、根据,点到为止,否则,就使文章显得文字累赘,事实罗列,冲淡了要讲的道理。2 Q( G( e. i) `3 {& n6 F0 K0 T9 b
2 Q1 D* @" |9 B其次,还要掌握好“议”的特性。这里所讲的“议”,千万不要简单地理解为议论文中那种完整的议论手法。公文中所讲的议,基本是指包含一些议论性的表达成分。这种成分在具体表达上,只是原则地表达事理,不做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完整性的论证;在手法上是直接加以议论,即一针见血,一语道破,有时只是一两句结论性的话,是直接说明的简单逻辑论证方法。" ^' m+ m, |; t" s ]+ S3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