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公文语言歧义现象的生成与消除
[打印本页]
作者:
雨后
时间:
2012-4-21 15:50
标题:
公文语言歧义现象的生成与消除
本帖最后由 雨后 于 2012-4-21 16:06 编辑
* t9 t. k' W- B
: M4 u" T4 a5 `) w$ @
文章摘要:歧义是指语言或文字有两种或多种解释,易使人产生误解的一种语言现象。从语言学和写作学的角度看,歧义是一种语病。公文语言的意义应该是单一的、明确的。因此,撰写公文时作者应努力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论合理,力避歧义。
0 t" d8 v6 S3 F) i9 G5 ]
4 Y$ D6 m9 F3 {: Y
文章主题:歧义现象 公文语言 语言现象 写作学 语言学 文字 撰写
; `4 L$ @- b1 V+ D& ~& t
8 e5 D% u& ?2 N, z+ y& Y% L
文章内容:
; v: e# l( g& v! R- l0 q; k! x
歧义是指语言或文字有两种或多种解释,易使人产生误解的一种语言现象.从语言学和写作学的角度看,歧义是一种语病.公文语言的意义应该是单一的,明确的.因此,撰写公文时作者应努力做到概念明确,判断准确,推论合理,力避歧义.公文语言的歧义问题大多并非撰写者有意为之,它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 Y' w% t4 [3 |5 z' d
' G6 F5 ]; T/ [: p) p9 l) K4 l, H
1.概念含糊不清有些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但适用对象不同.同赡养,扶养和抚养都有养活之意,但"赡养"一般用于晚辈对长辈,"扶养"既可用于平辈之间也可用于长辈对晚辈,"抚养"则只能用于长辈对晚辈.
& [: W( O5 y( n+ E2 t# t9 e
4 r+ A) L& F* z8 ^) J
2.误用异读字异读字是指在习惯上有不止一个读音的字.在公文中,如果错误地使用异读字就会使语言产生歧义.如"还欠款贰仟元整"这句话,既可理解为"还(6)欠款2000元",也可理解为"还(丘)欠款2000元".
2 ?2 [4 c! a2 u0 H5 L. z5 v
.
8 c0 G& |4 _7 B7 U
- X6 H4 d& \9 V
标点错误在公文写作中,误用,滥用或漏用标点,都可能导致语言歧义现象发生.如"由研究院,市局主持,市厂起草的部标准已通过评审",句中连用两个顿号,很容易使人误解为院,局,厂都是起草单位.
" p V" V% r0 G
* a8 j. f9 d% e q: ]
1.误用数量词在公文写作中,经常会用到"群","打","套","双","副"等数量词.其中"群"的含义较为模糊,究竟多少人算一群,没有确切的标准;而"打","套","双","副"的含义则相对精确:"套"用于西服,包括裤子和上衣;"双"用于鞋袜,只能是配对的两只;"副"用于耳环,也必须是两只;"打",《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十二个叫一打",这一定义是明确的,如果把一打扇理解为10把扇就会导致歧义.
) P5 B6 L+ _9 V; |8 k
7 w4 O/ k: ?4 z3 Q5 B
2.句读不明在语言表达尤其是口头语中,词语停顿的地方即句读不清楚也会引发歧义.例如"2002语育学习年8月813先生和先生的法律顾问曾来过办事处"这句话,在念读时停顿的地方不同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解释:①先生一一和先生的法律顾问一一曾来过……(先生来过,先生的法律顾问也来过)②先生和先生的一一法律顾问曾来过……(先生和先生共同的法律顾问来过,是1人也可能是多人)
6 Q" s% l, j- b! `/ Q4 b+ l' k. q
' \. X! g9 d! G3 e1 v+ W
3.表义前后矛盾在公文中对范围和数量的表达,如果前后不一致就会造成句义上的歧解.如"凡现在生产岗位上的工人同志,不少是在解放初厂里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进厂的",句中的"凡"和"不少"自相矛盾,到底是指"全部的工人同志"还是指"部分"令人不得而知.
# U5 k$ P7 J7 y8 Z% f5 P3 ~! G' r! C
! A/ V6 a; X* H
歧义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公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削弱了公文的效用,因此在撰写公文时应尽量避免.那么,如何消除公文语言运用中的歧义现象呢?
' I, f2 _( m; L( {8 D$ v
8 r6 x8 n. M5 p& s& g$ Q/ |
1.补充换词语在公文写作中,因词义不明确和短语结构失当等原因而造成的歧义都可以用这类方法加以消除.例如"我们需要进口电视机",句中的"进口电视机"既可理解为述宾短语又可理解为偏正短语,只要把"需要"换为"必须"就可消除歧义.又如"局里的通知说,让王校长本月2013前来报到",这句既可理解为"2013"这一天来报到,也可理解为"2013前"的任何一天来报到,如果把句中的"前"字删除歧义现象就消除了.
4 V9 n* J6 a8 Y6 c" g- W0 B2 P
0 H! }/ B# N9 t8 \
2.变换语序当语句中几个成分相互关系不明引起歧义时,可通过调整语序来消除.如"几个学校的教师来局里反映了乱收费的情况",这句中定语"几个"的修饰对象不明确,而如果将"几个"置于"教师"之前,歧义就不存在了.因词义和词性不确定而造成的歧义,电脑在给文字输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同音字打错的问题.作者,编辑等在使用这些同音词时要十分小心."登录"写成"登陆","版主"写成"斑竹","版块"写成"板块"等,都是电脑打字"惹的祸".通过调整语序来消除.如"他背着校长和副校长偷偷地把钱存进了银行"这个歧义句,通过调整语序变为"他和副校长背着校长偷偷地把钱存进了银行"就准确无误了.
+ T* k" ?: x2 j( _- {( [
& q# ^4 V) u- \; x: L4 M5 }
3.借助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中的顿号,逗号,分号都有区分语言层次的功能,利用这些标点符号也可消除歧义.例如"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这一歧义句,通过调整标点符号就能明确意义:①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③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需强调的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特别要做到口头朗读断句与书面标点符号断句的吻合.
. S. |: a* P, e( h5 H4 Y
) `0 L) g* |# I1 c4 L2 J! f+ L
4.创设麓后语境有时孤立看,一个短语,一个句子是有歧义的,但把它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就不存在歧义了.这里有两种具体的做法:①承上文消除.如"我们十人一组",既可表示我们十人一组地分成若干组,也可表示我们这十人为一组.但若在句子前加上"旅行团二十人共分两组"就可消除歧义.②蒙下文消除.如"对厂长的意见,我并不了解"这个句子,既可理解为我不了解厂长的有关意见,又可理解为大家对厂长有意见,但我不了解.如在后面加上"待向厂长请示后再行答复".句义就明确了.在公文写作中,短语歧义现象较为普遍,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但若将其置于更大的短语和句子中,由于语言环境的制约,也就只有一种理解了.文/孙际垠
作者:
zyz_jsnt
时间:
2012-10-26 11:27
好贴,顶一下
9 }9 N: l& `2 n# v: O3 k- J+ ^
{:soso_e179:}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