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 g& @7 l$ j 我是从基层单位开始做秘书的,文字一直是我的主业。那会儿,单位撰稿任务非常繁重,而且跟现在最大的不同就是:每一篇文稿都是独特的,不可能重复的,因为,每一篇稿子都要秘书跑基层收集综合性材料,然后汇总、提炼、概括、凝缩、取舍,落笔成文。那会儿没有网络,更没有范文,抄袭是形同偷窃一样的卑鄙,根本不可能像现在一样,从网上搜到同类公文,转贴一下,抽梁换柱,把本单位的相关内容置换进去,一切OK。% W0 `& E" A8 l' A6 K% c. y
9 w( E. q0 T( \& a1 P. W% o8 ~* z+ a
所以,那个年代的秘书工作是非常繁重的,我写一篇总结,下属的八个基层单位,二十多个机关科室,都要跑到,带个小本本,就像新闻记者采访一样从人财物产供销数据到具体工作的经验教训,从上级的工作部署落实情况到基层单位的好人好事,面面俱到,能抓的材料尽量抓。跑完一圈了,然后开始对掌握的材料进行选择、归类、概括、分析,拟定写作提纲,重要的文稿还要就写作提纲事先征求主要领导的意见,然后才开始落笔。写完以后,就开始经受一轮一轮的审核、讨论,如果不是特别紧急的稿子,一般这个过程要一直到延续到开会用稿之前的一两天才能最后定稿。# u# z# X( Z& g3 E4 c) S
+ X& W9 C Q1 h! i! M( i 现在回想起来,当秘书的过程,是提高写作能力最好的学习机会、锻炼机会。学习锻炼的条件关键在于领导。遇到写作能力强、工作水平高的领导,是秘书的福气。遇到能力差水平低毛病多的,秘书就得活受罪。不论遇上什么样的领导,最怕的就是遇上班子里闹派性的领导。至今我记忆犹新的是毛泽东逝世的时候,各单位都要召开追悼会,追悼会上各单位一把手要上台发言表决心献红心。这个稿子真把人害苦了,原因很简单:谁也没遇到过毛主席去世这种事情,谁也没写过这种稿子,上面给的规定又很简单:发言时间不超过三分钟,其他一概没说。 4 h; _/ D2 `, {9 M 0 P! G9 I$ m( Y6 ]0 [ 这个稿子的撰写任务落到了我的头上,我参考了新华社通告,参考了当时能搜集到的所有有关毛主席逝世的材料,精心撰写了一千字的稿件。按照我们党委书记平常念稿子的速度,这么多字数肯定能在三分钟之内读完。然而,我们单位的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却是文革造反派,派性严重,文革中曾经批斗过我老爸。无论是政治立场还是情感趋向,我跟他都是对立的。好在我们党委书记是一个工农出身的老干部,政治立场和情感跟我属于一路的。然而,就是讨论这么短短一千字的稿子,政治部主任就是卡住不过,反复修改了不下十遍,后来我真的忍耐不了了,在讨论会上说你最好自己去写,我写不了了。他马上跟我嚷嚷,说我立场有问题。这个时候党委书记也看不过去了,拍板定论:这个稿子可以了,就这样定了,不再修改。这样我才算解放了。% R3 T/ S5 g3 i" ^, i
) G. x% q1 a+ c8 e& _% Z 我后来当了办公室主任,单位行政一把手是享受政府津贴的高级领导。这个领导非常喜欢自己操刀,除非是正经场合必须经过领导班子集体讨论的文稿,一般情况下召开大会讲话,他都是自己列提纲,然后按照提纲现场发挥。这个时候,我们的任务就是用录音机把他的讲话录下来,然后整理成文字,轻松愉快地交给他审阅签字以后,行文发布。这种领导讲话无论是内容的充实性、语言的丰富性还是风格的特异性,都是秘书应该极为关注并且加以学习的机会。 1 Q9 l: A2 u$ O& W4 m. E( N' m) ^1 R* G1 Z
同期的党委书记就又是一种类型,对秘书的稿子完全是照本宣科。干部们私下都有评价,- m& l+ ~# B2 r9 r' A) |' {% P
其实,我骨子里是个散漫的人,用体制内的话说就是组织性纪律性不强,当秘书并不是我渴望的生活,不论是名副其实的秘书,还是挂着主任头衔的秘书,也不论写哪一类的公文,都不如自己给自己写东西有感觉,这就是被动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的本质区别。庆幸的是,现在我不用再被动的写命题作文了。文/高和的菜园子 作者: 江山月 时间: 2012-4-30 11:29
当秘书的滋味确实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