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官”也要理“旧事”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啦 时间: 2012-4-30 22:39 标题: “新官”也要理“旧事” 最近笔者到基层调研,听一些党员群众说,乡镇、村换届后,一大批新官上任了,但“新官”不理“旧事”的问题却较为普遍,群众意见很大。 & Q8 B- f4 x) r; w3 c! D6 L 现实中,班子一换思路变,前任定的都不算,一届班子一个调,一任领导一张图的问题大有存在,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新官”不理“旧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新官的政绩观不端正。一是不想理“旧事”。认为理“旧事”是给前任“扫尾”,干得再好都是为前任“贴金”,体现不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反映不出个人的政绩,因而对前任遗留下来的“旧事”,能拖则拖,能躲则躲,能停则停。二是不愿理“旧事”。认为对“旧事”没有责任、没有义务,相反理“旧事”还会影响自己快出政绩,因而对前任遗留下来的“旧事”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不敢理“旧事”。“旧事”一般都是棘手问题,处理难度较大,一些新官担心自己能力有限,刚上任就啃“硬骨头”,万一处理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因而不敢去理。& W( n3 e7 X2 H9 `
干部新老交替,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延续,也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新官”“老官”都是党的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需要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要不要理“旧事”,善不善理“旧事”,既体现新官的政治责任与素养,又反映新官的领导能力与水平,更是检验新官群众观念与宗旨意识的试金石。笔者认为,“新官”要理“旧事”,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 " r/ n2 Q- V# L4 j- S6 K2 B “新官”理“旧事”是组织要求。必须承认,一些重点项目、民生工程和重大发展规划的实施,由于时间、资金、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一届任期内完成,这就需要换届后的“新官”拿好“接力棒”,跑好“接力赛”。尤其是对那些既符合当地实际、又符合群众意愿的事,无论是哪任定下的,作为继任者都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工作的连续性,持之以恒地抓好办好。这既是对前任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组织对新官履职的基本要求。如果一届班子一个招,后任否定前任,如此恶性循环,必然违反党性原则,损害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 / o8 t2 F! j" H# h$ h k3 |$ r “新官”理“旧事”是为官之责。新官不理旧事实质上是一种迂腐落后的为官处世方式,它折射出某些“新官”缺乏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勇气。作为“新官”,一方面要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群众,实施权力必须把真心实意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作为出发点,不论是做“新事”,还是理“旧事”,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另一方面要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新官”既接权力,更要接义务;既要为党和政府形象负责,更要深怀为民之心、恪守为官之责。对真正解民所困、急民所需的“旧事”,要尽快解决;对于带有“形象工程”性质、不利于群众生产生活的“旧事”,要坚决纠正;对于因财力、物力或其他方面原因暂时不能够解决处理的“旧事”,要耐心地向群众解释清楚,争取早日解决。 . v3 T+ g4 f1 v' o “新官”理“旧事”是群众期望。新官不理旧事的直接后果是失信于民,造成干群关系激化,导致一些矛盾和问题,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旧事”不会因“老官”的离开而自动消失,也不会因“新官”的无视而不存在,反而因为关系群众利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迟早会成为突出问题。如果新官不理旧事,势必会导致一些工作半途而废,一些遗留问题束之高阁。无论是老官新官,都是党的干部,无论是旧事新事,都是党的工作,不分旧新,只分利民与否。新官只有把关系群众利益的“旧事”理好了,才能赢得民心、提高威信,才是为百姓着想、对人民负责的好干部。 3 J( ?# L' E0 c4 n1 M2 E “新官”理“旧事”是重要政绩。必须明确,任何新的成绩都是在原有基础上取得的,而不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前任的辛勤耕耘。而“新官”不理“旧事”,归根结底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怪。新官履新职,无论是新事旧事,都应该做好,这既是责任所在,也是创造政绩的载体。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论新事旧事,只要是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都要尽心尽力去做,而且在创造性地理好“旧事”的过程中,一样可以创造出骄人的政绩,一样能显示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新官”理“旧事”作为考核新官政绩的重要内容,从政策与机制上强化和引导新官办新事不忘理旧事,让广大新官自觉理“旧事”、积极理“旧事”,真正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Y0 {; [5 c3 K) }/ n8 M
当前正值地方换届,一大批“新官”将陆续上任。新老接替不是“新老划断”,新起点也不是“零开始”。作为新官、继任者,必须客观地对待前任工作,理性地规划未来工作,既要努力谋求“新政”、办好“新事”,又要正确对待“旧事”、理好“旧事”,切忌标新立异、急功近利。作者:刘庆斌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 决策参考 时间: 2013-3-11 08:24
“新官不理旧事”,是仕途中的积弊,它秉承的是圆滑的为官处事原则,是典型的私心作祟。这种陈旧观念,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掉。领导干部履新职,职务范围内的事,无论旧事新事,都是应该去理的,而且新官理旧事,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 R5 _5 f) i/ z. I2 A 3 p# r k8 m- H一、“新官不理旧事”的缘由* R5 h* L( s8 D3 `8 I) h9 G
9 V& p9 e: ?: ]0 T/ d) _$ ~所谓旧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正常的旧事,即前任领导提出的一些工作目标、规划、要求等还没有完全落实;另一种是历史遗留下来难以解决的旧事,例如长期拖欠的债务、职工的福利待遇难以落实等的“老大难”问题。对于前一种情况,一般来说,如果坚持继承创新的精神,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就可以得到正常的解决。然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则必须高度重视,谨慎处理。从新官与旧事的关系来看,理不理是态度问题,理得好不好是水平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本届班子的政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新官一直抱有不理旧事的观念。# m0 E- d* y* h8 O w2 I# B' q" }
! a, x2 V4 W+ t+ k/ f0 r
“新官不理旧事”之所以被官员们所津津乐道,是因为旧事不仅解决的难度大,而且其中的关系错综复杂,是一条明显的“高压线”,一旦处理失当,其后果难以预计。这可以从旧事的几个特征中体现出来。3 \, W* }! t7 `- `2 k
! Y! t: a! q% E# X/ K一是难度系数大。一般情况下,难度不大的事,前任早就解决了,问题之所以遗留下来,多是一些难啃的骨头。 1 ~5 `* I! o) M( ` m% P% Y. ^3 A/ V/ X, [! N, D二是牵涉关系多。有的旧事解决起来本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由于这件事所牵涉的人员关系比较复杂,也使这件事变得复杂起来,前任或前几任在复杂的关系面前却步,最后将它留给新官。 : {- ]7 @: o% x8 u 5 Y2 [0 D/ d: h三是历史包袱重。这主要体现在前任或前几任领导留下的债务,有欠银行的,有欠企业的,有欠单位的,有的甚至是欠群众个人的,等等。债台高筑,新官自然不愿意一上任就背上沉重的包袱。还有一种情况是,前任领导做了许多承诺,但是,还没来得及兑现就被调走了,有的则是由于没有能力或其他各种原因而不能兑现,结果将兑现这些承诺的重任留给了新官。' T9 c& a& S' {0 [' O. K$ a9 L
]8 S% \3 y, X) e四是耗费精力多。“新官上任三把火”,新官大概都希望有所作为,以不负群众的信任和重托,留下一个好的“官”声。“三把火”烧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上级对其政绩评价的好坏。因此,大多新任领导一般都是将着力点放在如何创造新的政绩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弃旧创新,铺新摊子,上新项目。在他们看来,理旧事,难以显现创新意识和新的政绩。, m" ]0 A. F6 T: j3 L- K
" [# q, w8 g. B3 x; M, H' c二、理旧事与不理旧事的利弊 % W0 x( ]# k& I# M" F4 |. k$ h9 c! f* G
“新官不理旧事”看似可以避免上述提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但实际上却存在很多的弊端和隐患。2 |6 `8 b) o,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