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毛泽东的领导方法和艺术 [打印本页] 作者: wszx 时间: 2012-6-6 23:03 标题: 毛泽东的领导方法和艺术 毛泽东的领导方法和艺术,可以说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有很多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更不是短短两个小时就可以讲清楚的。下面先介绍一下毛泽东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然后着重介绍毛泽东在这方面的实践。 - Q2 R8 J. k: w& j+ k4 ]) b, J% m6 M* N+ h/ P, ~: n
对于领导方法,毛泽东曾把它比喻为过河的桥和船。如果领导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领导艺术就是运用桥和船过河的才能和技巧。这个意思,宋朝的岳飞早就说过,他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这就是说,先摆好阵势再打仗,这是兵法中常用的办法,但怎么运用阵势打仗,则各人有各人的奥妙。他说的摆阵打仗,就是领导方法;运用之妙,就是领导艺术。也就是说,领导方法是比较规范性的,领导艺术则是运用领导方法的才能和技巧,更具有创造性、随机性等特点。 . u9 m, f8 A, D0 B D$ ?4 n : z4 I8 |% p4 j+ Q: S - X) r, [' j2 f+ A. s1 ?8 l
! e0 o- ~8 @5 p 一、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和艺术的主要著作 5 O/ l( p4 m* `# W" @9 k% Y f" G% o9 d# h2 V, \! o, j8 G. G; a
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和艺术的主要著作,主要有以下一些篇章:9 o+ D: q0 E6 C5 D" q! p
: N2 _3 d4 N# z 一是《反对本本主义》,这是1930年5月毛泽东为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和做法而写的,主要是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响亮地提出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名言。他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是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 同类的著作,还有1941年出版的《农村调查》,其中的序言和跋,也是论述调查研究的名篇。论文还有后来出版的《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 . s8 D( |3 _ K0 G ! c5 H# |& S" `4 |6 ]1 W2 M 二是《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1934年初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作的结论的一部分。他之所以讲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不少机关工作人员只讲完成各项任务,不关心群众生活,也不注意工作方法,因此总得不到好的效果。正是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郑重地向大会提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 m- S1 m4 M1 `. L; L: v
r- k- Z! z4 E1 w# |9 Y
三是《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这是1943年毛泽东为了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作风,为中央所写的决定。当时,已经在整风运动中从思想上批判了主观主义,但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还没有破除。于是,毛泽东总结党长期以来群众工作的经验,以及整风运动的经验,为中央写了这个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并第一次从认识论的高度,全面论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他说:“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 另外,其中还提出领导者要善于抓中心工作的领导方法和艺术。 ( v( c4 I" @6 t. L$ y7 N9 n + G+ N- M7 B" W: Z5 V; f4 |% k 四是《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这是毛泽东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所作结论的一部分。在这之前,毛泽东曾为中央写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都要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认为全国革命的胜利已经在望,新的繁重的工作任务摆在面前,各级党委必须提高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因此,他在会议的结论中,专门提出十二条重要的工作方法,这些工作方法是:一、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二、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三、“互通情报”。四、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五、学会“弹钢琴”。六、要“抓紧”。七、胸中有“数”。八、“安民告示”。九、“精兵简政”。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会议也不要开得太长。十、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十一、力戒骄傲。十二、划清两种界限。 1 h2 f# [; ~' I1 b# @
* f9 s) d0 a; |& [
五是《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这是由毛泽东和中央与地方的一些领导同志,在1958年1月召开的杭州会议和南宁会议上共同讨论,最后由毛泽东整理出来的。他当时要制定这个草案,也是因为“大跃进”运动即将到来,毛泽东感到很多领导同志的工作方法还不适应,为了适应这种情况,中央和地方党委的工作方法,有作某些改变的需要,主要目的是想在工作方法方面求得一个进步,以适应已经改变了的情况。其中提出的比较重要的工作方法,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第十九条,抓两头带中间。二是第二十六条,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三是第二十八条,党的领导原则。四是第三十四条,十个指头的问题。五是第三十八条,不可以一切依赖秘书,或者“二排议员”。他说要以自己动手为主,别人帮助为辅。不要让秘书制度成为一般制度,不应当设秘书的人不许设秘书。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一种表现。六是第三十九到第四十四条,规定各级领导干部要学点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学点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学点历史和法学,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并建议中央和省市的负责同志在自愿的原则下,学一种外国文,争取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中等程度。这些规定,都是很好的,因为要做好领导工作,不多学点各方面的知识,是不可能的。 9 I J0 N! G. Z8 D2 m' k 7 z8 c% ] P6 j0 a+ M7 F [ 六是在1959年4月于上海召开的八届七中全会上的讲话。这是毛泽东总结1958年“大跃进”的经验教训,为了让更多的领导干部改进工作方法而提出来的,一共讲了十六条工作方法,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九条:一是多谋善断;二是留有余地;三是波浪式前进;四是按照形势改变计划;五是观察形势;六是当机立断;七是与人通气;八是凡是看不懂的文件,禁止拿出来;九是要解放思想,不要怕鬼。 / g- c7 c4 {! A$ j9 k8 R
2 P" y; C" {" S/ v5 n! m
' }' K0 b4 G# }% W: t, w5 P4 z4 H# t# H
二、决策的方法和艺术 ( j5 Z& n/ K5 n. E 2 l' a, C' Z# }) E# G 决策是领导者首要的和最重要的工作。关于决策的方法和艺术,毛泽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k/ j, M7 L4 \1 T6 K- w1 y
9 m6 g6 o% D+ j' | C/ t 首先,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做到从实际出发。/ i2 D3 v/ W; o
9 f( Q3 u# h/ {, {: Z, P* ?
毛泽东曾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也就是说,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一切从实际出发。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最重要地就是要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实际情况。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就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名言。在1931年4月2日他以总政治部主任名义发出的关于进行社会调查的指示中,他又进一步提出“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 “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口号。 后来,他还经常用《水浒》上“三打祝家庄”的故事,说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宋江两次打祝家庄都没有打下来,原因就是没有作认真的调查,情况不明,方法不对。后来他派拼命三郎石秀到祝家庄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了盘陀路的秘密,拆散了祝家庄和李家庄、扈家庄的联盟,才终于打下祝家庄。这就说明,没有调查研究,什么事都是做不好的。 i8 ^/ |! x( C% g$ H5 p+ M5 ^( l5 k$ c) I
毛泽东的一生,可以说就是重视调查研究的一生。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对湖南、江西两省的农村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说关于农村各阶级的区别和土地革命的很多政策,就是经过调查研究才弄清楚的。在《〈兴国调查〉前言》中,他深有体会地说:“实际政策的决定,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坐在房子里面想像的东西,和看到的粗枝大叶的书面报告上写着的东西,决不是具体的情况。倘若根据‘想当然’或不合实际的报告来决定政策,那是危险的。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很多错误,都是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原故。所以详细的科学的实际调查,乃非常之必需。” " z# ^; ^8 @( I" _1 a; ^; p8 j
* N, e2 R1 w8 G! v+ }/ I% G& f; l# W
建国以后,毛泽东也经常进行调查研究。例如《农业四十条》,就是他集中很多人的意见才形成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也是经过将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找34个部委的领导谈话之后,才写出来的。那段时间他起了床就听汇报,听了汇报就上床休息,只有在吃饭的时候才有点空闲时间,所以他风趣地说,那段时间是“床上地下,地下床上”。 ' c! s E0 o$ A( k+ ~# N) U# V! k5 \: K8 W
但是,在三年“大跃进”期间,全党违背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犯了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1961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自我批评说:我们党是有实事求是传统的,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但是,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调查研究做得少了,不大摸底了,大概是官做大了,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少了。他提出在工作中要做到三条: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1961年要搞个“实事求是年”,大家回去以后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 ~) T# k Q* `7 v' u# {- g1 c
3 s# A" E1 g1 ]5 S; p! b) T4 u* l: Z
会后,他就离京南下广州,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认真听取沿途各省的汇报,并同一些县委书记谈了话。在随后召开的广州会议上,他再次指出:我们这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调查研究不够。民主革命阶段,要进行调查研究。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一万年以后还是要进行调查研究工作。这个方法是可取的。他还讲了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说:“我的经验历来如此,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一经调查研究,办法就出来了,问题就解决了。打仗也是这样,凡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在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兵少觉得很不好办,开头不了解情况,每天忧愁。我跟彭德怀两个人到白云山上跑了一天,察看地形,看了很多地方。我对彭德怀说,红一军团的四军、三军打正面,打两路,你的三军团全部打包抄,敌人一定会垮下去。如果不去看呢?就每天忧愁,就不知如何打法。” 在他的倡议下,全党兴起调查研究之风,这对于解决三年严重经济困难,起了重要的作用。, }% ?3 E, A# _. [: s! I
7 ], ~2 i. E& C: [
毛泽东不仅自己经常作调查研究,还善于利用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作间接的调查研究。他不仅要求回乡的战士搞调查研究,还建议战士们今后每两个月写一封信,了解家里有没有饭吃,以及生产和合作社的情况。通过这种间接的调查,他了解了不少实际情况。 & V* l) w3 C2 f$ g( C! b% g, s" { . `9 z& U5 j {# O5 l 关于调查研究的态度,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首先要“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他还曾说他特别喜爱明代杨继盛的两句诗:“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后来他曾在庐山对人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着去做。这几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虚怀’上,即有时是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虚心体察,这样才能从群言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 X! g: Z* Y0 n! A
2 H- k& l- Z) \) f2 @
关于调查研究的方法,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曾指出最基本的方法有三个,一是阶级分析的方法;二是解剖“麻雀”;三是开调查会,这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建国以后,他在同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谈话时,又提出了调查研究的四个渠道:一是从群众来信中了解情况;二是交敢于讲真话、实话的知心朋友;三是亲自到基层搞调查,不仅看好的,还要看差的;四是派身边工作人员专门下去搞调查,也可以利用他们回乡探亲的机会了解情况,首先了解他自己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然后了解自己村子里的生产生活情况。 . A: \- v1 Z, y5 n. {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