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n& g6 g9 D: o6 K$ F. w 尊重人和理解人是互为前提的,有了尊重人的态度,才有理解人的可能,而理解愈深则尊重愈诚。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领导和领导之间,没有相互理解,就没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理解万岁”,不无道理。要理解人,就要找到“开”人的钥匙。我认为,这其中有四点是非常重要的。. i7 w" _0 \/ P: K7 h' m# L7 C
& N) f2 z0 @. F8 e 第一,辩证观察。理解一个人,总要从观察开始。观察人和观察世间一切事物一样,都有一个方法论问题。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和方法看人,还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人,结果截然不同。在如何看人的问题上,要大力提倡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首先,看人要有全面的观点,也就是说对人要坚持一分为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各种局限,人不可能没有缺点、没有毛病。怕就怕当领导的只盯着人的缺点和毛病,甚至拿着放大镜专挑缺点和毛病,以至把人的优点和长处都掩盖了、缩小了。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往往是相对的,有些还可能是伴生的。这头长了那头短,这头短了那头长,有时长是短的原因,短是长的结果。就拿对干部的评价来说,我们不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那些敢想敢干的同志,往往会得到“主观、急躁”的评语,而那些老实、稳重的同志,往往又会得到“不够大胆”的评语。如果不注意看他们的优点,一味渲染他们的缺点,即使他们把缺点改掉了,但可能同时也把优点改没了。一分为二不是对半分,给一个人下结论是定性的东西,但事前应通过全面观察作合乎实际的定量分析,看看是七三开,还是三七开,如果把握不准优缺点的分量,就不可能准确地、全面地理解一个人,就容易把人的优点贬低了、抹煞了。同志之间,如果先看优点、多看优点,就容易取得相互间的理解。其次,看人要有历史的观点,不要只看一时一事,而要用历史的眼光看。这一条,本来是我们党的一贯倡导,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有些领导喜欢揪住别人一时犯过的错误、办过的错事不放,这样做,不但会伤害人,甚至可能把人推向反面。对同志必须要有一个历史的评价,历史地看人,才能真正理解人,弄清楚说了错话、办了错事的人,是有心的还是无意的,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把人打死。有一种现象,似乎是普遍存在的,干事的人往往容易出错,不干事的倒好像挑不出毛病。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不干事才是最要命的毛病。看人要看政绩,不要让干事的人变得吃不开,不干事的人反而容易混日子。再次,看人要有发展的观点,而不是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把人看死。人的思想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人的认识有一个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人的才干也有一个通过实践不断增长的过程,总之,要想理解人,就要把人的成长看作一个过程。人的能力、人的积极因素,不一定是显露无遗的,有许多可贵的东西往往是潜在的、不易发觉的,本文由老秘网推荐,这就需要领导者细心观察、用心挖掘,善于把握它、激发它。王维就曾经讲过:“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就是说可贵的东西开始不易察觉,一旦显露出来却会让人惊叹。懂得这一点,对于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人大有益处。要知道,许多同志对理解的渴求,就在于别人不但看到他的今天,而且看到他的明天,知道他是变化的,是可以发展的。7 k1 N( K! r8 Y& G. _' n& n; a
' V. @8 J+ W e+ f+ m/ L 第二,坦诚相见。襟怀坦白、诚恳待人,是同志之间相互理解的基本条件,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个城府很深的人,别人怎么会对他袒露心迹?一个言行虚伪的人,别人怎么敢对他无所保留?你要理解别人、了解别人的真实思想,你本身就要有比较高的透明度,讲真话、讲实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更不背后整人,不使人对你心存戒备。“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种虚伪庸俗的做派,是相互理解的大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日子里,党内生活曾经变得极不正常,乱整一气导致人人自危,许多人变得有话不敢说,要说就说一样的话。这种影响直到今天也不能说已经消除得一干二净。要完全解除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不应有的心理防范,使之充分沟通、达成理解,关键还是在于领导,在于领导者的党性修养。真正讲党性的领导者,才会是“最诚恳、坦白和愉快”的,才有可能理解人,同时被人理解,“因为他无私心,在党内没有要隐瞒的事情。‘事无不可对人言’,除开关心党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没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愁”。(8)1 o* b6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