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 X& n/ X1 C3 ]8 ~ 古人云:欲成一等之事业,先得一等之人才,古人又云:得人则兴,失人则亡。国与国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直接关乎国之存亡,企业兴衰,不可不慎! 2 l9 z) Z7 W& v C! _! T& Y( o8 ^% B V6 Y
! m6 i! e3 i L" K+ ?# F9 X/ X* Y6 p- ?8 Y
正因人才任用与选拔的重要与必需谨慎,从古至今,在这方面曾留下了诸多的论述,也不乏如《人物志》,《观人学》等的专门论著。但就整体而言,尚没有任何论述有《资治通鉴》的这数百字精辟到位,观点鲜明,足以作为今日企业选拔与任用人才的绝对标准! 9 t! u: n" V& \( L" D% u % a4 N& P. o( k9 `! E4 q6 Y* y ( d; a4 Q z1 |0 l
. |7 G4 s/ n! G ]6 i* F. E 《资治通鉴》认为:考察人才必须同时考察其才能和品德,二者缺一不可,并按照分别拥有才能与品德的不同而将天下之人划分为四类——德才全备的“圣人”;德才全无的“愚人”;德胜才的“君子”和才胜德的“小人”。大凡选拔人才的方法,假使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以重任,宁可任用“愚人”,也万万不可任用“小人”。为什么呢?由于君子拥有才能可以行善,小人拥有才能足以作恶。持才行善的,可造福天下;持才为恶的,遗害无穷。愚人虽想为恶,由于智慧不周全,才力不能胜任,譬如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智慧足以实现他的奸诈,勇力足以达成行暴,等于虎添双翼,危害之大无以伦比!因此,《资治通鉴》非常明确的给出了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而核心的标准——首重德,其次才看其才! 4 C& c% v; C, n' f/ t1 g- S H3 g" {, E v$ b" S, O3 C
# K7 F6 p" y& L7 L" o
; y1 D. P2 B `: g1 ^' ^$ z 同时,《资治通鉴》还认为:品德好的人,被众人尊敬;有才能的人,被众人喜爱;喜爱的容易亲近,尊敬的容易疏远,所以在实际选拔任用人才时,常容易被一个人的才华所蒙蔽而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从古至今,由于选拔任用人才时因爱其才而忽视了其品德的考察,错误的重用了才胜德的“小人”而造成家破国亡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4 M8 N+ y% G3 C' m* W; W
, L! G: F; p( W% x' U, r ! P' s) ~9 p9 X2 W* i3 D: A) E . I% j3 m0 `& n/ d! j( E6 @ 放眼今天的企业界,因错误的重用了才胜德的“小人”而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甚至于最终让企业不得不破产或关门的例子又且在少数?!4 Z8 p7 H6 u4 F" j- D3 e5 R
6 i4 b1 q/ a" K% i5 J3 a% q, c
0 c3 r/ B% D$ {& s8 \! _
8 H' d6 T3 z9 C' }( q 爱才之心,人皆有之,但作为肩负关乎企业兴衰存亡重担的企业负责人,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与理智,在选拔与任用人才时,永远不动摇和降低“首重其德,次看其才”的严格标准,企业才会稳健发展,不断壮大!/ A% B9 E( [% t0 j
( w- {: m) k: e* f, b0 } + r' ^3 R6 x. A
, F7 t4 k: V% C' [
(二):不要去做应由被管理者做的事! ) B) _% r9 O% l1 {7 p+ h) h, f. `
(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 - L6 I% {. b. {& V% z& D7 v: B+ c- Q
——《资治通鉴周纪一》 8 H9 w" [" g% o& `7 |! ] f8 J, ^/ R/ _% g! i3 Q3 n
; G3 u. i3 M- ]( x2 K) k0 B 3 q; N6 `8 D e" V3 m+ K. Y, V 亮尝自校簿书,主簿杨颙直入,谏曰:“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执耕稼,婢典炊爨,鸡主司晨,犬主吠盗,牛负重载,马涉远路。私业无旷,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饮食而已。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岂其智之不如奴婢鸡狗哉?失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故丙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陈平不肯知钱谷之数,云‘自有主者’,彼诚达于位分之体也。今明公为治,乃躬自校簿书,流汗终日,不亦劳乎!”亮谢之。8 ~) c9 L% Q1 l9 ]1 S1 j4 u
8 q9 V: M) I1 K2 k) l) }' J
———?资治通鉴魏纪二? & k( r a: v4 @1 Z : G2 J+ [! s% u1 i0 L+ j8 `# X 8 b3 d% h) d; { 6 ~ X! h6 b- b1 r7 L5 @ 魏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饮酒,听到佐餐的音乐音律不准,带有一点想向田子方炫耀自己对音乐的精通的意思说:“钟声不太协调吧?是否左边的挂高了。”没想到田子方非但没有露出文侯所期望的钦佩神色,反而笑了笑。这弄得文侯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文侯就问田子方为何发笑,田子方就象文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国君应当了解的是乐官的才与不才,而不是乐音的和不和;现在国君您乐于自己去明辨乐音的和声,恐怕会因此而疏忽了乐官的才能啊!文侯听后,很受启发而大加赞赏! & u5 D3 s% w9 J: e& \ / i1 l# x9 f; M$ [% c! L / o% A- y$ r2 v7 Y1 d1 g# D9 S3 I0 J; M0 x5 K- c' B! k' {
诸葛亮曾亲自校簿书,主簿杨颙就直接找到他,劝谏他说:“治理国家应有体制,上下不能够相互侵犯。请让我为臣相以一个家庭来比喻:有个主人,派他的奴仆去耕田,要他的婢女去煮饭,用公鸡来管时刻,用狗来管盗贼,以牛来负重载,凭马来行远路。私人的事业没有旷费,所需求的都十分充足,雍容高贵,高枕无忧,每天只是吃饭而已。忽然有一天,他都想亲自去做,不再用别人了,结果体力也劳苦,为了做这些碎碎的事务,搞得精神疲惫,而且终就一件事也做不好。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奴婢鸡狗吗?只不过因为他做主人的方法不对罢了。因此古人说:‘坐下来谈论道理,是王公的事;起来去实行,是士大夫的事。’从前丙吉遇见道路旁边死的人不去问候,可是遇到牛喘不息却去问候,由于他是主管调和阴阳的官员,陈平不知到国内有多少钱,多少粮,说‘有人负责主管’,由于他只负责相位的事。如今臣相您治理国家,却亲自去校起簿书来,整日汗流浃背,不是太辛苦了吗?”诸葛亮十分感谢。 & U: t3 M4 B+ N, _) D+ q1 S t0 w" ^2 L; A$ ^! j6 H+ F3 I
( a2 `1 l. K/ L4 e# W' f% ?
0 X$ v8 S1 R1 R9 R8 i: ]" a
作为管理者,事必躬亲是不可能的,也是大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其最重要的职能是为每一个岗位找到最称职的人才,并通过放权、激发潜能等让其充分发挥才能,而不应让自己具体去做应由被管理者所做的具体事务。, f. j' X* |8 n2 X H$ p' r* z
1 @: d. X$ u% R0 W —?资治通鉴秦纪三? ( k! _1 I$ |5 `- g, D: q& ? ' t% W8 X& u b' g0 V 7 ?4 T6 s, h ~) U+ Y' ^
% L; T4 q$ A9 o- I* Z 项梁已经攻破章邯大军于东阿,再率军西行到定陶,再次大破秦军。项羽、沛公又大破秦军于雍丘,杀李由。项梁更加轻视秦军,面有骄色。宋义进谏说:“打了胜仗后将军骄矜,士卒懒惰者,必败。现在士兵们开始稍有怠惰的情形了,而秦兵在不断增加,我真为先生担忧!”项梁不听。便派宋义出使齐国,路遇齐国使者高陵君显, 对高陵君显说: “您是要去会见武信君吗?” 高陵君显说: “是的。”宋义便对高陵君显说: “我敢断言武信君必败;您若慢行,可免一死,若速行,肯定会招来横祸。”二世出全军支援悉章邯攻击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O' d# u! S* n/ G& P
, c- o6 p) j! g, |+ d6 O4 ~ & L3 D- R! T4 E* s( p$ y, N
" J$ K; {3 Y$ u: q$ {7 s
骄兵必败。骄而不败,放眼古今,还未曾有过,可惜项梁一世英雄,也没能一直恪守胜不骄的准则,以至于尚未取得最终成功就断送了性命,实在让人惋惜! 5 ~3 F3 [' b! ~5 ~ F$ ]' P. x8 n; O9 G* I* G. B$ n
0 G P2 s9 |+ D! ~ # ]9 g" B" e$ Y 商场如战场,生死祸福常牵于一线间,作为肩负企业发展重担的管理者,有必要让自己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时刻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存忧患意识,真正做到任何时候都胜不骄,败不馁!如此,企业之树方能长青。' j4 P0 `' v. W# L
" B M4 A' t( @" C# t% R
/ |0 [4 _# E4 K3 d % t- [6 F; I% U3 S# x
(七):胜衰有凭! {; H( p c) z3 f; Y6 A% |
$ R5 k4 E Y- `. s# O& [
“项王暗噁叱詫,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邧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 9 J' v9 Q( F6 R' x0 {! Z 3 m+ a. B# T! _7 h$ I. E" A, e —?资治通鉴汉纪三? / f$ ~' i6 `( K% `' X' |( X# N3 y; z# i
6 A3 W+ ]7 K% B% p: P6 k
% y6 o* Y% z2 c) w7 N$ M' x
“项羽发怒大吼,千人都会被吓得收不回魂,但是他不能信任人,也不能把责任托给贤能的将领,所以这只不过是一般人的血气之勇罢了。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语气温和,部下生了病,他会同情流泪,把食物送给他;至于分派用人,有功劳应当封给爵位的,项羽却把印信的角都磨损了,也舍不得授给当封的人,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可是他却不驻守关中而建都在彭城;违背了义帝当初的协定,而且把自己所亲近、所喜爱的人封为诸侯王,是很不公平的行为;赶走了诸侯的故主,而封故主的将相为王;又把义帝迁移到江南,他的部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破毁灭的;百姓都不真心亲近归附他,只不过被他的淫威强大所逼迫罢了。所以他名义上是称霸天下,而实际上却丧失了天下民心的支持,他表面上的强大也很容易变成衰弱。” 5 e# |% Q* H7 r- s' z' ^# K+ z . {5 j9 W; X ]4 W% p0 W' C% @- R A6 z) S" J' u' d: D, T9 w 8 o9 B9 Z7 C7 P j 这是刘邦按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将后,向韩信问计时韩信对项羽的剖析,精辟的预言了项羽后来的必然失败及其缘由。 % `% U# M% C- o) B! |, M% Q1 o! U7 z$ l2 T
% I/ _4 @& t+ K% I8 b7 X
; F! C$ D3 L4 {1 U% X0 p7 E
想当初刚入关中之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刘邦不过区区十万人,而项羽为西楚霸王之时,刘邦只不过是迫不得已做了一个小小的汉王,而最终刘邦能雄霸天下,项羽被迫自刎乌江,短短数年之间,情势发生了如此巨大的逆转,实在是值得深思而引以为戒! 0 @% [$ z7 [; d) O- x1 U ' a ?3 A( {4 a6 ^ , M) T+ @5 J5 d- [) Q
' v8 R9 d' J5 b1 Q! f n 不能信任人,不能论功行赏,不能守信,该宽厚时却又不能宽厚待人,从而丧失了天下民心的支持,这哪是上天要灭亡项羽,实在是他自己打败灭亡了自己。 + G5 E% i0 |, h# g( e$ {- @8 E1 }3 M' T t
- S& N+ d4 _/ A3 I3 H$ y $ n& W: O1 B% |# D; G4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项羽由强转弱,最终败亡的这段历史,实在是今天的企业管理者们最好的一个管理学案例。其中蕴涵了造成企业胜败兴衰的深刻道理。 0 \+ P6 g" a3 [4 X" R! T/ G7 J/ q1 W" E5 g# a6 v
, L1 r& V& V9 F7 O1 U! e& m$ x( X! @
% N, U( j% i1 A3 d% e
(八):广开言路,正确决策!- S* X0 P0 _( U/ K: x8 t. R; A$ A
# r/ F/ C+ i. I0 D( s, i! w
扬子《法言》:或问:“楚败垓下,方死,曰:‘天也!’谅乎?“曰:“汉屈群策,群策曲群力;楚潡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P U7 J! _' o1 m : i9 o4 ? n9 ^* D5 q1 @% p- ` —<资治通鉴汉纪三>/ V0 @* \* f: w8 l* h8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