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领导自己写稿”,难在哪里?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2-7-4 10:04 标题: “领导自己写稿”,难在哪里? 对很多秘书人员来说,替领导起草文稿,是为领导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在领导面前展示才华的主要机会,领导自己写稿了,是否就意味着秘书与领导的联系不再那么密切了呢? / p8 F) U7 f# \0 \4 C+ z M @ m3 { P& |1 q1 Z* F* H “湖北发文提倡领导自己起草讲话稿” ——这是昨天《长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精简会议、文件和领导同志事务性活动的规定》,其中有“规定提倡领导同志自己起草文件和讲话稿,提倡即席讲话”这个内容。 - S$ c4 T, _8 x8 G: e, s * A6 B O) S L6 d& N; Q6 p/ O 这句话的重心是“自己”二字;就是说,有不少领导自己是不写讲话稿的。谁替领导写呢?一是秘书;若没有专职秘书,一般是由办公室主任兼任领导的“写手”。 ' u' Q+ e# }# e- k
4 W- X2 j1 ]! D
一个朋友,是某机关的办公室主任,每年总要写五六篇领导讲话稿。这些稿子,有的是本单位的工作动员或总结,或是向上级汇报工作,或是与外单位交流时的发言。他经历过几任领导,有的领导是想法成熟了,才交代给下级,交代也比较清楚、完整,“写手”写起来心里比较有底,成稿后稍作调整、修改就过关了。有的领导自己还没想停当,就让人写了,稿子出来时,他的想法又变了,却责怪下级没有“吃透”他的“精神”。有时候写好几遍也还是没能体现他的“精神”。 & \& u1 h, K) i0 A- h- G
) s8 V6 P) N" ~
朋友供职于一个科级单位,没有专职秘书,领导的讲话稿,就成了办公室主任的差使。“科领导”就不肯“亲自”写讲话稿了?谱儿怎么这么大呢?朋友说,这些干部,往往有几个特点:一是懒,不肯动脑筋,工作上也是得过且过,怎么肯干码字这种费力费时的活儿呢?二是架子大;习惯于发号施令,写稿子是具体工作,是普通公务员干的活,“亲自”写稿,有损领导形象。朋友说,秘书或办公室主任代劳领导讲话稿, 这几乎成了普遍的“惯例”。 . W' o; D8 F7 d1 a3 F- T* D& R9 C/ F/ V& ~. ~
讲话的“话”,即“言”,而言为心声。他人可以代“言”,估计这言不全是“心声”,一个领导,负责一地或一个领域的工作,投入了心力、脑力、体力,一定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甘苦。老话说“甘苦寸心知”,意思是别人很难体会;一个在工作上常常有自己的创造的、有个性的干部,一般是不愿意别人代为捉刀的。 8 @5 x& A9 f: J6 L
9 ~+ F+ Z! \. I 小说《上位》里有个副市长丁雪梅,任职前就擅长写作,上任后第一次讲话,是自己写稿子;会后大家的反映是:“这个秘书真有水平,材料写得那么好”;秘书长获悉讲话稿是副市长自己写的,把秘书批了一顿:领导自己写稿子,要你秘书干什么?秘书长还找到副市长说,市长您事必躬亲,我们做秘书的就要失业了。丁副市长这才明白,自己一不留神给秘书造成了职业危机,坐轿的硬要去抬轿,谁敢坐轿呢?既然进了仕途,就老老实实坐轿吧。据百度百科介绍,小说作者王清平“潜伏”市府秘书岗位15年,对秘书的地位有超常的认识。《上位》中的这段情节,应该有他的观察与体会。 $ A; l0 k' |1 _2 \6 ?6 Z* [; p: ]- {( Q6 @* N: ]5 G
“提倡领导自己起草讲话稿”,即使是在湖北,估计也是要遇到阻力的。对很多秘书人员来说,替领导起草文稿,是为领导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在领导面前展示才华的主要机会,领导自己写稿了,是否就意味着秘书与领导的联系不再那么密切了呢? 0 s# o8 } I1 I# `& O% q* t* z0 T
0 I4 P. ~7 H! e, d2 l/ G 其实,领导干部自己写稿子,是有传统的,这个传统,比“领导干部自己不写讲话稿”这个传统更久远。看看《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里面有很多就是讲话稿,甚至还有电报稿。中共领导、国家领导,“级别”够高了,为什么还自己写稿呢?为什么很多文稿都成了经典呢?这是不是值得那些很讲究“级别”的干部想一想呢?(戎国强)7 E. j* n' k$ V
' b7 N% S/ C% W5 n作者: 仲伯间 时间: 2012-7-4 10:41
我在巴州看过一份新疆巴州党委书记张志恒在巴州创新经济发展软环境座谈会上的讲话稿,是托人复印一份给我的,替我复印的人不舍得把他那一份给我。我连读几遍,又推荐给朋友看,看了都拍案叫好,感叹不已。 / ~) O( I7 N! }+ l) ]: m c# n6 ]! C T4 J( U
这不是通常的讲话稿,通常的讲话稿都是秘书代笔的,提前写好,领导到时候照着念就行了。这是一篇根据讲话录音整理出来的文字稿,不是事前准备的,而是事后录音的。充满着鲜活的口语,一针见血的指陈,和偶尔借题挥洒开来的智慧的漫谈,旁征博引的新知识新信息的集纳,以及哲学沉思。而这一切都是针对事实,针对观念,针对现实中迫切面对的难题的。读来痛快淋漓,精彩迭出。有如解剖刀,有如对症药。人们看到政府对本地区观念束缚有如此清晰透彻的敏感,对政府行政有如此迫切改进的决心,只能增加对本地政府的信心。我曾问过一位巴州的企业家是否看过张志恒书记的这篇讲话稿,他说开会时他已听过,政府改善投资软环境,企业家最感到亲切,每次他都竖着耳朵认真听,认为是听不用买门票的演讲,占便宜了。 9 |2 V; P) j& m3 b( V P5 I
+ R; ~8 L" _7 e1 c, u" N' o 看这种讲话记录稿,比看秘书提前准备的讲话稿有意思多了,那里面包含着密集的信息、对事物的独特发现,以及领导人的心灵、性格。 4 Q7 U: L% j5 { ' P3 [ t# d z 在生活中,不少干部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发表的即兴言谈是很精辟的,但一到了主席台上,拿起讲话稿,就变了一个人,讲的是千篇一律的大话、套话,因为讲话稿就是这样写的。这种讲话稿,很难有交流的效果。“讲话”本身成了目的。人们要想认识真实的他,还要听他“说话”,不要听他“讲话”。当然在这里不是否定秘书的工作,秘书的劳动还是十分重要的。我想说的是,“讲话”或“讲话稿”本身形成了一个传统,在一种传统中循环,即便每次增加新的内容,但旧的东西仍占绝大优势,一点点的新,淹没在大量的旧话、套话、官腔之中,不容易被发现,因而易使人昏昏欲睡。 " j% [/ a. p. k; I+ E- k
& I8 |. c1 B. X8 c+ k
计划经济时代,推行的是几十年一贯制,各行各业都缺乏变化,今年重复去年,明年重复今年,总结材料都相似,尤其几个大帽子,几大点,几个方面,基本上不用动,只要改一改年份、数字就行了。久而久之,讲话更形成了一种套式,它的本事在于,成功地拒绝鲜活的事实、个人独到的见解的进入。即使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这种讲话和讲话稿还带有一种惯性,难以一下子摆脱。尽管历史在转型,生活在变,处处在创新,但不少“讲话稿”,仍然八股气息浓厚。装在这种“语言套子里的人”,着实给人衣不合身的别扭感觉。 / _' b) m# _7 x5 u$ n* M : ]6 e6 Z0 x4 D+ K* V! W* s& G j 历史在转型,领导者也应该越来越多地显示个人的风采和魅力。而不能以传统的陈旧的套子作为挡箭牌,因为这个真实而鲜活自我的面孔,比全部的传统都更能赢得信任,更加富有成效。这种讲话录音整理的文字稿,透露出了许多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