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 a, `7 S在四平市司法局任局长期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自己就任会长,把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翔请来做报告,1994年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我所在的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我所在的四平市司法局、四平市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均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先进集体。在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和二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我先后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代表先进集体登台领奖,我个人也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团体先进个人。被中宣部和司法部评为全国三五普法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g" Z1 Q4 R' z7 b; W9 G, R3 U
) F* A+ a! o5 C5 R" a, g
2004年2月我就任辽源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在全市检察系统组织开展了争创学习型检察院,争当学习型检察官活动,努力使全市检察系统形成浓厚的读书学习氛围,倡导一种奋发向上的学习精神,我又牵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辽源市预防职务犯罪研究会,加强对预防职务犯罪的研究,出版了预防职务犯罪专刊,经省出版局批准,与辽源日报社联合创办了《检察论坛》。成立了法学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刑法室主任郎胜,樊崇义、王利明、龙翼飞、陈兴良、陈卫东、李洁教授等著名法学家为辽源市检察院法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并且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吉林大学法学院三所著名院校联合建立了辽源教学实践基地,与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合作,将辽源市作为中欧遏制刑讯逼供试点单位,组织理论骨干参加国家乃至国际重大学术研讨会,开阔干警的视野,提高干警的法学研究能力,用以指导司法实践。在2005年和2006年全省检察系统评比中,我院调研工作被评为全省第一名,我连续三年被省院研究室评为优秀调研领导干部,在2006年2月召开的全国检察理论研讨会上我院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的表扬。3 H: c+ t' M3 F. y. T/ C# c
c0 R5 {* L2 F+ W在辽源市检察院任检察长期间,我还把张智辉、张宝生、樊崇义、王牧、王利明、陈兴良、陈卫东等我国著名法学家、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法学博士陈凤超、首届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吉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姜德志请到辽源为干警讲课,这一举动不仅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而且也得到了原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倪连山和现任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局长任剑波的大力支持,有时亲自主持,组织全市政法干警听课,叫做资源共享。 Q; m; `3 e$ r6 S: q! s5 A% d8 h5 J V+ U0 G
在四平市中级法院任副院长期间,由于分管民事、经济审判工作,我几乎每年都参加十三省、市法学会经济法学术研讨会,有两次在大会上发言,有5篇文章在大会上获奖,有4篇文章在全国法院系统学术研讨会上获奖;在四平市司法局工作期间,有2篇文章在司法部评选的金剑文化工程法学论文评选中获奖;在辽源市检察院任检察长期间,有3篇文章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组织的全国检察系统论文评选中获奖,有1篇文章在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中荣获三等奖。但是很遗憾,在国家级论文评选中我的文章最高获二等奖,没有一篇荣获一等奖,这可能还是自己法学理论研究功底不深的缘故吧。回想起自己将司法部颁发的《少年犯罪和少年刑事审判》一文获司法部金剑文化工程三等奖的奖牌放到书房里,充满成就感,得意地让女儿欣赏时,女儿不屑一顾地说:“早都看到了,有啥了不起的,不就是三等奖吗?要是一等奖吗。”我不仅汗颜,自己距离女儿的要求相差甚远。事实上也确实如此,2006年2月,我刚刚迈入检察系统仅两年就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首届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在专家组织的答辩中,我是法律政策研究类组,共18人。在抽签时抽了第一个签,第一个参加答辩,由于我缺乏经验,30分钟答辩时间我只用了13分钟,留下了17分钟的空闲时间,给答辩委员会的专家们提供了充足的发问时间。面对中国著名的法学大家连珠炮的提问,我一方面有条不紊地沉着应对,感到这是真正的答辩,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一方面感到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自己距离真正的专家还相差甚远。法学是社会幸福之学,法学研究无止境,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党组织和上级领导的期盼,女儿的期盼,我深感自己还知之甚少,尚需继续努力,在法学研究的道路上我将永不停步,永不歇气。 7 q; n0 E8 @* I/ `9 M3 ~) T' s$ d 7 E4 f1 |& q G( `! V市政协主席董继宏发来短信,祝贺文生同志入选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副市长王艺新发来短信:“才高八斗,为院为民争光;学富五车,为国为市尽力”。自己深知我虽已年过五十有六,但在法学研究的道路上自己还是一个青年,刚刚起步,以后的路更长,任务更艰巨。. q4 G3 h5 ~4 p4 h
3 n3 n4 v' m4 e4 v2 ^. ~0 S2 Z
在人的一生中,除了皇帝、国家主席之外,当官永远当不到头儿,但是职称经过努力是可以到头儿的,那就是正高职称,学位也是可以读到头儿的那就是博士学位。2000年,经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定,我被评为研究员,由省人事厅颁发了研究员证书。7 C6 S* T# J N9 Z
# Z5 c1 L S1 L) P0 k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2006年,在我年届五十五周岁的时候,迈入了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和刑事司法学院的大门,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为论文博士,师从我国著名法学家、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敬爱的樊崇义教授,成为樊老师年龄最大、学龄最短的学生。2006年8月在中国检察制度原理学术研讨会上,我以师弟的口吻主持了研讨会。是的,不仅自己在攻读博士学位上是一个新生,在法学研究上也是刚刚入门的新生,严师出高徒,我企盼着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自己一定会学有所成,以报效组织、领导、老师。4 e8 `: H/ g; Z7 B
; s: c \: L3 T# a, {法 缘 O6 {% V. B: h/ b7 ?& r: I # [+ r- n5 M1 |& x' \) r人的一生有很多愿望,有的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则不能实现,我在儿时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走出农村、能够挣现钱而不是挣工分,向往城里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最大的奢望是每月工资能挣到100元,身在农村目光短浅,眼界不宽,看到大伯父的长子和次子我的堂兄王文山、王文学先后去参军,穿着军装回来探亲很是羡慕,因此产生了当兵的愿望。当时的公社保卫组有个特派员叫范国才,据说曾当过范家屯法庭庭长,判决书上有他的签字,有他的名章,1970年3月我被抽调到公社保卫组帮忙搞专案,我曾和他一起去长春消防队搞过专案,当时腰上配有材夜思,人们都很羡慕。1970年5月,我到四平地区东丰钢铁厂,参加工作后在保卫科工作,经常和县公安局、县法院的人接触,看到县法院的刑庭庭长张志奇,在判决前要征求群众意见,召开座谈会,接待法院民庭庭长尹荣昌,经常到厂里审理离婚案件,很是羡慕。我的朋友也是挚友,当时的机修车间电工班长李岩不屑一顾对我说,保卫科不是正经八百的政法工作,人家法院才是正经八百的法官儿,那时该厂的厂级领导和中层干部有一大批是原地区公、检、法干部在东丰县农村插队后分配到地区东丰钢铁厂工作。保卫科李向荣同志原是地区中级法院的书记员,科长冯忠启是原地区检察分院的检察员,我原所在单位炼铁车间的总支书记指导员王之中是原地区检察分院的检察员,政治处主任任乔梁同志是副检察长,我对他们都很崇拜,自己也幻想有一天能成为真正的法官,但是总感到可望不可即。1974年10月我去吉林市、长春市、沈阳市等地办案20多天,回厂后科长冯忠启请保卫科全体同志到他家吃饭,记得是炖鸭子,很丰盛,饮酒期间冯科长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这里的同志可能有的不久要到新的工作岗位”。当时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久我接到通知,到地区工交办政工科报到,记得厂党委书记包文元给地区工交办领导打电话问是否提拔,如提拔就放,不提拔就不放。当时对方回答是重点培养提拔,后来得知原来在我外出期间,地区工交办政工科长徐贵斌同志和科员郝永贵同志曾到我厂考察要求推荐一名年轻干部去地区工交办政工科工作,我当时虽未在厂,经民主推荐、组织考察,这个豆大的雨点却轮到了我的头上。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我提着行李走进地委机关到地区工交办政工科报到。一九七五年八月,地区人事局举办了工农新干部培训班,大都是在各县市区“苗子”班选拔出来的,我也名列其中,结束后正式报到那天张忠海院长和我谈了很长时间话,大约能有两小时左右,张系最高检察院派下来的干部威望极高,平时沉默寡言,但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是一位德高望重,才华横溢的政法领导干部。因为我能吃苦,将我分配到民事审判庭,因为民庭经常下乡,从此,我开始了长达20年的法官生涯,圆了法官的梦。 / s( E) M& B9 z5 x; _& e. x h* G# h& J) @# c/ A, L* w
我经历了我们国家由无序到有序,由人治到法治的进步,也见证了我们国家从无法到有法的历史进程,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砸烂了公检法,除吉林大学法律系外全国所有的法律院校都被撤销。目睹了十年动乱的无法无天。作为红卫兵的一员,虽然只有15岁,我也毫无例外地参与了将校长和老师打成走资派的夺权斗争,记得自己还是一个急先锋,一帮无知的中学生跟着年纪稍大一点的学生到县委、县人委将县委书记付明磊、县长康子重、副书记李增尧等领导堵在办公室,逼着他们在罢官的纸上签字,回校后喊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对这两个资本主义道路的走资派进行批斗,依稀记得校长刘忠勤曾逃跑过,有人还给校长刘忠勤起绰号叫“刘老跑”,给党支部书记高万斌起绰号为“高老万”。记得当时还将地主出身教化学的黄万录老师打成历史反革命、牛鬼蛇神,将数学老师杨某某打成黑帮进行批斗。返乡后,生产队长曹胜业也被当成走资派进行批斗夺权。当时革命组织派工作组进驻生产队进行对刘少奇、邓小平的批判。记得表大爷是个老贫农,当时是贫协主席手拿着毛主席语录对刘少奇进行批判,称旧社会那时豆包可劲吃,不像现在吃不着,生产组长、打头的张克民是个结巴,发言时说:“伟大的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党内最大的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刘少奇挖……”,挖了半天也没挖出来,弄得大家哄堂大笑。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时是多么无知,多么幼稚。 J! h8 k; |6 z8 M2 a# r) O; o. {6 p( [0 ^$ H: }
三十余年的司法工作,我经历了我们国家从无法到有法,经历了法学的复兴到法学的繁荣,经历了由开始依照政策到依照法律审理案件判决案件的整个历史进程,那时中级法院的庭长都是法律的精英,在法学理论上虽谈不上高深,但业务上很精通。法学主要是应用法学,那时没有关系、没有后门,法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 g% O1 p Y+ D K4 I. B) h; u* _( g7 [* n
那时,我渴望学习法律确无法可学,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审判工作的意见》和一些司法解释。在1983年政法干校学习期间就连法学试用教材也难以买到,今天在全国各地的书店法学书籍琳琅满目、百花争艳,中外法学书籍,世界著名法典,数不胜数。/ y! _! _' q }, H
4 f% B% R- s: O; _
1982年5月1日,省法院给中院民庭一个指标到中央政法干校学习,庭长有事去不了,我时任审判员,经主管院长批准,我去参加学习,当时我高兴极了,把这件事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5月1日那天回家向父母告别,也让老人高兴高兴,在火车上遇到怀德县法院副院长吴国君,下车后非要到范家屯法庭庭长张维海家不可,我怕喝酒,执意不去,吴说只看看保证不喝酒,但是到那后老友相见哪里肯放,四人不知喝了多少白酒,每人至少半斤左右,接着四人又到我父母家,父母听说儿子要到中央政法干校学习,分外高兴,留几位朋友晚上继续喝,记得把市场上买不到的青岛易拉罐啤酒拿出来继续喝,直喝得天昏地暗,喝到晚上八、九点钟,将客人送到十字路口,我也踉踉跄跄坐到地上。晚上酒劲上来难受得很,把小屋的门玻璃打碎,可怜老父老母一夜未睡陪伴一宿,将家中的水果罐头全部吃光用来解酒,然后又呕吐出来,将附近邻居家中的食醋全部找来用来解酒,着着实实大醉一场。第二天,父母不放心派侄儿坐火车将我送回四平,到家后我把家中的酒杯酒壶全部拿出交给儿子,并递给儿子一把手锤,儿子当时不满5岁,异常聪明,问:“爸,把酒杯酒壶都打碎了”,我说:“是”,儿子便将酒杯酒壶全部打碎。: {9 P+ S. l, A1 }
# O |. I- h/ S; e J/ @! l
节后上班,我向当时的副院长孙福山辞行,我说孙院长我明天去北京学习你有什么事没有,孙院长告诉我:“省院不同意你去,要求必须庭长去,你去级别不够,你去不上了。”空欢喜一场,白大醉一场。1983年3月10日,省政法干部学校举办学习班,我去学习半年。系统地学习了宪法、法理和民事法律知识,知道了宪法是母法,是国家一级大法,一切法律制订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当时计划经济,学习条件异常艰苦,地点在吉林市的左家。很少吃到新鲜蔬菜,我得了一场大病,浅表性胃炎,胃肠胀得难受,当时我曾发誓,今后就是给我硕士学位我也不学了。/ Q8 f" M* G, h" r+ I* d9 y
# Q7 ], A9 b- R
可是学习的欲望使我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1989年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招生,条件是中级法院副院长职务以上的才允许报名,我又报名参加考试,一天复习时间没有,头一天审理经济犯罪大要案,第二天就上了考场,居然考上了。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委托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举办高级法官培训班,北京大学承办经济法和行政法班,中国人民大学举办刑法班和民法班,每期一年,专业也是每年一轮。有了政法干校学习的经历,事先做了了解,认为北京大学比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好,食堂条件好,于是报了行政法,因为行政法在北京大学,北大风景秀丽,生活安逸,有著名的未名湖,雕梁画柱,条件较好,便选择了北大,报考的是行政法班,复习的也是行政法,记得通过最高法院朋友赵大光和刘涌帮助弄来的教材是罗豪才的《行政法论》,姜明安的《行政诉讼问题研究》,开学前接到中国高级法官培训中心的一个电话,告知根据我的分数我已被录取,但是报考北大行政法班的人数较多,报考中国人民大学刑法班的比较少,考虑到报考北大行政法班的有不少是省高级法院行政庭的庭长和副庭长,建议将你调整到中国人民大学刑法班,征求你的意见是否同意,我当时感到自己没有享福的命天生就是吃苦的命。那就同意调整到中国人民大学刑法班吧。录取后,我又征求妻子意见,家中上有老下有小,两个孩子都小你自己在家能行吗,妻子义无反顾支持我去上学,1989年9月我迈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这座知识的殿堂进修一年,至此我和刑法、和刑法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听到了法学泰斗高铭暄、王作富,而且也听到了赵秉志、陈兴良等青年法学家讲课,受益匪浅。1993年经省高级法院党组研究决定,我又第二次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高级法官硕士学位进修班学习,师从我国著名法学家陈兴良教授,经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在1995年7月3日学有所成,获得了法学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隆重的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我从中国人民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手上接过了硕士学位证书。4 P. B% M1 _0 b) R# q/ e$ D
* Z$ E% o2 F7 [2 }. n5 a% J3 s
1993年3月经赵秉志老师介绍,我结识了当时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郭翔教授,成为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员,中国少年司法制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1993年6月经赵秉志老师介绍,我加入了中国法学会成为中国法学会会员。1995年8月经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阴家宝教授介绍,我成为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员,并被选为理事,1998年被选为常务理事。此后,我又结识了我国著名的犯罪学家、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康淑华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牧教授,与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为忘年之交。经过严格审查,2004年9月我被选为国际刑法学协会会员,2005年6月我被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选为理事,2006年9月被中国刑事诉讼法研究会选为理事,2007年2月被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选为理事,1999年8月我被选为吉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1998年10月我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聘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法学专家研究所研究员,2007年10月我被《行政与法》杂志聘为编委会委员。从2006年开始,我先后被国家法官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法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师范大学聘为兼职教授,走上大学的殿堂开始了我的正式教书生涯,分别到6所院校作了学术报告。我还被吉林大学法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从去年以来又承担了硕士生导师的职责,已有9名硕士研究生,2007年12月6日,我专门召开了法学硕士、法律硕士研究生师生见面会,组成了一个新的集体,一个新的大家庭,看到弟子们节日发来的短信和新年贺卡,我感受到了作为老师的愉悦和幸福,感受到做老师是一件很美的事。12月21日晚上吉大法学院和辽源市人民检察院举行了迎新年联欢晚会,看到自己的学生在舞台上表演,象自己的孩子一样围前围后,问这问那,有的还抢着和自己合影留念,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教书育人是我司法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一定不辱使命,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努力使他们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精英。# O. G2 t" y" R. W; k
- H* I$ g6 a) }1 ^/ X, d
从1975年10月迈入四平地区中级人民法院的门槛算起至今已从事司法工作三十二年,三十二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二年我们国家法治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证了我们国家法治的进步,从无法可依到法治逐步健全,那时地区中级法院只有十七八个人,十四、五把材夜思。内设机构只有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和办公室,全院只有一辆罗马吉普车,下乡办案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公共汽车、自行车和步行。我的职务也随之不断变化,由书记员成长为一名检察长。充满了艰辛,苦辣酸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逆境的烦恼,我先后担任五年书记员,1980年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1982年3月被省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审判员,1984年6月被四平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民事审判庭副庭长,1984年8月被梨树县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梨树县人民法院副院长,1985年4月被四平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四平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1995年10月被四平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四平市司法局局长,被市委任命为四平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四平市英城监狱第一政委。2004年2月被辽源市人民代表大会选为辽源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2007年12月我又再次被辽源市人民代表大会高票选为辽源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 A8 s2 D- O8 ~6 b+ f5 ~" x0 b8 {0 Y- c
从1995年起我还先后到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西欧八国、加拿大、美国进行了法学考察和学术交流,对域外法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x0 @+ T$ H+ ]/ T
) k, c6 L* y6 I7 w& q/ @; E
在四平市中级法院工作期间,在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刊物《法律适用》上发表了文章,在四平市司法局工作期间在司法部主办的刊物《中国司法》上发表了文章,在辽源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期间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刊物《人民检察》、《检察日报》《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和《中国检察论坛》上发表了文章。我虽不是法学家却在《法学家》和《法学家茶座》、《法学杂志》、《当代法学》发表过文章。/ I& R0 G- e: z x
' F) a, E( f/ ]3 a$ o
我与法、与法学、与法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一生与法相伴,法将伴随我一生,法学是一门社会幸福之学,我也收获了幸福。法学是一门唤起激情、满足自尊的科学,看见自己的法学著作出版,获奖,看见自己一篇篇的论文被刊物刊载,看见一个又一个的获奖证书,看到6所高等学府的聘书,我的自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法学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科学,我用学到的法学知识,法学理论紧密的和司法实践相结合,使公平正义的理论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落实。我热爱法学,法学将与我相伴终生。 1 t p S" s f, z. t/ |; u 8 d" r$ j0 k5 D" x- f)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这不,我写茶缘、书缘、法缘这篇文章又用了整整几个通宵,彻夜未眠,倘能被《茶座》发表,虽说很累,很苦,但就是一个字“值”。如能发表我还要继续写。能吗?何博士?文/王文生 9 g7 g* c# @2 r) s! q8 X7 {* q4 ^# Y%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