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a3 \+ j$ E b1 A2 E 所谓“文眼”,就是每篇文章里要有画龙点睛之笔,像《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文眼”,看文章就像看人一样,有了好的眼,即使我们忘了这个人也会记住那双眼睛,有时因为记住了一个人的眼睛而记住这个人,也会因为有好的“文眼”而使一篇文章成为传世之作。 + Y X. X7 Q: x3 k - S2 j4 p4 ]. t 做到了吕日周主席提到的以上五点,就可以说是一个写作高手了。 , w2 s/ b5 E3 M& T# ]
2 N" s1 r* n$ T- j0 a
二、写作的本质——反映领导力 ) a$ O0 }+ d; T/ W2 @- X7 b) e 2 x+ m F, K( C/ K% [ 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一种我们爱听:“会写材料什么都能行”;一种我们不爱听:“谁谁谁能写材料,只能写写画画。”不管我们爱听不爱听,两种声音都存在,但两种声音都很极端。我们认为,写材料不是万能的,但不懂材料是万不能的;不懂材料的领导是“政治哑巴”,不懂领导工作的写作者是“政治盲人”。就理论而言,写作是高智商、高情商的工作,是要求极高的思维科学,也可以说是人类自身的进化方向,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先进标志。我们听到智残的周舟是音乐家,罗铮是画家,但没听哪几个“弱智”会写材料,领导工作也是这样;从实践情况看,我们的各级领导都懂材料,像我老秘网市11个县区加上开发区的主要领导,大多是写材料出身,有些甚至是写材料高手,可见写作与领导工作的紧密关系。我们讲写作的本质,是反映领导力,还在于公文写作的特殊性,它本身就是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是党和政府实施领导的工具,一篇公文往往反映的是领导机关和领导者的水平,因此,从本质上讲,对公文写作者与领导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写作者与领导者的水平同样反映执政能力。 , n& c! |1 a \6 a, u* E
# v% d% s: t( H/ }
(一)要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对于一个领导者和一个公文写作者来讲,政治性是第一位的,扎实的理论功底是过硬的政治信仰的保证,在认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下苦功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上,同样具有严格的要求。 ; K8 I4 _# S/ k
# ?- }8 B" W, A/ i3 N' A: w7 ?
(二)要有广阔的世界眼光。当领导必须有广阔的胸怀、开放的眼光和全局的观念,一个好的写作者也必须这样才能洞察市情、县情、乡情,把握世界潮流、全国大势和时代主题,才能写出有区域特色、有发展主题、有时代气息、实用管用的好文章。 : }& B5 a7 h& e
4 o5 y* o' D1 N. @$ x
(三)要有敏锐的战略思维。作为一名好的公文写作者,必须有对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分析能力,必须有对改革开放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的研究能力,必须有对事关全局的发展战略的把握能力,必须有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总而言之,要有一种战略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是作为一个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必备能力,突出反映了执政能力。 8 _4 e+ B4 O$ ~* O' P2 V
3 L, v! z' ~1 A% e (四)要有过硬的党性修养。培养一个好的公文写作者,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多年、数十年,从这个角度讲,培养一个材料员甚至比培养一个领导者更难。一个好的材料员,受党教育培养多年,再加上严格的职业要求和必须具备的先进性,其党性修养自不必说。 ; l: {0 I! G1 Y1 o3 x2 M
: }* }( \9 `7 }& |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讲,写作的本质反映领导力毫不过分。 & M$ E5 ^# T% I) X
5 L/ b) [' z, r8 r! F* ]7 J
三、写作的素质——取决学习力 - O1 D& R# ]. V+ W# _* {* n5 N) e3 w* q6 O: X# F: D, r
什么是学习力?我的理解是一个人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思维的能力,学习力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决定一个机关的工作水平,决定一个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一句话学习力决定未来、决定一切。一篇公文写作质量如何,集中反映了起草者乃至决策机关的学习力,换句话说,学习力决定写作素质,写作水平反映学习力。我们从事公文写作的人,有幸能够在领导身边工作,有幸接触到那么多的报刊资料,有幸利用工作之便得到那么多的信息,有幸接触群众、广交朋友,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大量的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那么我们该向谁学、学什么呢? ' x* N$ i& f& [ g0 r- ~$ Q2 ?6 m M0 j" S( E1 \/ f& z0 a5 R) l
(一)向书本向文件学习,在阅读中提高学习力。读书一定要读经典,看观点,多研究一些与业务工作相关的书,同时也要读一些战略性、权威性的书,把握大局、研究观点、掌握技巧,同时也能启发思路,我的许多文章都是边看书边提炼出观点,然后选题、收集素材而写成的。1999年,我在看《人民日报》一篇关于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的文章时有感,结合大同实际,起草了一篇《立足比较优势定位 " ?4 j1 l! o4 R) Y& e+ x* X* Y1 u. R O
着眼潜力产品起步》的文章,提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能以削弱主导产业为代价”,“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不能过度地强调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能一味地破旧立新”,经领导修改后,在《山西日报》发表,得到领导和大家的肯定。 7 o, Y F) Z6 z5 }
* f, u1 P: Y0 k1 n (二)向各种实践学习,在工作中提高学习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本领。在许多情况下,不是知识决定能力,而是经历决定能力。干实际工作是这样,干文字工作也是这样。但由于经历不是想有就有的,哪怎么办呢?那就不要放过每一个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向环境进行适应性学习,向其他同志的实践和经历进行借鉴性学习。 ! b5 f2 e( Y- P* C% A8 a, L# r
5 C; ^% d4 S8 }0 L. O8 o. B (三)向同事和朋友学习,在沟通和交流中提高学习力。缺乏沟通的学习是最愚蠢的学习,也是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领导布置一个材料,咱们脑子一片空白,但几个人坐在一起一交流,一辩论,就有了思路,有了观点,再一下笔就会才思泉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是这样,一个长期不和人交流的人,要么思维偏狭,要么思想麻木。但经常与人交流,就会时不时地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有时甚至是为了人前卖弄,但在发表自己观点的过程中,语言表达出来时,猛然会发现自己卖弄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通过思考、书写而不经过口头表达、与人交流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的,因此交流有时还是一个检验观点和思路的必要过程,甚至是一个必经关口。 * ?( e0 P3 y3 ^ J7 x0 M$ S
; x3 Z/ @- v# W (四)向下属和群众学习,在与大家的密切接触中学习。真正的知识来自于群众,真正的信息来自群众,这些都是我们写材料、出成果的源泉。但这个“真正”都取决于我们真情实感地对待群众,真正地放下架子向群众学习。群众有真本领,包括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有官僚主义、他有形式主义,所谓“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馁”。我们在机关工作,许多情况下,我们面对的群众就是我们的下属。我们这茬人,面对的下属是一个新生代,他们思维活跃、智商高,语言新鲜,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汲取其语言和思维营养,为文字材料输入新鲜血液,是我们提高学习力的重要一环。 - s6 N: Y% ?6 t. y, N
6 K& r8 z2 Z, ~7 j; M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2-7-23 21:42
视频测试: r* w: ]4 D'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