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q. v5 n; X* k" i. F- x8 N w 也不知道自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读小说了。那些文学刊物上的小说你不读似乎还情有可原,一个写小说的不读自己粗制滥造的小说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但你怎么可以不读那些世界名著呢?那天朋友们关于少读书的理由很多,比如说工作繁忙比如说眼睛退化比如归罪于网络电脑特别是罪大恶极的平板电脑的出现……而我却认为,实际上不读书还是因为读书无用。坐在一起的朋友大都已经活了大半辈子,该读的书大多也都读过了,不该读的书有些也偶尔读过了;能够读懂的,应该都懂了,还不懂的,想来这辈子再怎么读也就不会懂了。你想想,你连ABCD都不会,却让你去读英文原著,这肯定是一种折磨;当然每天让你去读那些黑板报上的表扬稿,同样是一种折磨。碰到一本好的书与碰到一个好的人基本一样,这是一般的人与做学问的学者之间的区别。我不是一个有规律的人,读书同样没有规律。我很佩服那些日读诗书多少多少的同仁,就像那些每天坚持写作多少多少字的同行,他们总是让我怀有一种敬畏。想自己当时之所以喜欢上《读书》,也就是因为在那上面经常会读到一些出其不意的文章,这种偶然性是让我爱不释手的主要原因。今天当我发现自己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去翻《读书》了的时候,心中生出的不是愧疚,而是一种欣喜。 ! [/ |. K: z Y9 f- N. c0 z * T) j* C8 e/ g6 e; N 那天我在《读书》中读到了一篇《霍金七十年》的文章,我崇拜霍金的伟大,但我对黑洞对大爆炸对量子论和热力学同样心存畏惧,但是里面的一段话让我同样感到欣喜:霍金的无边界宇宙的设想无论在科学上、哲学上还是在美学上都具有巨大的魅力,而许多人认为M理论也许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万物理论,那么为何这些美妙的理论必须存在宇宙去实现它们呢?这就牵涉到何为实在的问题。霍金认为,哲学为了和当代科学的成就相容,必须采纳他称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所谓实在只不过是一族协调的并与观测符合的定律,此外别无他意。1 p8 C+ W/ C8 o" a! `
* @8 B! p7 D; h, J. B' U
偶尔翻书真的是一种非常美妙的感受,“此外别无他意”这话真好。作者:王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