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老秘谈从事公文写作的五点实践与体会 [打印本页]

作者: 浙江老秘    时间: 2012-11-2 09:01
标题: 老秘谈从事公文写作的五点实践与体会
我觉得要写好材料,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6 N2 D" c" d9 ~3 Y3 M
  g7 x2 M( y9 L8 I' c# ]
  第一个方面,收集资料" W/ Q; f/ s+ F; p! M

+ z- K$ D4 m5 F# W6 \  “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只有掌握大量情况,心中有数,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写出有一定份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文字材料要想写的不吃力、不费劲,平时就要多下功夫,注意多看、多听、多留意,多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意图,以及本部门的情况、所属单位的情况和横向单位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捕捉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来讲,收集资料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9 ?9 w, |* T# V- O7 Y2 E. z
1 \. c. }9 D8 d9 v. \" \; l
  从写作的角度看,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酝酿和思考的过程。平时注意资料的收集,既有助于掌握最前沿的东西,更有助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文章的新鲜感。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切身地感到,材料观点的独特、内容的新颖,往往是打动人、吸引人的关键。只有做到思想新、观点新、事例新,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令人耳目一新,才能让大家从心里往外愿意接受它。如果一份材料,通篇都是老生常谈、老调重弹,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和要求的。
+ V; U9 c! X9 C  ]8 @5 ]- ~5 Z& n: m, [6 c2 u
  其实,部里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注意到了资料收集的重要性,也都有个习惯,喜欢把看到的一些好的资料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所遇到的活儿,要求时间很急,因此准备工作难以做到充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写起东西,往往有捉襟见肘之感。2 d# b# Q$ U# H9 N/ z2 Z' y
5 o: l3 d0 p+ V1 I" f- D
  2004年底,我被抽调到市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那时,我刚到部里不久,对全市的党的建设这方面的情况,也是不甚了了,不很清楚。写材料最忌讳的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本身就不明白,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叫别人明白呢?因此,最初的阶段,感到脑子很累,身体也很疲倦,写东西费劲吃力。后来,我把中央和省委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以及试点地区的一些经验材料,包括“三讲”、“农村学教”等方面的材料,都拿过来,从头到尾地看,翻来覆去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上级的精神吃透了,基层单位的情况熟悉了,应该掌握的一些问题也了解了,所以工作起来就觉得比开始时顺手些。
) J6 j) {# A# e6 c8 V; ?2 ?* Q* W3 G7 n
  有了这段工作的经历,我体会,材料要写得厚实,让看材料、听材料的人觉得是那么回事,信息量的掌握是第一位的。而掌握更多的信息,关键是要做好“看”和“听”的环节:通过“看”,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文字资料;通过“听”,或者两者并用,进行调查研究,以收集活的素材。当然,“看”和“听”,不是单纯地看一眼半眼,也不是简单地听一下半下,而是用心看,用脑听。
; I0 d. G8 p* [1 k: h2 @4 s
( @: w8 u6 b/ e' ^1 t  在知识爆炸、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对收集和阅读文字材料方面,大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第二个方面,收集活的素材,也就是搞好调查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我亲身的经历,谈谈收集活的素材的重要性。
- W1 I7 L; o4 f" ~1 {2 B1 F9 c3 `7 }3 u# q
  2005年,大概在3、4月左右,市里请来几个新华社的记者,想把我老秘网市老工业基地和弱势群体存在的实际困难,以新华社内参的形式反映上去,让上边了解抚顺的困难,争取中央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时,市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研究室。我记得,领完任务,已经是中午了,而这个材料要求第二天上午交稿,时间很紧迫。回来之后,张主任让我们办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叫我们分头打电话,把就业局、计划发展局、公安局、民政局、社保局以及社区等单位召集起来,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通过座谈,我们了解了我老秘网市弱势体群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而且也被这些困难群众所遇到的问题深深地打动,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我老秘网市的实际情况反映上去。因此,在写这个材料的时候,感到笔下有东西可写,而且是带着感情去写,觉得写不好,对不起抚顺的老百姓,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
! Q% S4 Y( W4 g& c. [
+ `" g5 s, |, ?# R: e* g6 \1 o  大家工作了一宿,第二天按时交了稿。新华社记者看了很满意,也很吃惊,把这份稿子及时报了上去,使中央的领导对我老秘网市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棚改和大乙烯工程落户我老秘网市作了很好的铺垫。
+ M# Z6 h6 b0 Z; f) l# B/ I
3 i3 ?7 i# C- {) z  ]* J% _: N  第二个方面,谋篇布局
* t' t5 C3 k  ~$ ^( y
( H. w- V' U, L2 }$ ^5 l  有人讲,写材料就像搞建筑,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画出略图、详图、再照图施工,方能盖起高楼大厦。资料收集全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收集来的资料,在脑子里好好过一下,分分类、排排队,弄清楚这些资料哪些有用,哪些用处不大;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说明本质的,哪些是说明现象的;哪些是新鲜的,哪些是陈旧的。通过把这些材料掰开、揉碎,认真地分析琢磨,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当详写,哪些应当略写?在脑子里就会有个大致的轮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捶路子、拉提纲。小为部长以前讲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递进式,像调研报告、经验介绍、问题分析等等,大多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二是并列式,就是写事,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合在一起,通讯、纪实等一类的稿件,大多数采用这种模式;三是混合式,就是递进式中有并列式,并列式中有递进式,采用这模式的,有工作汇报、工作总结和评论等。有的同志还从材料的主体部分划分,分为板块式、自然式、提纲式。: U9 I6 a0 }: X0 p7 }# c
2 u7 i6 Z! y5 `! \! v7 U
  我体会,文章无论采用什么模式,在谋篇构思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选好角度,主题突出,条理清晰,准确体现领导的意图。
( R$ R+ a5 F% _! v5 w* Y
" U$ j! T! n% _9 y2 m3 y  选好角度,就是看问题、分析问题,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入手,而是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都转一转,琢磨琢磨,看看有没有最适合、最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写,往往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j( x. {7 [# m* I/ V5 Q5 ^
2 R% P: i! s' E: O" o( s  主题突出,就是所写的东西,都要围绕中心议题来写,与中心议题无关的东西不要写。如果把材料不加取舍地简单堆砌在一起,什么都写,白菜萝卜一锅煮,听材料或看材料的人,就会感觉材料里面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什么事都亮了个相,什么事又都没有亮好相。这种撒胡椒盐式的面面俱到,往往显得材料组织的比较散、比较碎,特点不突出。
5 S' k" p  U  q% C
! C- q% ~; a% ]. l  条理清晰,就是文章的框架安排要有逻辑性,前后照应,支脉相承,上下内容不冲突、不矛盾,让看材料、听材料的人,很容易弄清楚,你想说什么,重点在哪里。达到这个要求,文章每个部分,以及各部分内部的几层意思,就要注意排列的顺序,体现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或由大到小,由近及远,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分层递进,顺序推理,或由虚到实,使整个论述思路清晰,环环紧扣,具有强烈的内在逻辑力量。9 S: s2 i& c' H: g

. p5 g' L$ Z% y* Z; D1 t6 S# G( _  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晰,还要注意做到有层次性。材料有写给人看的,也有写给人听的。我个人感觉,给人看的,材料的层次可以稍多些,但以三层以下为佳;给人听的,尽量要少些,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层次,以两个层次为宜。现在,很多同志写材料,往往是大题目套小题目,小题目套子题目,子题目下再有个题目,用完大写的阿拉伯数字,再用小写的,不够用,划个括号,再不够用,就把洋字码请出来。虽然写的人觉得很清楚,但让看的人,尤其是让听的人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感觉不顺畅。尤其是撰写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等材料,在构思时,一定要注意扒层不能太多。
, y2 `! E. f! a1 [# v/ o2 a& n
5 l" m* {2 |! s1 [3 D/ |% W  体现领导的意图,这就是说,要站在领导的高度,按领导的想法和习惯把事情阐述明白。我们的很多材料都是为领导服务的,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汇报,以及以领导名义撰写的理论文章、经验研讨,等等。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要符合领导的口味,真正成为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文采的载体,就必须把握领导者的思想内涵、决策取向、思维特征、性格特点,以及领导者的语言特色,包括讲话的习惯、节奏等等。
3 v! r/ Z0 ^3 L6 `) Q. E$ P7 f% c' E3 g3 ^! b" E* T  Y6 N& R
  一句话,为领导写材料,一定要有领导的意识,努力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按照领导的思维意识去想问题、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关起门来当书记、当部长。7 G# {' A+ H& _$ k; m+ r

+ A2 E9 \2 R9 `6 T/ [  第三个方面,制作标题9 U7 T  e) v" l
0 X5 T& G, L3 R5 z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之所以把制作标题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列出来,就是因为我觉得给文章起个好听的名字,不仅很必要,而且也很重要。正如有的同志所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实践也证明,在起好标题上,多花些功夫,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2006年,我们评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优秀征文。其中有一篇征文获得了三等奖,题目叫做《清茶略苦,真水无香》。虽然它的内容不见得比其他人写得好,但单从标题而言,这个题目起的确实不错。制作标题这个环节,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在写作中最难把握的。因此,我与大家也有相同的感觉,给文章起个好听的名字不易,起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名字更难。
& G) {4 q+ G: T6 ]8 g1 i
3 g/ `. i0 k1 g/ Y: p  文章的标题要起得准确、生动、形象,能够准确概括和支撑所要反映的内容,做到言约意丰、简洁有力,我理解,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 @$ W, H+ W9 X! E! t8 ?% }$ U
/ s. O  n& V/ B2 r  一是善于概括。将材料内容中最为具体的事实、内容和思想,以凝练的语言,运用归纳概括或者点面结合的方法,写进标题,往往会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1 q3 ]8 M/ @8 ~5 `' Y3 r" w. u
- u( a9 S/ t( N: B4 M
  二是多用动词。运用动词制作题目,首先会触动人的感观,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感觉上有变化。比如,崔部长写的通讯《小甘河上踏浪人》。一个“踏”字,让人初见就觉得题目起得与众不同,很新鲜。看过内容后,进而会感到这个“踏”字,把赵景顺同志不畏艰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风采也给勾勒出来了。: [4 U3 M7 k, |% J
$ {5 ~, j5 e" ?
  三是蕴涵哲理。现在,大家都喜欢看一些富有哲理的文章。这类文章虽然篇幅不是很长,但很多都在题目上动了脑筋,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比如,《跌倒的地方也风景》、《聪明未必都成功》、《态度是另一种能力》等等。- F& d9 [  k( e( ]

6 X& E+ Z- m8 q5 |* S( p  四是引用古文。从古至今,诗词歌赋、对联等古代文学备受人们的喜爱,就是因为其语言凝练,富于形象性,富于节奏感与韵律美,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社会现象,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毛泽东同志有篇著名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题目的出处,就是出自《尚书》中的一段话。把文章的标题起好、起得生动,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用什么方法,我想,好的标题,都应该是反映事实、标新立异和形象生动的代名词。达到这种出神入化、意味无穷的境界,除了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多练、多推敲之外,还要不断地创新,才能使标题产生应有的效果。6 H4 o) H# \' R% O* o" E8 m

* G" |& c  [5 X3 v% N  q! s8 v9 ?  第四个方面,行文造句
- u4 x8 T; G. T! O5 t' W& Q$ y5 S4 l
  任何东西都要有卖点,有市场,文章也是如此。一篇具有广泛影响力、吸引力,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好文章,让人振奋,使人愉快;相反,一段内容空洞、拖沓冗长、干瘪乏味的文字,则让人昏昏欲睡,使人心烦。因此,文章的内容要引人入胜,就应该像散文、随笔一样,有意境之美、思想之美、音韵之美、词章之美。或许有的同志认为,机关之类的文字材料绝大多数是公文,只要做到准确、规范、实用就可以了。但我认为,作为表达思想、阐明主张、传递信息、指明要义的主要载体,公文要让大多数的人愿意看,让大多数的人能够懂,让大多数的人愿意自觉办,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的要求就应该更高一些。如果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人不喜欢看,不愿看,或看不懂,公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甚至还会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 n; L# ], i& l3 W+ u
. D, ^  o. C" G" m8 q
% }* S: ^# X+ x5 F$ i4 l
  另外,稿子多请几个人看看,参谋一下,往往能集中大家的智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006年2月,我们采写了一篇我老秘网市农村党组织和农民党员,在春节期间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报道。刚开始,我起的题目叫《传统佳节过大年》,后来请先教办的同志看。当时,其中一位同志给改了一个字,叫《传统佳节过“新”年》。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题目的内涵不一样了,给文章增色不少。
/ _1 }: o) o1 O# V& k' U' A( n' `, r2 E7 M, G) V/ \2 A) J7 `
  三是请熟悉了解情况的同志改。一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写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等反映情况的综合性材料,很可能会涉猎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和业务,要把事情写明白,除了在事前要看懂、搞清基础材料外,在事后还要把写好的初稿,请熟悉情况的同志过目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这样做,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同时,也有助于做好文字材料的校正工作。因为个别一、两个地方出现错误,往往会冲淡文章的整体效果。作者:谷岩峰
作者: horsen_007    时间: 2012-11-2 16:12
写的很好,学习学习!!
作者: niaorenbulasi    时间: 2012-11-3 10:21
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h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