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老秘谈从事公文写作的五点实践与体会 [打印本页] 作者: 浙江老秘 时间: 2012-11-2 09:01 标题: 老秘谈从事公文写作的五点实践与体会 我觉得要写好材料,主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0 U$ F6 j u5 @0 a a$ O
5 t- W7 |: [' ]2 ` 第一个方面,收集资料。 - l9 G. p* _" Z Y1 }7 {+ t $ i' H1 Z2 c4 G$ d5 x “无米之炊,巧妇难为”。只有掌握大量情况,心中有数,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写出有一定份量的作品。因此,我认为,文字材料要想写的不吃力、不费劲,平时就要多下功夫,注意多看、多听、多留意,多掌握党的方针政策和领导意图,以及本部门的情况、所属单位的情况和横向单位的情况,尽可能多地捕捉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对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们来讲,收集资料是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 U7 m9 I6 d# q; X# T3 i6 [" H4 p4 ^. p/ r
从写作的角度看,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酝酿和思考的过程。平时注意资料的收集,既有助于掌握最前沿的东西,更有助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保持文章的新鲜感。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切身地感到,材料观点的独特、内容的新颖,往往是打动人、吸引人的关键。只有做到思想新、观点新、事例新,才能给人以启迪,才能令人耳目一新,才能让大家从心里往外愿意接受它。如果一份材料,通篇都是老生常谈、老调重弹,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和要求的。( F$ S# v+ U L# X- ]
3 H( l7 r: b5 h. m' k8 P* T
其实,部里的很多领导和同事,都注意到了资料收集的重要性,也都有个习惯,喜欢把看到的一些好的资料收集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所遇到的活儿,要求时间很急,因此准备工作难以做到充分。由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写起东西,往往有捉襟见肘之感。4 Q7 g* G7 I3 e; G% V
! O$ ^- v' h# b% }' b
2004年底,我被抽调到市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从事文字综合。那时,我刚到部里不久,对全市的党的建设这方面的情况,也是不甚了了,不很清楚。写材料最忌讳的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本身就不明白,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叫别人明白呢?因此,最初的阶段,感到脑子很累,身体也很疲倦,写东西费劲吃力。后来,我把中央和省委下发的一系列文件,以及试点地区的一些经验材料,包括“三讲”、“农村学教”等方面的材料,都拿过来,从头到尾地看,翻来覆去地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上级的精神吃透了,基层单位的情况熟悉了,应该掌握的一些问题也了解了,所以工作起来就觉得比开始时顺手些。. s7 f, o6 q2 F1 \: C, } }# A% @
% }+ z1 E) O: q
有了这段工作的经历,我体会,材料要写得厚实,让看材料、听材料的人觉得是那么回事,信息量的掌握是第一位的。而掌握更多的信息,关键是要做好“看”和“听”的环节:通过“看”,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文字资料;通过“听”,或者两者并用,进行调查研究,以收集活的素材。当然,“看”和“听”,不是单纯地看一眼半眼,也不是简单地听一下半下,而是用心看,用脑听。 ) [/ N6 H$ l* |- O0 N, R( |' c6 k1 w( S s2 l4 d
在知识爆炸、网络迅速普及的时代,对收集和阅读文字材料方面,大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第二个方面,收集活的素材,也就是搞好调查研究。这里,我只想通过我亲身的经历,谈谈收集活的素材的重要性。 7 M$ f" N R. }' A5 ~+ ]3 A; u: t & P/ X7 A/ B) a, q( [6 H 2005年,大概在3、4月左右,市里请来几个新华社的记者,想把我老秘网市老工业基地和弱势群体存在的实际困难,以新华社内参的形式反映上去,让上边了解抚顺的困难,争取中央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当时,市委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们研究室。我记得,领完任务,已经是中午了,而这个材料要求第二天上午交稿,时间很紧迫。回来之后,张主任让我们办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叫我们分头打电话,把就业局、计划发展局、公安局、民政局、社保局以及社区等单位召集起来,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通过座谈,我们了解了我老秘网市弱势体群一些鲜为人知的事例,而且也被这些困难群众所遇到的问题深深地打动,觉得有必要,也有义务把我老秘网市的实际情况反映上去。因此,在写这个材料的时候,感到笔下有东西可写,而且是带着感情去写,觉得写不好,对不起抚顺的老百姓,对不起生我养我的这方热土。 ; }1 `1 q" n" o" C. T& q8 a " W1 \& E- N s, F# ~/ f 大家工作了一宿,第二天按时交了稿。新华社记者看了很满意,也很吃惊,把这份稿子及时报了上去,使中央的领导对我老秘网市的情况有了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为今后的棚改和大乙烯工程落户我老秘网市作了很好的铺垫。 , S6 q' e1 V% A! k+ C2 t5 v! L2 ~3 |' ^1 J# B 第二个方面,谋篇布局。% b; |* ~9 m& J G& ~
; x9 {8 J" E0 Q# x: h8 V' K, ]# J
有人讲,写材料就像搞建筑,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画出略图、详图、再照图施工,方能盖起高楼大厦。资料收集全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收集来的资料,在脑子里好好过一下,分分类、排排队,弄清楚这些资料哪些有用,哪些用处不大;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说明本质的,哪些是说明现象的;哪些是新鲜的,哪些是陈旧的。通过把这些材料掰开、揉碎,认真地分析琢磨,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应当详写,哪些应当略写?在脑子里就会有个大致的轮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捶路子、拉提纲。小为部长以前讲过,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递进式,像调研报告、经验介绍、问题分析等等,大多数都是采用这种模式;二是并列式,就是写事,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合在一起,通讯、纪实等一类的稿件,大多数采用这种模式;三是混合式,就是递进式中有并列式,并列式中有递进式,采用这模式的,有工作汇报、工作总结和评论等。有的同志还从材料的主体部分划分,分为板块式、自然式、提纲式。 4 u! O3 r) H2 H: k# j- d7 Z 2 j9 b2 q& D' f% ^ 我体会,文章无论采用什么模式,在谋篇构思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选好角度,主题突出,条理清晰,准确体现领导的意图。5 a, l( u: q! F( a+ o' E5 z
* u$ J* W1 O1 n, V 选好角度,就是看问题、分析问题,不能只从一个方面入手,而是从前到后、从左到右,都转一转,琢磨琢磨,看看有没有最适合、最恰如其分的切入点。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去描写,往往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感受。* a: Q& `; y) Y' `' i) }
9 k+ @# i& T3 l! \ 主题突出,就是所写的东西,都要围绕中心议题来写,与中心议题无关的东西不要写。如果把材料不加取舍地简单堆砌在一起,什么都写,白菜萝卜一锅煮,听材料或看材料的人,就会感觉材料里面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什么事都亮了个相,什么事又都没有亮好相。这种撒胡椒盐式的面面俱到,往往显得材料组织的比较散、比较碎,特点不突出。) ~' p) R+ E5 B J6 w* W
; @* t$ R0 s/ c. `+ p
条理清晰,就是文章的框架安排要有逻辑性,前后照应,支脉相承,上下内容不冲突、不矛盾,让看材料、听材料的人,很容易弄清楚,你想说什么,重点在哪里。达到这个要求,文章每个部分,以及各部分内部的几层意思,就要注意排列的顺序,体现时间的先后、内容的主次,或由大到小,由近及远,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分层递进,顺序推理,或由虚到实,使整个论述思路清晰,环环紧扣,具有强烈的内在逻辑力量。9 y7 L4 E3 V( Y" i, R
; f% b. f+ E7 u9 C, A- v 文章要做到条理清晰,还要注意做到有层次性。材料有写给人看的,也有写给人听的。我个人感觉,给人看的,材料的层次可以稍多些,但以三层以下为佳;给人听的,尽量要少些,最好不要超过三个层次,以两个层次为宜。现在,很多同志写材料,往往是大题目套小题目,小题目套子题目,子题目下再有个题目,用完大写的阿拉伯数字,再用小写的,不够用,划个括号,再不够用,就把洋字码请出来。虽然写的人觉得很清楚,但让看的人,尤其是让听的人摸不着头绪,抓不住重点,感觉不顺畅。尤其是撰写领导讲话、工作汇报等材料,在构思时,一定要注意扒层不能太多。 9 Q' ~9 i; y& x9 R7 k1 C8 N! f ) n$ @ u$ _" l9 j5 Z" u/ N3 E 体现领导的意图,这就是说,要站在领导的高度,按领导的想法和习惯把事情阐述明白。我们的很多材料都是为领导服务的,包括领导讲话、工作汇报,以及以领导名义撰写的理论文章、经验研讨,等等。我觉得,写出来的东西,要符合领导的口味,真正成为表达领导思想、体现领导个性、展示领导文采的载体,就必须把握领导者的思想内涵、决策取向、思维特征、性格特点,以及领导者的语言特色,包括讲话的习惯、节奏等等。 0 T( r& M5 s b& J& R5 e% ]8 U, d; B5 a4 ^, v* J5 K3 P
一句话,为领导写材料,一定要有领导的意识,努力成为领导肚子里的蛔虫,按照领导的思维意识去想问题、思考问题,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关起门来当书记、当部长。3 a* _7 b; o `0 x2 j
3 W( c) x* l% e9 E1 Z 第三个方面,制作标题。 / J C9 w6 y# B 1 p! B- @3 y# y8 `% W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之所以把制作标题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列出来,就是因为我觉得给文章起个好听的名字,不仅很必要,而且也很重要。正如有的同志所言,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实践也证明,在起好标题上,多花些功夫,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2006年,我们评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优秀征文。其中有一篇征文获得了三等奖,题目叫做《清茶略苦,真水无香》。虽然它的内容不见得比其他人写得好,但单从标题而言,这个题目起的确实不错。制作标题这个环节,虽然看似简单,但却是在写作中最难把握的。因此,我与大家也有相同的感觉,给文章起个好听的名字不易,起个让人拍案叫绝的名字更难。7 o& F+ A% r# @4 `.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