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W1 w& e. M9 q中国交通报有篇与众不同的报道让人“眼睛一亮”,关键在于贯穿在这篇通车仪式稿中有一个“魂”、一个以真实的人的存在凝成的“魂”。此文与众不同,从标题开始:《家富,平那公路通车了!》(《中国交通报》2005年4月13日一版)很直接的抒情式表现手法,将平那公路这个“静物”与“家富”作为一个人的“鲜活”恰到好处地结合了起来。 “家富”是何许人?作为前任盈江县交通局长、平那公路建设的指挥者,赵家富是去年在全国范围内树立的交通系统“模范人物”,已广为人知。即使是不了解此背景的读者,也可通过文中精炼的介绍了解到。很显然,如果这篇消息如按惯用“套路”操作,标题取为“平那公路胜利通车”,通篇写这条公路的来龙去脉,那就落入了俗套。读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味道”。5 o, N/ ^8 P5 b8 r, @! E
4 _& G2 H, m: I$ Q0 T! D综观全文,这则消息稿的鲜明特点在于: ( d: n% M/ ]# u( a- |: i4 l! j; b* u/ S. D
(1)以“人”为主线,借“人”叙事。公路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当我们将它与人紧密相联、赋予它情感和精神,才能丰富其内涵,使之“活”起来。消息在正文第三段就直接点明“平那公路是最令‘交通局长的楷模’赵家富呕心沥血的路,也是他献出生命的路。”很自然地将这条公路与人联系到了一起。下一步,“人”成为主体,消息用较大的篇幅“浓缩式”回忆了赵家富的感人事迹,同样也是围绕这条公路的,实际上借“忆人”“忆事”在“写路”,用真实典型的人的行动,侧面反衬出这条公路的建设高标准、质量高水平。 8 @1 S8 H. |, C7 b5 r. K3 t( s0 m. e! f8 k6 O o' o6 Y) F
(2)情景交融,强烈抒情,烘托意境。消息的后半部门在回忆赵家富与这条公路共栖共荣的点点滴滴时,运用了极富感情色彩的表述手法,如“这一走,他再也没有回来……” “家富,你是同事的旗帜,你是同事的骄傲!你的品德已经融入了同事们的血脉!……”赋予了这条公路更浓烈的情感内涵。特别是消息结尾的一句“家富,你安息吧,平那公路通车了!”更是充分表现出这条公路深层次所代表的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让新闻主体的外延得以拓展,生命力更强。 7 z8 {# R6 a1 ? , H6 W3 a' N; ?0 T6 @: {: Z( s(3)还原现场,捕捉细节,笔触细腻。通篇消息,结构合理,抒情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读来让人感慨万千、心绪难平,情感自然被引导到“兴奋点”上,如身临其境。消息前半部分的通车现场描写与后半部分的忆赵家富既分又合,巧妙融合,中间都贯穿着“人修路、路映人”的感情主线。& o0 h4 `4 X* H. c* w( x6 z( ?& c
) y* t8 I5 |! a) @
此稿的独特写法对我们启示多多:如何在工程开竣工仪式或典礼这样的程式化报道中打破常规和俗套,不断推陈出新,在形式与内容上提升消息的内涵与底蕴,我们应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a( ? }- K9 n( E" m; R*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