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 n! z" V2 E5 L " B6 N$ q9 ~ [) d j7 ^/ K! h% I' Y; D
回到主题,今天我想讲这么几个小问题。 & d, O* h) V- k/ d$ ?7 ?; k5 J2 c' L+ D u {6 w5 u% i( N; v. w
一是歌曲的欣赏。一个是声音。什么叫好声音?我们从生活的角度、艺术的角度、娱乐的角度,其实好声音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再一个就是人的心态和声音是什么关系?我刚才讲了人的声音就是一张名片,我们听了这个声音,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翻曾国藩写的《冰鉴》这是一本相书,人的面相、手相、动作都代表了人的心态和品德。很多的相书里面不讲声音,这本书里面讲了一段声音鉴别人,听到这个人的声音可以鉴别出这个人能否当将军当英雄。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的声音当中体现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心态。一会儿我也讲讲这方面的东西。 8 d n5 I, D9 h7 Z4 I1 Y8 c {. C# k* N6 o m1 V
然后再讲讲,因为我讲这种课是怎么发起的呢?很多领导说我们讲话时间长了就哑,为什么要哑?还有一些为什么唱不上去高音?到底我们的心态、语音、声音和唱歌这一系列到底是什么关系?我想就我自己的理解跟大家讲讲。 ; N, m( z* z5 Q" J' b H 9 l4 L3 e- w' k0 a: r 然后我再把我训练的方法,怎么样让自己的声音更有磁性、明亮、更有魅力、更好听、更持久,我再教给大家一点简单的法。其实一个好的人的声音,对人的健康很有关系。我也专门讲过声音和健康的课。也是一次有意思的经历。我有一次参加一个保健品牌的卫生讲座,请了几个中国很有名的医学专家,前面一共两个小时,他们一个半小时讲座,我后面唱几首歌就完了。都是老头老太太,结果这些老人家天天看电视都懂,一看谁讲养生堂讲健康,他们都说得清楚极了,老头老太太听了半个小时就递条子说不听了,要听蒋大为唱。讲课的老专家没办法了不讲了,半个小时就下来了,还有一个半小时,主办方说蒋老师,你上去唱吧。我说我一个人也不能唱一个半小时,那多累啊!我说我的任务就是三首歌给大家高兴,主要还是前面的专家给老人家讲怎么保健注意健康。 4 I% R4 v1 j. {2 N, J , G0 Q: c/ h) l! W3 x$ A 我上去一看,时间这么长,光唱很累,我就给老人家们讲唱歌,怎么发声,唱歌和健康的关系。你们看我了吗,我今年66岁了,脸上都不长皱纹,为什么?因为我爱唱歌。- ?1 m$ A2 z1 q$ n& R6 e& h
. \0 T: d5 N) R6 c& N, ] 0 K+ o; {) V( L0 L 6 O* C5 ?5 v" _- a- p$ Y& o 我先讲第一个小问题,很多朋友一听说蒋大为就觉得他就是唱歌的,就是来听歌来了。这个月的15号晚上7:40我在中央党校给中青班、博士班、硕士班讲声音和心态的关系,怎么讲声音好听、持久。现在干部年轻化了,这些领导干部兴趣多元化,我经常接触一些年轻的领导,县长、市长写歌让我来唱,或是写一首歌词拿过来让我谱他唱。我后来发现很多领导朋友喜欢写,但不是太有经验。我先讲一点怎么去欣赏歌曲。4 ]) Z5 z# H/ o F- d2 t
8 M9 z5 w# l |2 n s- e' b- b% r 大家都喜欢唱歌曲,但是我自己也写词写曲也唱。我就把窍门告诉大家,我们一般讲唱歌是二度创作,实际我把唱歌叫三度创作,歌词是第一度,曲子是第二度,唱才是第三度。一首好的歌一定是非常好的词,但是大家注意的往往是旋律,就觉得这首歌好听,但是没有注意旋律。其实凡是一首好歌歌词是重要的,歌词是歌曲的基础。一首好的歌词不光内容好,词当中就有节奏有旋律,就决定了这首歌的旋律和节奏好听不好听。( V2 J' }' ?& O
1 t: \, k( j! v8 |- b+ M
比如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家觉得好听,你念念这首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本身就有了高低节奏,你不能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只有范伟这么说,范伟版的歌他改成了“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它本身就不符合汉语的逻辑,所以它旋律出问题。/ k5 i V% g/ z2 U. J" U( e# f7 e
$ E) }, f1 o' h8 T8 w 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山歌好比春江水》、《你从雪山走来》,跟说话是一样的,往往有的人写的歌不好听,就是他违背了这个逻辑。像“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就跟说话是一个节奏,一定的重音,逻辑是一样的。我本身也是业余写歌的,我天天唱歌,最高的时候一天录12首新歌。当年唱歌没有现在这种高科技的电子设备,现在的设备高级到什么程度呢?你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拼,不会唱歌都可以拼出来。以前我们录音不行,很传统,搞音乐的老同志可能知道,乐队、唱歌的谁也不能错,一遍弹成。那时候是大磁带最多用剪刀剪一刀、两刀,,还是高级录音师才行,一般录音师剪不准,差一点都不行。我一天最多录12首,当时在沈阳电台,每周上班6天,星期六晚上下了班坐火车到沈阳,到沈阳是早上7点,吃完早饭就进录音棚,一天录12首歌,晚上坐火车回来北京,录一首歌5块钱。 6 Q% C) ], |/ E5 h: U. W9 T) X: r9 ]/ R' g( y+ \2 ~* S" j
我唱到现在为什么会唱歌会写歌呢?我积累的多。千百首歌我都唱下来了,光词曲我唱了多少?就有点经验了。我不是对专业讲作曲系的,我发现很多人有这个兴趣。我在清华大学班讲完了以后,在党校讲完了以后,好几个年轻的领导就给我发信息,当天晚上写一首歌词就发过来了,说您看看这样行不行?其实这个东西不难,歌曲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你想怎么样,你唱家唱母亲父亲都可以,你就表达出来,只要文字流畅,表达得准确。4 }$ Y4 J7 r1 \
n I1 Y0 ?% Q9 c# u* q( W+ j
还有一点,歌词和诗词不一样。诗词可以加注解,歌词不行,歌词就需要一听就听懂了,也不用看字幕,一听就可以听懂。诗词可以注解成一篇文章,歌词就不行了。所以大家在听歌的时候你们注意,背歌也好,听歌也好,都有这种规律,就是按照语言逻辑来写的东西。如果大家有兴趣了,你们试试看,拿一首歌词先念,我写歌就先念,“你从雪山走来、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等,本身就有节奏,音律高低都有。我这首《最美的歌献给妈妈》就是这样的。现在很多歌为什么流行的少?很难唱,又长。以前的歌你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3分钟多一点,那时候就算是长的歌了,《骏马奔驰保边疆》才不到两分钟,《牡丹之歌》也不到三分钟,那时候就是一首歌了。现在得4分钟,甚至5分钟,这一句反复磨叨磨叨,非得磨叨到4分钟以上,好象这才叫歌,不到点不结束,像计时收费一样,非得一句反复反复。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那么复杂,我写这首歌的时候就想简单一点,大家一听就会,别写那么复杂,所以这首歌我就用了民谣体,四句一段。民谣体都比较简单,像“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毡房,都要回头流连的张望”。这就是一段,这就是民谣体。你看那么多老的民歌,像《康定情歌》、《遥远的地方》大家都会唱,为什么呢?几句词,很简单,大家就记住了。现在很多歌像政治文章一样,口号一大堆,音还特别高,只能参加比赛用,就没法流行起来。: L. V! S% O; \1 }) O' 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