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 o* e: j3 n4 t& E 按篇幅分,有长消息(1000字左右)、短消息(500字左右)、简讯(200字以内)等。 + z. W+ }. t8 F8 s6 d9 @ - c. f! b3 [% E5 [$ ?6 P- x ' y- f- M( `% m G p ; Q+ b8 S2 R1 \6 F- q7 m2 F/ [: v 按新闻与读者关系来分,有硬新闻和软新闻。5 R u# o/ R, W9 \
+ \9 L& I' x5 A4 x $ j( X2 b& i3 r( C- K1 C. ]+ m
8 ]% k b, a# e8 H8 @
现在国内比较通行的是按写作特点来分类,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包括会议消息)、综合消息、经验性消息(典型性报道)、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新闻公报等。近几年,新闻写作中又出解释性消息、预测性消息等。$ R" B, ]" \: d' l5 D1 V& @
3 c# I/ t! G" D
1 `" R# e# t+ h" F2 m
9 W4 w+ ^" k+ [) E7 Q$ S& J
下面对常见的几种消息种类略作介绍: h0 L6 e6 N- h( H ! l* m8 [; v" ~4 C$ k: c8 M # k& f2 n- A2 t$ v* ~' ?2 g
) R. w2 v8 p: x9 h5 o0 w9 d
(一)动态消息 & e% L8 A$ U3 y: I+ d# w9 f5 p0 T# l4 k" J
" ~) T+ c; s. z
* @8 N2 Z9 a; I# w 动态消息是同经验性消息(典型报道)等相对而言的,类似西方新闻界的硬新闻。它报道新近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反映新情况、新成就、新问题、新气象等,也包括会议活动在内。它一般以一地一事、一人一事为对象,篇幅短小,文字简洁。有短到几十字,两三句话的,称简讯或简明新闻。概括起来,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即:以事物的最新变动为主要着眼点;以时新性与重要性为主要的价值取向;以突发性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以客观叙事为基本特征;以开门见山、一事一报为主要写作原则;要给人以动感和现场感等。 # ~) I. y6 e% E) o; Y9 Q2 {8 |* `: C3 d% l$ m
) m' ~# S% R: T% l- H+ `. G" b* R
" L' G3 f: \# X& | (二)综合消息* ]9 U6 l1 M2 _& k2 u) Q9 m: F
3 |0 j( J& f. u0 {/ e ! w2 F% v5 f1 T; _5 v
/ J2 M2 K8 H* a2 Q/ u
它是综合反映带全局性的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报道。它涉及的面较广,声势较大,能给人较为完整的印象。要求占有全面、充分、典型的材料,既有面的形势、成就、趋向,又有典型事例的说明、分析,讲求点面结合以及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善于将概貌的介绍与具体事例的叙述结合起来,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概括起来它也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它所涉及到的新闻事实不像动态新闻那样直观易见,往往有一定的隐蔽性;它要通过综合新闻事实来表现新闻主题;注重点面结合、多角度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物的面貌;注重背景材料的运用;重视新闻根据、新闻来源的交待;注重分析,但又以客观的方式来表现,作者尽量不直接出面发议论。 3 O1 b9 V( m' r* b1 Q, Z, F. m8 o$ E0 {
0 ~$ Y7 L6 D u 6 A; m) g2 s8 e7 Q5 e (三)经验性消息, D0 G( v x6 w F! R
+ Q/ F% Q" Q3 d7 q) _
3 q9 `$ g. [5 \# H' }6 e( q9 a) a1 ^; ~! f! _% S' l
它是报道典型经验,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的一种消息体裁。它既有概括的观点,又有具体的作法,它偏重于交待情况、叙述做法、反映变化、总结经验。篇幅一般比其他体裁要长,但不宜贪大求全,应注意其针对性。这类消息贵在题材重大、典型,提供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写作时要着眼于政策,避免陷入事物性与技术性之中。 ; v1 |; h4 U' L6 W. H/ p # l( _3 ^9 T; Q8 w: {% i, x 6 `- H2 x2 I) K$ {: J; H
; D: D8 t' u( S (四)述评性消息 : a+ T% q2 ~" s. }/ {2 U) F( {4 `4 B
1 ?. q+ u. b9 E, R5 m# O9 L$ r# f' u0 D0 g8 G S8 K
它是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来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的一种消息。它的特点是既叙述事实,又评论分析;事实材料要丰富、典型,评论、分析要讲究逻辑,言简意赅;叙述和议论要紧密结合,防止有述无评、只评不述、述评脱离,其“评”在此种消息中的地位和目的、文章对时间的要求、文章篇幅等方面均与新闻评论不同,应注意区别。 3 o% u1 C& E1 A8 P2 B' ^( i 2 \- o; z. h; ?' S- m k. Q* {' ?. q) r4 Q1 B( p3 ]2 g6 T
(五)特写性消息 # J4 \. G5 t- t( v* F- X ; ?3 ~$ P( q/ j0 Z$ a8 T 3 s4 v' G5 _; H* Z! q: i
- i. b7 F% P3 y# i6 F7 h0 i
它是报道重要新闻事件中人物活动片断和事件场景的消息体裁。它的特点是运用形象的语言,再现人物活动过程和场景,给人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受。它重描写,要求抓住富有特征的细节。但其描写多用简笔勾勒的白描手法,不事雕琢,而重在传神。 / q, \. ~! w9 n+ k+ }2 m; t- e0 `" h1 D$ }, V. C7 ?9 b
! U1 u1 z3 L' v9 @1 b; m# v
d% y( |4 W5 e
(六)人物消息 + L4 u0 V. B7 Q' Q' b! @4 }: v4 o, }0 S/ F! E
: @! A% o( f$ p8 x3 H! c! k" B) b$ }0 M
人物消息是以人物为主的消息,迅速地反映新闻人物的某种行为或某个侧面。它要求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选取新鲜、典型的事实材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面貌。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叙事单一,内容、主题集中;时效性强,其内容必须是“现在进行时”或“现在完成时”,要求快速采写、报道;要求以人帅事、以事显人。人物消息写作中要注意选准新闻人物,也不要贪大求全,不要将人物消息写成人物通讯。% r: I6 k5 F9 N# e5 O: p. n
5 x" D4 w/ }0 F' r 8 U$ t; X1 j R7 J X9 K$ F
3 ^) n; R2 h: m; T- q1 W (七)解释性消息 h" i4 d- G9 z( H+ |$ i
: X$ a% `$ Q+ X ]) E( h0 Y
! J+ V3 g9 L( f9 k
' e: Q2 C; ]7 B, ^5 R 这是一种以解释新闻事件为主的新闻体裁,它不但报道事实,且侧重于阐明事实的意义、前因后果以及发展趋势等。这种消息多用于我国经济工作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新问题。解释性消息中的解释并非指作者的直接、明白的阐释和分析,通常运用背景材料,引用有关方面的说法等多种方法,比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解释性消息侧重于回答新闻事件中的“为什么”。 8 r9 D, g. J) X6 Q. E4 G. R& D3 C9 e) M* J& |0 G' B5 P* F; R
' |& }- G( O a6 _ b 0 j6 Y8 p. V+ s9 N3 ]+ M (八)预测性消息- P" j3 k9 b |5 U
. i0 t E, C9 @$ ?4 J2 p6 Q) p( R ) Z% s X ]/ Y3 @4 x- R& Q& A r+ r* E
它是对可能发生的事实进行预测和展望的一种消息。它要求记者在采访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某项工作或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这类消息常用于展望市场、经济工作发展前景等方面,也用于预测体育竞赛的成绩、结果等。+ v9 H7 ~ G6 G0 j w" e8 K0 `
5 }/ i) Q( g4 z6 L
' P* Q& ]8 M) Z9 P 5 |, k# h8 F5 Z% H新闻写作知识培训讲义之四新闻消息的标题2007-09-22 00:12消息的标题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导受。即可吸引受众注意,引导受众获取自己喜爱和需要的信息,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所需的信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标题受众”越来越多。二是导向。标题往往要选择事实,揭示和评价事实,自然寓有记者(或媒体)的态度和观点。版面中,对标题的设置(如字号、字体、位置等)往往也寓有立场和态度。三是美化和序化。作为版面元素之一,消息标题可使版面美化,亦可使版面内容井然有序。2 G7 j- F! ~, `( o3 ?$ B
0 i! u. \+ n) A8 | 4 W9 u* B8 q1 G" a
! I0 R: l+ ~0 x% ^ U 1、消息标题的类型! l) `, w, N4 M5 Z2 e) P
5 b( S* _, r' h6 A2 D6 ]/ j # }/ y' z0 f6 b8 D
" N1 L6 l' b0 S o }: h
消息的标题有主体类、从属类和整合类。) a( }" ?) q6 `, V9 b* \* F3 s
E1 _- I. w1 D0 Q , `& |! U. C" q' [7 \) i 9 P) V* f$ U' l3 `. o4 h+ I2 m6 M 主体类标题。这是消息标题最基本的类型。包括主题、引题和副题。 " @1 e& f* _8 q% {8 S: v1 { " W( S5 g/ @' `( b/ w $ M5 Z5 f# Q4 ?( Z8 B6 K( f7 f7 v3 s* m; K
(1)主题又称主标题、正题、母题,它是消息标题的核心部分,通常揭示新闻中最重要、最吸引受众的信息。从表达上看,主题可是实题,即叙述新闻事实;也可是虚题,即评价新闻事实,揭示其意义或隐含的观点。但在单独使用时,应是实题或有叙有议的虚实结合题。如:9 d: V% f6 m0 G& z- X: }$ ]
$ {0 ]- X1 m* X8 I
9 |; e" C+ l- I" d* O2 @9 `- l/ B
8 e: W# P( I6 X; g8 I3 B" ~1 D A、榜上无名脚下有路, z8 j) @- I) R9 T6 B
- S7 Y( [! M9 z& Q. T
# @0 E: N0 k8 ]5 O7 V' {' T
" e/ }3 F) L) s8 B) H9 {1 J- X' e 青工董云峰业余发明获两项专利 $ v; U( a* N w( B3 z7 T4 p( p/ X6 S& m; @8 y
0 D F- f K' e( d
j1 w$ h+ ?+ p, ]0 V
B、严于律已三次让房$ H% q$ K! c0 X3 N3 b0 o
, W8 f* B1 ]( R; K+ i/ X9 ^8 k % [1 r% E9 D5 u$ O& T % D( v q% L: z) ?6 [) K& ?' M 第一个标题中,前为引题,是虚题,后为主题,是实题,虚实结合,受众能清楚地认识事实的意义。若只取前者为主题,受众则会不知所云。第二个标题是亦虚实结合的,可单独使用。4 K8 N3 s" k3 y) d1 M b
4 b g0 D- J! J
( M" b6 ^! Q) l! o% r ' m+ h2 s4 Q1 a7 i! ? Q, k 从句子结构看,主题可为单句,也可是复句,通常为一个独立的句子;从外在形式看,主题可占一行,也可是二行或三行,但以一行为主,一般不宜超过两行。 / j' w3 ^9 ^1 w ( O5 t0 y8 A4 J - V1 X, C K$ y! x+ X; m. A" u
; @. j- G; [6 |- [3 L
(2)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一般用来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揭示意义等。引题一般多作虚题。如: 5 u3 V* A" J3 [. B( m2 x+ p Q/ K6 J1 @1 E6 M7 e# r
1 f, Q& a5 o. @2 O 0 h2 E) I# [5 a4 |3 S* X. ^2 }彩灯映照笑脸 歌声洋溢大厅 ! }/ R+ h6 ?7 k6 Y. s* ]0 k4 [ 4 t4 g1 B, M+ @, [- v% H3 G# K7 C ) V8 w. u1 h% v8 i5 M, a+ b$ f* n1 L2 O9 U7 t+ i, w% B) t
中央领导同志和首都小朋友喜庆六·一 - {; q# J! p# |3 p A0 W 1 h+ U1 `5 ?0 A; w; ~' ] 6 n7 S; q" j! l! C- g
/ w) g7 B4 _) z8 c5 y5 E. Q, m
(3)副题,又称子题,副标题。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证主题。副题一般多作实题。如: 9 Y7 k- a5 P4 U: P9 D9 S! Z9 H 3 W( y6 W5 G4 U8 P" Z) g ' A+ m7 F. f! M 2 C; a1 A, p" M9 v9 E# b 清扫穷角落 同走富裕路, V% F7 T* t2 k
, t, U9 P6 g) l. f! ? E 9 h. n7 a- F; q1 z
! J9 }& E i2 Y' `# q& j( I7 Q4 E
无锡县4000多困难户向贫困告别 [0 b" K% g; c7 u; ~0 a+ i3 V* V, P7 c( ~+ K1 X: K8 P
) L' ^* Y; z0 I# f N6 j* ]- P4 \4 E7 O0 P. j7 o
主体类标题按组合不同,又可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单一型标题无引题和副题,只有主题。复合型标题有主、引题组合,主、副题组合和主、引、副组合(又叫完全式标题)。前两种组合前已述及。主、引、副题组合的例子如:' Q/ N3 z+ f4 U i) r5 S* N
7 N) @3 g* ~0 ~" B! ~3 ` 4 S/ n4 ^8 |* J6 i u2 i5 r6 h+ B: u, f0 a
第一位在奥运会上破举重世界纪录的中国选手8 T9 ^( E" \0 J; g) c: g
- ~4 H& h8 R( U4 {! Q+ O # z% V/ e! ^+ I. H6 \
& N' g% }( R; w+ C" @0 ]( [8 r 唐灵生堪称举坛金刚 ; f6 N1 e/ A4 a * G7 S9 q8 L8 w P6 H8 Z# _1 a 4 ?7 k, W! ^! F4 t) D( P& f
% N$ @ v: t8 x' O$ I9 O0 u
力举 170公斤“忘情”地挺立10秒钟,赢得满堂掌声 3 D; ]/ L, [ a7 s, o7 q) R) T" r, g g0 z. b: Y
1 J1 g& b! m: M1 M8 n# e1 m. i5 `3 t. G7 [! m3 Y9 a
消息标题除主体类标题外,又有整合类标题,包括栏题和类题;还有从属类标题,包括提要题和分题,在此就不作详述了。! P% b( p7 s j7 Q2 t
5 S' M3 _2 Z6 @. |3 t9 x) _
9 [0 v; B; Y" h B. p* w 7 W; B; p( |, Q1 V6 h2 |* E" i) h 2、消息标题的制作要求 3 `0 j# i- Y& E1 {" g+ ~7 r2 i0 T+ T
. P+ B) s6 y" s& K2 Z% c7 h1 h + d6 g% N# z3 Z
0 @; _ ]5 @* ], u
2007-09-22 00:22 评论是新闻家族中重要一员,是新闻十八般武器中常用的一种。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仅应该学会写新闻,也应学会写评论。不会写评论或者写不好评论,就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记者。 8 z0 k0 j# Q3 m( Y! K5 ]2 ~( ^+ ]) h4 `0 _1 d6 C1 k7 e/ O
新闻评论与新闻消息相比,后者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则重于叙事;而前者在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阐明道理,分辨是非,则重于说理。评论能直接阐明观点,表达态度,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旗帜鲜明。因此,它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是媒体喉舌功能的集中体现。那么,作为记者或者通讯员在写作评论时应注意些什么,或者说,写作新闻评论有那些要求呢?下面结合自已的工作实践,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解,谈些体会。 7 N% y; W3 e2 u$ ~& K$ T ; i) C2 U4 x8 [ 4 s% }- H4 A" k8 d0 O. P/ w$ q
* L) {/ B2 b2 r
一、观点要新。3 }) M. e: j) X2 a- E* p$ z
8 B# r/ s/ {( _# B; W l4 h
7 f& P. ? p. x k' p; m* x % P" n( W+ y( o3 M; n, T: C 新闻评论,顾名思义,是对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新闻背景的评述。通过评论,发表自已正确的立场观点,给人以启示和引导。任何评论都具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其中首要的是选题,也就是论点。论点是评论的灵魂,不仅要正确,而且还要新颖。这就要求评论的选题一定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所阐发的观点一定要新。2 j+ o) n4 o! ?% X' y
" B, @; S2 E$ Q7 `# h 9 R$ ^& D; v3 w6 a5 f
( b* \2 ~: [. ^* f* q! X2 f" D 首先,要有新的见解,新的思路。要善于发他人未发之声,说他人未明之理。选择这样的论题,就会使人耳目一新,对社会也起到教益和指导作用。1992年下半年,批租土地建开发区形成全国的热潮,而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发表了《热中要清醒》的评论,指出那些前来批租土地的人并非都是热心的投资者,其中一些人享受到优惠价格以后再转手,从中谋取暴利。这篇评论透过当时征地热的背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征地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事实也证明,人民日报的评论发表后,引起不少地方的反思,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防止了那些不良现象的发生。这篇评论之所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作者敏锐地发现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苗头性的问题,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提出自已的正确见解和观点。新的论题、新的观点哪里来?靠的是记者善于观察和思考,靠的是新闻的敏锐性和思辩性。- C7 g, W0 D4 a: S0 z1 [# o* R
3 b, a. _. k8 q8 v- Q3 T: V, c
9 x! e3 Z2 b1 {/ ]& p2 s% X" `7 V* f
其次,要有新的材料,新的角度。写作新闻评论,每篇都要有新见解、新思路是很难做到的。但努力运用新的材料,寻找新的角度,同样可以起到出新的效果。比如获得全国优秀广播评论作品二等奖的《当不上驸马不能不娶妻》,作品针对乡镇企业横向联系中出现的联上不联下,联大不联小的倾向,及时提醒企业要正确对待联合问题,“当不上驸马不能不娶妻”。再如,1988年的获奖评论《莫把“令箭”当“鸡毛”》,就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寻找出新的评论角度。一般情况,人们习惯用的是“拿鸡毛当令箭”,意思是形容某些人借助领导的权威,把一些小事扩大化了。而这篇评论却反其道而用之,尖锐地批评了那些从地方保护主义利益出发,有令不行的倾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5 q1 g1 P- _4 B ; s6 B6 k5 ?9 h% i, a ; F) [6 H; _+ A( O4 y . B: [- y. I- G- l R# U 二、论据要实。 8 g! x! [# \# Y. U( L7 ^7 P 2 J; W7 v( Y, F# j0 d3 Q) W ; w+ v" I/ G( [( I& x0 S- `$ y( g 3 A2 p- l- H; O W7 m' w. @+ Z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实不实,典型不典型,直接关系到整篇评论的基础牢不牢,说服力强不强。因此,对论据的要求要典型、充分、有力,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作为基层的记者和通讯员,应从哪里选择论据呢? 1 w: Z" d! M. A+ P4 k' l 8 J$ {2 P1 r9 L0 r1 Q7 W 9 y+ v* e" q, w$ M( m0 B" x # R3 C+ z' ]: V& e% |$ \% o 1、身边事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典型的人和事,人们看得见、摸得着,最具有说服力。比如,获奖评论《“指挥失灵”与“一呼百应”》,就选取发生在农村中的事例作为论据。生产队长从大队开会回来,挨家挨户动员大家施棉花花铃肥,可没有一户行动,生产队长指挥失灵了。公社党委书记得知这个情况后,把社员带到田头,讲解起施肥的科学道理。听了书记的讲解,社员们个个着急起来,争先恐后,忙着下地施肥去了。通过前后事实一对比,告诉农村基层干部这样一个道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工作要做到“一呼百应”,就应掌握好“科技钥匙”。 ( g& B: ~* z' {1 y8 f# e9 q/ u! x/ _3 B* E, i
- `6 [5 W2 i) K# y0 y+ g- C H5 X9 H- v6 w# t) Y
9 C0 H6 M. {$ Q5 q; O) z : T! Z2 e, u1 ^' _% I4 S6 ` 2、时事新闻。新闻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也可用作论据。比如,《法制日报》曾刊登这样一篇报道,深圳市某工艺玩具厂发生了一场火灾,前来办厂的外商不是妥善做好职工的安置工作,而是一逃了之。根据这一事件,有人就写了这样一篇评论:《对外商要讲两句话》。指出当前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对外商过分百依百顺,而缺乏加强教育和管理,致使一些外商违法经营,引发出一些社会矛盾。依据这一新闻事实,作者提出了对外商要讲两句话的新观点。一方面对外商前来投资热烈欢迎,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应加强法制教育,要求外商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经营。 ! T* m+ I9 h# J' _- i 4 ]" ^/ x5 H. B' Q0 |, s7 } 4 l2 g; X1 A" Z* T
. E% k B: i$ s 3、社情民意。九十年代初,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社会上出现比阔斗富的现象,人们的精神开始滑坡。据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采访中,搜集了各地比阔斗富的典型事例,及时采写了《拜金主义要不得》的评论,评论的开头连用六个事例,指出社会上挥金如土、比阔斗富的情况,以及这种现象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性,号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1993年4月8日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出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震憾。再如,山西台的获奖评论《农民要减轻自身负担》,也是根据农村中人情风盛行,封建迷信活动抬头,农民因此不堪重负的情况,经过分析思考写出来的。 ; X* ]8 ^1 `8 J9 h3 b' a : q& w, V. m# u# q : b, @$ k6 v$ U: u4 ]- r- v6 r) a* b+ m4 H- X! ^& I
典型而有力的论据不仅为论点的确立奠定了事实基础,同时也为论证提供有力武器,起到增强说服力的作用。 ; N3 u7 \$ V, g6 ?1 A: m, P8 m3 F: m3 Z) @3 l
L+ o% _+ Q: |/ n: m6 c' y
3 Z! ^3 T. E( k2 V- Z
三、说理要透。2 E1 K3 G+ M0 k S# B3 K, O* f* H- r) t$ |
& n. H* n: Z- F
( A: c n: @. g% ^
( N1 C; G- e5 m0 }$ i+ R
写评论的目的是要讲清道理,明辨是非。我们所运用的论据都是为说理服务的,不同的论据在评论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或劝勉、或解惑、或释疑、或棒喝。事实证明,一篇评论是否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固然取决于论点是否正确、鲜明,论据是否充分、可靠,但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围绕论点,恰当地安排论据,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即严密的论证。在整篇评论中,论证就好象纽带,把需要的论据围绕论点贯穿起来,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文章产生令人信服的力量。例如,评论《拜金主义要不得》,在例举各种比阔斗富现象后,随即指出,“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个怎么花钱的问题,它鲜明地反映出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接着指出:“艰苦奋斗、克勤克俭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值得骄傲的美德。”“如今发展市场经济,我们依然必须清醒,人际关系决不只是金钱交换,”“物质和精神,永远是人类文明进步这架天平的两端,失去哪一端,社会都会出现倾斜。”“‘大款’、‘大亨’、‘大腕’们如果能从老秘网歌厅转过身来,看看失学孩子求助的目光,看看农民们的满面尘土,把财富的支配与为国分忧为民造成福联系起来,向他们伸出手去,这才叫真正的潇洒和幸福。”这些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是多么有感染力和震憾力。这就是论证的力量。 % w: J9 t6 j% V) x 3 A8 M x5 W& i, H / I: z" y; s/ U: w- X7 ~( m% q& E 9 F$ D" H+ { S# S 论证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三种。一种叫例证法。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或历史上的经验来论证。例证法是最常用的论证方法,比如以上讲到的《“指挥失灵”与“一呼百应”》,就是列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例,通过生产队长的“指挥失灵”和党委书记的“一呼百应”的对比,充分论证了掌握“科技钥匙”的重要性。例证法要求所列举的列子要少而精,所举的例子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第二种是引证法。引用领袖人物、权威人士和党和国家文件中的话来论证。尤其是是录音评论中对专家教授以及有关权威人士的访谈,访谈录音也属于引证。引证方法引用得当,可以增强评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例如,沈阳台曾有一篇获奖评论,题目是《承诺重在践诺》。评论是针对一些服务部门重承诺而轻践诺的现象而写的。评论就是运用一位妇女要求修房的投诉电话,以及记者的层层采访而互相推诿得不到落实的采访录音。一方面是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的承诺,另一方面是群众的投诉得不到落实,前后几段录音一对照,就产生了强有力的说服力。因为录音真实可信,起到无可辩驳的作用。第三种方法是喻证法。用比喻来论证。这种方法的好处可以使评论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比如,毛泽东在他著名的《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的文章里,把帝国主义比喻纸老虎,形象而深刻地戳穿了帝国主义外强中干的本质。再如,九十年代末,国家实行治理整顿,碰到了乡镇工业企业谁上谁下的问题。如皋有位作者据此写了一篇《渡船超载哪个下》,形象地把乡镇企业治理整顿比喻为“摆渡”,如果相互各不相让,渡船就会搁浅,结果谁也走不了。如此巧妙的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N; U+ E6 u, f2 H, I) U$ W3 ?1 z2 W
* L* [: y, n$ f# A/ j9 K7 d
' P7 o9 F8 F8 o1 @. _
) s6 O9 V) N8 ^0 W, G 这三种是常用的方法,而贯穿这些方法中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概念判断要准确,逻辑推理要严密。如果连话都说不通,理说不明白,那么,再好的论点、论据也是枉然。 J! i6 i7 y. O) x& j1 @. V* Y7 |2 D3 g, x* P6 d9 r: a- G, ?3 C
7 M0 k/ W1 l) s% g4 r- g $ G# @) N9 a* L' i1 ` 四、标题要“神”。* j: P. R n. v- c+ }0 ?7 `5 l, p$ c; o
% O; x. ]9 r0 p' ?; Z+ H
$ h7 E4 b1 T: N3 r( E) X
, Y; }, w6 @8 Q0 d. K 评论的标题很重要。俗话说,题好一半文。一个好的标题就等于文章的一半。这里所说的“神”,有几层意思:一是要求标题能最好地归纳评论的精神,使人一看就明白评论的主题是什么样;二是要求标题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能够抓住人的眼睛。因此,制作出一个好的标题是评论作者一项重要任务。根据别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认为,评论标题至少要具有以下几点:& H% {; V3 u3 Q) \: N
! h5 H. x9 a/ w2 m3 P
) d4 H$ K0 N# Y, r Z" `& S! G5 J7 u0 m+ o
一是要鲜明。评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在标题上旗帜鲜明地亮出来。比如,《拜金主义要不得》一眼就看出评论的立场观点,反对拜金主义,提倡艰苦奋斗。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农民要减轻自身负担》、《千万不可忽视农业》等等。+ |! m) |# s' d* c
# J0 N3 m* V+ G( k
- J) L' a# m' B, q4 b5 i B
/ [* r# @) x6 ]5 w q 二是要形象。形象的标题往往一下能抓住读者的心。因此,一些作者善于运用俗语作标题,有效地增强了标题的生动性。比如,以上讲的《当不上驸马不能不娶妻》,还有如《鞋子合脚跑得快》、《莫把‘衙门’抬下乡》等,这些标题诙谐风趣,形象生动,很富有感染力。我在写作实践中,也尝到了运用俗语取标题的甜头。比如,我曾写过《不牵心肺怎知疼》、《岂能听到哭声就喂奶》、《张开五指不如捏紧拳头》等评论,成功之处很大一部分在标题。 0 j* `8 k1 i/ m0 l J' ?/ D ; N. V% C0 M( p7 g1 v n" E& C P* K7 v" V/ e
6 w8 c; D' ?& O8 [( c) J
三是要生动。评论标题切忌平淡无味,要有召唤力。比如,《变‘口号农业’为‘实力农业’》,《莫把‘令箭’当‘鸡毛’》,既简洁明快,又很形象生动。这样的标题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8 l, T A$ j x Z3 r2 D% A5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