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2 y% S& _/ `; d( f- N' q 从某种程序上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在1992年1月的南巡,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 _" ` K1 H% [( i
+ _0 ^! b$ f4 ?% ~ O0 M 当年邓小平走在深圳的大街上,这位88岁的朝气蓬勃的老人,带着四川乡音,掷地有声地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100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9 g. ~1 P. g/ c5 n7 N
0 {1 R$ [0 \' M( W& z 这位老人是冲着1989年、1990年和1991年发生的那些事情来的。( s8 Q+ p$ H: ]/ Z& |& s
. o7 ?$ n% Q" n( d8 x+ l r) ?邓小平在1989年冬天退休的时候,显然已经想到会有深圳之行。然而他的“告别政治”并非没有条件。那几个月他再三说,中国近十年来所执行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不会变。可是他前脚刚一下台,身后就响起一片争论声。他在北京说了又说,期望能够制止,都没有用。看来仅仅私下说是不行了,有必要让所有中国人再次看到他。 , F6 _1 }7 V: ?8 ~, e2 G) c& T1 C* R+ c. C" `8 `% O+ V* g
他是有备而来的,所以总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一边走一边不停地说,既平和又锐利。看到深圳的外资企业,他就说:“有的人认为,多一分外资,就多一分资本主义,‘三资’企业多了,就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就是发展的资本主义。这些人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他还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伟大人物之所以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正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着广泛的社会情绪。芸芸众生之所以愿意跟随伟人的脚步,正是因为相信他能够满足他们的欲望。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长时间地遏止这种欲望。 ' ?) L1 Q' G, J1 B) | 2 b- O1 G( p" X 四、1992夏:为市场经济正名/ x0 m: ?, B7 C( G- L& S
) A: p( ^% j. b) ?: l9 R( O
——江泽民拿定主意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 4 q6 `& n6 u6 P ( o+ [* D* o [3 p 新任总书记江泽民顶着急风暴雨,蹒跚而行,发表了十几次重要演说,作出几十个重要决定。1992年春天,他已经拿定了把中国带到什么地方去的主意。他打算站出来,既是向邓小平、也是向亿万中国人表明,他是一个可以推动改革开放大业的总书记。 ( w. l) t7 b Y/ |: Z. ~% Y, K6 T3 Q' Q/ u% E
1992年6月9日,他走进那个由灰色高墙围起来的中央党校,好几百人在等待他。他昂着宽阔的额头,开始了那次后来产生极大影响的演讲。在某些关键环节上,他不仅跟上了邓小平的步伐,而且还走得更远:“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总得最后确定一种大多数同志赞同的比较科学的提法,以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国的认识和行动,以利于加快新的社会主义体制的建立。我倾向于使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 , e# d/ Y7 n' e+ n : J, y( A+ `. j% O 对于江泽民的讲话,邓小平不禁赞道:“这件事做得很有分量。”老实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弹性很大的词,可以最大限度地容纳意识形态的两极——既包括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也包括了经济自由化的冲动。 9 j7 ^9 k8 w0 X0 O2 N( O6 n: A' y
8 v s3 [" N' d/ i* I, R: a# f
五、1996: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 4 l! D3 Q7 P" W2 k) | N( i+ ]4 v2 f) D% A& Q' v
政府殚精竭虑40年,期望能让商店里的东西多起来,就是做不到,可市场经济才出来40个月,情形就变了。0 R) j- \3 [& h" Y" R
9 V# }: a# w( D$ M) n* n, N: ]$ @2 W 1992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为12.8%,比1991年高出5个百分点。现金投放从第二季度就发疯一样的膨胀起来,到年底达到36%。中央说了无数次,希望地方官员能理解,经济过热会有麻烦,可地方官员照样我行我素。 8 [ n- P3 C; x6 @1 E3 S# o6 a8 W+ y) U
在商品市场上,大城市的生活物价指数涨了17%,而原材料价格上升了40%,这预示着更猛烈的通货膨胀将接踵而至。 ' R4 c' Q6 k/ H, T 9 H! a7 K% g5 B; X) P. k6 }) q 1993年夏天中国最重要的事件,是江泽民与朱容基联手应对经济大局。自从进入中南海以来,朱容基是第一次真正主持中国经济,而他也真的想出了种种应急的办法。提高存贷利率和国债利率;收回超过限额的贷款;股份制公司挂牌上市;削减基建投资;削减行政费用20%……! x. ^2 K6 @$ a+ m
; t' x( V6 F; S6 N 接下来的1995年里,中国经济似乎出现转折。5 T' Y4 K% B- \! f9 h( n5 z
! j$ W ]" H% O/ F% x$ h
政府费尽心血40年,期望能让商店里的东西多起来,就是做不到,可市场经济才出来40个月,情形就变了。政府的统计报告说有600种商品供大于求。 / K) @- K# R5 Y, s @ a/ I9 j' {& Z到了1996年结束的时候,中国所有的重要的领导人都已公开表示,中国的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 ) u5 D6 T: J, t/ G( }1 A&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