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4 B* @% k, e0 {; o 语言学认为,词语的意义是人对认识对象的本质特征或区别性特征的反映,体现出关于人、事、物、行为、过程等的一般概念(词汇意义),或者表现出语句内的结构关系(语法意义),是人对万事万物理性认识的结果。[1 ]这种意义被称为词语的理性义。理性义的作用在于给该词语所联系的事物划一个范围。比如,“花茶”指用茉莉花等鲜花熏制的绿茶。“花茶”的理性义就在于说明该词所指的是经过用花熏制过的绿茶,非花熏制过的绿茶都不在“花茶”之列。[2 ]与此同时,有些词语还有附着在理性义之上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的感性义,也称感性色彩。如“果断”与“武断”,两者的理性义中都有“迅速、不犹豫”的含义,而“果断”的“不犹豫”是指做决定、做取舍的时候,考虑主客观情况、权衡利弊后迅速并坚决做出决定。“武断”的“不犹豫”则指的是不能客观地了解和分析情况,不听取他人的意见,只根据自己的主观片面认识就做出决定。很显然,如果说一个人“作风果断”,是欣赏其“不犹豫”;而如果说一个人“作风武断”,是厌恶其“不犹豫”。对这两个词语的使用,能明显感受到说话者迥异的感情色彩和态度色彩。 7 H5 P: @& {- w% Q: g4 b! t8 Z: ?% M' t
词语的感性义是依附于词语理性意义的一种表达色彩,无法脱离词语的理性意义而独立存在,也不能作为词语的主体意义被运用。[3 ]尽管如此,词语的感性色彩在传递思想、沟通情况的篇章中有着不可漠视的作用,即使是排斥积极修辞、主张消极修辞的公务文书,在遣词造句、表达意愿要求时,也无法摆脱词语感性色彩对其的影响。所以,在公文写作中,莫以为公文语言强调直白朴素,就视词的感性色彩为异类而排斥,相反,掌握和运用好词语的感性色彩,不仅不会影响公文意旨的表达,反而会增强表达效果,凸现公文的意旨。 ; \% |# J: w+ ~" q5 C 词语的感性色彩多种多样,如感情色彩、态度色彩、形象色彩、评价色彩、语体色彩、风格色彩、时代色彩等。本文就词语的感情色彩、态度色彩、形象色彩、时代色彩等几种感性意义,探析其在公务文书中的表达效用。: c0 j- K0 ~% C) Y) P* I: @
一、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公文中的作用 ; u5 }0 z1 a: M% g" b! D3 E+ ?; O% ~6 B 公务文书在使用词语上强调准确、朴素,不主张使用主观色彩浓郁的词。但是,从语言学上来看,词语的理性意义是人的主观作用于客观对象而形成的理性认识,在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夹带对所反映对象的情感、态度等,感情色彩和态度色彩借之得以形成。这就是说,在词语理性义形成的同时,相应的附加色彩也随之形成。[4 ]词语的感情色彩基本能够通过词语所内含的理性意义得以诠释。如“武断”一词,词典给出三个理性义:一是只凭主观作判断;二是形容言语主观片面;三是〈书〉妄以权势裁断曲直。[5 ]三个意义,无论指处事行为还是为人言论,所反映的现象都不为社会所认可和赞同,因而带有不予支持甚至厌恶的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与理性义的依存关系非常显豁。从心理学来看,任何人都有情绪与情感,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会产生诸如悲伤、愤怒的情绪和厌恶的情感。在公务处理中,只要是人参与的事务,不可避免或多或少要表达人的好恶情感。只要明确对所指对象的认识,就会带有相应的感情成分。% G2 k5 I+ r$ ~0 w$ V; S
4 c) c5 b+ ~# G4 K1 E; G
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端于人的心理情感因素,外在表现于特定的词语形式。在公文写作中,恰当运用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有助于公文主旨表达。如: / s- b) e% L, i. L/ H / p& u5 o* a6 m. \6 G; V( X4 h 刻苦钻研、与时俱进,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入学习者;追求真理、矢志不渝,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不辱使命、甘愿奉献,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积极传播者;师德高尚、知行统一,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7年04月03日)& G1 y+ x- l0 Q5 z. T5 U& s
7 e1 P# o9 N L0 w9 z8 g1 B8 L5 ?9 Q9 G 这里摘录的是“方永刚同志事迹简介”的主旨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是中宣部推出的全国先进典型,他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巡回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事迹生动感人,值得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方永刚同志事迹简介”中,所使用的“刻苦钻研、与时俱进、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知行统一”等一系列词语,带有褒奖的感情色彩,这些词语不仅没有辱没公文的使命,相反,极为准确地表现出方永刚同志的精神,实现了典型宣传材料的行文目的和效用。再如:" t3 p0 E7 ^% p( x# c2 R X! \8 [
- u( ?( J+ y$ ^7 S
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新华网〓2008年9月20日) " b7 f+ d* B/ K4 |4 k E 这段文字,是200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针对某些领导干部的表现,讲话中使用了词语“飘浮、松弛、置若罔闻、麻木不仁”等词语,充满了强烈的“贬斥”的感情。在某些表达厌恶、排斥等否定情感、态度的语句中,即使不用否定词,通过词语本身强烈的贬斥感情色彩,也能极为准确地传递出讲话者的意旨。# s E! j3 T. Z- Q
词语的感情色彩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对其指向的对象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在公文中也是如此。当某种感情色彩义被传递到指向对象那里,如果指向对象是能够解读这种感情色彩义的人,那么他不可避免会因受到刺激而做出一定的反应。[6 ]方永刚的事迹通过一系列褒奖、赞誉的词语传递出来,对阅读者必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那些和方永刚有着同样的理想和信念的同行者,刺激作用更大,可能会因此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方永刚。同样,胡锦涛同志针对干部队伍中的不良现象,使用了一系列带有贬斥、愤懑的感情色彩词语,对词语的指向对象,对那些能够理解这些贬责词语的感情色彩的人来说,也必将产生强大的刺激作用,进而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提高为民执政的理想信念。 4 w& K- h8 M; O6 r) B! t4 b8 e+ y3 ?! Z
不仅如此,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感情色彩既刺激词语指向的对象,也对词语的使用主体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 {6 d6 R1 V+ b
5 \5 `' [# f3 I& F. | 人类情感复杂而丰富,人们对待人、事、物的任何一种感情都可以通过词语的感情色彩体现出来。如刚正不阿——带有敬佩之情,崇洋媚外——带有厌恶的感情,举世瞩目——带有夸赞的感情,祖国——亲切、爱戴的感情,阴森——恐惧的感情,悼念——悲伤的感情,(社会的)渣子——憎恶的感情等等。公文写作中离不了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对于不同的公文文种、不同的发文目的,恰当运用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的词,更能准确表达出说话者的初衷、法定作者的行文意图。 4 l; j4 P, J( |. m* Y X 0 M% `, E( @1 K T, J; h& e! B h 二、词语的态度色彩在公文中的作用3 j& v/ S+ N, L' ]/ i" i) n' ]-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