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怎样写好文章的五点感悟 [打印本页]

作者: 爬格子    时间: 2013-5-1 00:30
标题: 关于怎样写好文章的五点感悟
     写文章,特别是写好文章,并没有什么一定之规。古今中外,哪一篇名篇佳作是按照什么套路写出来的?没有!所以,怎样写好文章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各人的方法也不尽相同。这里,我只能说说自己的几点体会:6 n6 ?+ A$ M5 W3 M

; V$ Q: d& g+ F" U, z7 ]" k# |9 a      第一,写文章要处处替读者着想
. G3 ~! `+ {% {8 [7 ]. I% r) _7 x0 T
     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不是自言自语。既然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得处处替看的人着想。要考虑到他所关心的、有兴趣的是什么,要考虑到哪些是他已经知道的、哪些是他还不知道的。众所周知的话要少说两句,大家还不清楚的要多说几句,而且要努力说得透一些。现在有很多文章,我在看的时候,不少地方我常用眼睛飘过去,但有些段落,甚至就那么几句话,却会用心看上两三遍。为什么有些话要飘过去?因为这些话我已经知道,已经在老秘网等别的地方看到过无数遍。只看头几个字,后面的都知道了。但如果有新内容,那就得仔细看。我们写文章时,估计人家眼睛会飘过去的地方,不如自己先把它删掉;不能不讲的,或者不讲就接不上气的,就尽可能用简略的几句话把它说过去。反过来,如果读者不清楚的,那就要交代明白。胡乔木同志改东西时,如果看到某个人们不太熟悉的人物,他都要求交代清楚这是个什么人。即使是大家都知道的人,他有时也要求交代清楚这个人那时是干什么的。总之是处处要考虑到读者的需要。4 t  n- S+ Z: |/ L# _3 L
7 |+ T9 Y- b8 \* ]- r
     替读者着想,还要注意文章的写法和语气。乔木同志说过,现在有的文章,到处是“应该”、“必须”,像是法官的判决书,却缺少充分的说理。乔木同志要求在写文章时,应该和读者处在平等的地位,尊重对方,把问题提出来,把事实摆出来,一层一层地进行分析,与读者一起思考,一起探讨,自然地共同得出结论,不要有那种强加于人的味道。0 M# Q0 ?$ C1 c' K

0 v4 E3 v5 o' F9 B4 d, u% z     第二,写文章总要提出和解决某个问题1 N6 D8 r! d/ r; H

& m: ]. W2 M5 j! g     为什么要写文章?因为存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需要去写文章,否则你写文章干吗?有些年轻朋友喜欢“著书立说”,这当然是好的。但书写了好几本,“说”却没有立起来。什么原因呢?因为这种书往往只是叙述式的,而不是分析式的。叙述式的,材料有的是,只要你花时间,把材料梳理、加工就出来了。这种书对接触不到这些材料的,或者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看这些材料的人,也有用。但毕竟不是高水平的东西——因为没有提出和解决别人以前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 v: T# n& `# s

0 j* r0 G' k. j) |2 V( `( q8 H; }     第三,写文章要分清轻重主次
2 Y6 P6 Z" u4 F! v$ L7 q/ X5 }6 ~# u+ M1 ?' d
     一些同志写文章时,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结果,文章就平铺直叙,没有轻重主次。
+ q! t7 j& ?% v% `2 M- g7 N( r3 [. O# z8 J5 j( I
     其实,一篇文章也好,一本书也好,真正精彩的东西并不多,有那么一两点很独到的地方就不错了。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那么高明,没有那回事。打个比方。我们到饭店去吃饭,点一道炒虾仁。其实虾仁就那么一点点,主要的配料是白菜。厨师一定是把白菜铺在盘子底下,虾仁放在白菜上,让你一眼就看到重要的东西。假如这个厨师把虾仁和白菜搅在一起炒,你吃了半天还不知道这盘菜中有虾仁。乔木同志打过一个比方,他说我们从火车站出来,会看见很多广告牌,但多数都是一眼瞟过,只有少数几块能给你留下印象。什么原因呢?要么是这块广告牌特别大、色彩特别鲜艳,要么是摆放的位置特别显著,要么是它反复出现。我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到首都机场去,回来时经过三岔路口,有一个广告牌,是丰田汽车的,叫“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为什么到现在还会记得呢?因为它放的位置很突出。8 n. x+ W* b& X. D
  d7 N1 d' y9 _! U% J
     重要的东西不仅应当浓墨重彩地写,而且放在文章的什么地方也有讲究。我的老师周子同教授说,胡适写文章有个特点,看他的全文的头几句,就知道全篇要写什么,看每一段的头一句,就知道这二段要写什么,正是所谓“立片言而居要,乃全篇之警策”。有的人写了文章给我看,我问他某个问题怎么没有讲到,他说已讲到了。仔细一看,他那一段文字很长很长,而重要的几句话夹在中间草草地带了过去。我说,你放的地方不对,都淹没在一般性的话里了,我看到那个地方时眼睛已经很疲劳,结果重要的话反而被忽略了。另外,对重要的内容,为提醒人们注意,还可以适当地重复,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提出问题来加以回答。这叫强调。但对不重要的内容你反复讲,那就叫罗嗦。
$ f0 ?; ?7 G7 c1 _7 |5 w9 s% _; b6 k3 Q' V+ c4 Q% _
     第四,写文章要注意通篇的结构1 z. ^( G8 c) l$ E( F
  r; H* y# q; ~4 o
    古代文人有句形容文章结构的话,叫“凤头、猪肚、豹尾”,很有道理。8 F9 \  |: G9 o9 ~9 v

, w2 P6 G: r7 s6 K5 P7 `* z    “凤头”很重要。看文章,一般都是从开头看起,他要看这个开头是不是提出了什么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没有新颖的观点,有没有大胆的设问,让他形成一个悬念,吸引他看下去。如果开头抓不住他,他就看不下去了。当然也可以有别样的写法,不能一概而论,也可以像《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从远处说,慢慢地把你吸引过去。开头不必太长,长了就不是“凤头”了。! \- M# c& B( Q# @
* y/ L2 O: A5 L$ M
    “猪肚”是身子,是躯干,就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丰满。说理论证要充分,要有说服力,不仅要提供一些见解,还要提供一些知识。
4 T+ D; e& B/ Q, X" Y0 e9 U/ G/ ]6 S* F3 X
     “豹尾”这个词用得非常好。谁都知道豹的尾巴非常有力。用在写文章上,指的是当你充分展开了论述、把问题说清楚后,希望人家看完这篇文章后能留下一个什么强烈的印象。这就要求在结尾处把它点明,把全文有力地刹住,甚至把意思再上升一个台阶,使人读后感到可以举一反三,感到有回味。结尾绝不能长,恰到好处时就戛然而止。有的文章到了结尾处又去展开,那就把整篇文章给写散了。
1 {6 g! u# U9 d; Y) V$ z
0 R: N) \5 i) z  r1 x! T- V- ?     除了整个结构中的几个部分要处理好以外,还要考虑到一条,怎么能够做到全篇浑然一体,别弄成“板块结构”。这种结构就像过去盖房子,用预制板拼接的,在两块板之间联结处用铁钩子钩在一起,相互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平时像座房子,实际上是几大块,一遇上大地震就全塌掉了。现在有些书籍,各章节都白成段落,看不出来它的上一章节和下一章节的内在联系。以前有人,说文章有的是“流出来的”,有的是“挤出来的”。所谓“流出来的”就是像自来水龙头一样,一打开,“哗”地一下,水就喷涌而出,自然流畅,一气呵成。所谓“挤出来的”,就是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的,想一点,写一点,没有一口气贯注在里面,更没有前后的照应,杂乱而干瘪。
- I" d. I8 g# [' A; k3 e3 t' o& Y3 T% H; c6 \
      第五,写文章文字要尽量平实、干净,尽可能口语化( V  x1 ^' j+ q6 z6 X# G
/ Z0 O) m5 H* R# K

作者: 时间飞鸟    时间: 2013-5-1 22:39
五点感悟写得到位,有水平!!!!!!!!!!!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5-2 07:51
通俗易懂,好文章,最好注明作者,尊重版权
作者: QQ_ECD456    时间: 2013-5-2 09:13
怎么看不完啊,怎么看不完啊
作者: 南京秘书一    时间: 2013-5-2 09:23
现在看到的一些材料总喜欢穿靴戴帽,越来越感到“凤头、猪肚、豹尾”一说极有道理。
作者: 一俗人    时间: 2013-5-2 10:10
新人一个,渴望进步,进来学习!
作者: 高垄秘书    时间: 2013-5-2 10:39
太受益啦 原来写文章有如此讲究
作者: caijiaguo    时间: 2013-5-2 11:38
五点感悟挺深刻,对小秘、老秘写作都有启发、有帮助、有借鉴!!!!
作者: 小番    时间: 2013-8-19 16:28
现在看到的一些材料总喜欢穿靴戴帽,越来越感到“凤头、猪肚、豹尾”一说极有道理。
作者: 走进樱桃村    时间: 2014-1-22 10:13
看看好文章是咋写的!!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