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k. x% b2 o/ m7 H% o 但是,有些人却恰恰不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么一个笑话:德国著名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一家报馆当编辑的时候,有个自称“作家”的青年人,给他寄来了几首诗,不仅诗写得极不像样,而且连标点符号也没有。诗的末尾还写了一句附言:“我对标点是不在乎的,请你自己填上。” 台奥多尔想:一个年轻人学写作,怎么能采取这种极不认真负责的态度呢?必须帮助帮助他。于是,他在退稿信上写道:“作者先生:下次来稿,请先寄些标点符号来。诗句嘛,由我自己填好了。” & q2 M2 Q0 c/ H/ K / V7 F' E* {$ m. \$ ~ 类似这位青年对待标点符号的人,其实也不少,运用标点符号的差错率特别高。例如句(号)逗(号)不分、概数中间用顿号、单句排比用分号等。 : z, C" D% m) U+ R 7 p+ }* F7 G$ k4 H" H 另外,错用标点符号的现象还有缩写的集合词用顿号、连词前用顿号、并列谓语和补语用顿号 、分句间用顿号、并列成分不同层次间用顿号、分句间没有逗号直接用分号、无疑问处用问号、倒装疑问句中问号前置、选择疑问句中问号前置、冒号后揭示范围不清、句中“说”后用冒号、冒号中再用冒号、短暂停顿用冒号、省略号后用“等等、引文独立成句时句末点号外用、句内括号句末点号保留、句外括号句末点号省去等等,不一而足。 ?& j& H# o8 q& m t
5 j. B5 c, g/ @5 a' e$ g4 ? 标点符号是因需要而产生的,要因目的而用。它能标志文体更规范,悦目,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人们更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尤其是有些时候为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而采用了特殊的标点手段。因此,我们切莫看不起它。1995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发布。我们一定要以此为依据,不断提高我们的标点符号使用水平。 : j! L. g+ I; w: d8 o' Q/ e 7 V9 N+ b4 ]4 U+ g1 L;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