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w" v+ f8 A+ L' h: h 每逢年未,HR管理者甚至企业CEO一谈到年度调薪的事,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又能加薪了,担忧的是薪酬不调还好,一调则普遍听到怨声载道,HR被骂不是人,老板被骂的更不是人,原因何在?就是事前我们没有考虑企业战略、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性、经营的产品、业务特点等因素制定相吻合、相匹配的薪酬策略,所以最终也就失去薪酬激励的意义与作用,反而造成好心做坏事的局面。8 ]( [- N) v0 N! _1 \! x9 `
) V2 k( S$ p: y8 I; c: O
二、次次调薪总是“神神秘秘”,公开透明度不够:! `4 [+ w' M% ~4 }) j* y5 U2 K% t
* z, v, e1 @) ` 相信绝大多数企业在对于薪酬管理时,一定将其列入保密管理行列,严禁员工传播、打听、议论有关公司薪酬结构、职级工资标准,年度调薪幅度等等,那我想请问各位企业家与HR管理专家们,你们公司薪酬真的保密了吗?员工之间真的不议论、不打听吗?谁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我想能够有十足底气的回答者应该寥寥无几,这就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形式问题、表面问题,为何我们还要死死的保密到底,永不公开呢? 0 E- c+ [- _# i& s1 U& L2 K2 ~, g* R% V- b% t, r
在年度调薪的时候,总能看到各个业务部门与分管领导“神神秘秘”在计算每一个员工应该加多少工资,而员工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调薪,调薪的标准、依据是什么?哪些人应该调薪?调薪原则与条件又是什么?直接受益的人不清楚,反而造成员工之间私下里不正常的打听、议论,长此以往,企业却形成了一个怪现象,这就是恶性的循环,不公开的公开讨论。这样的氛围对优秀的员工而言却是严重的伤害。4 R- u* x! B6 k; ]; k
2 a# t( U- V+ s; c, I
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员工调薪的事,公开、透明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公开透明就意味着相对的公平、合理、平衡。就是要告诉员工企业在什么时候为统一调薪时间,让员工有一个期盼。企业除了公开调薪的黄金时间,还要明确告知员工,公司调薪的范围是什么?依据标准由何而来?不同的级别所调整的比例?这样的公开透明有利于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多一份理解,少一些抱怨与不公开的公开议论。集中精力去努力工作,放弃一些恶性的行为与举止。正所谓,公开透明度就是等于企业管理的美誉度。任何事情不要总是看到消极的一面,作为企业领导与相关管理者更应该看到积极的、正向的一面。 7 ]: W1 b3 S9 h
三、薪酬预算定位不清,职级区分不明显,害怕超出企业承受力,缺乏计算工具支撑: " z/ U$ x* Q6 s2 Z$ k ; t+ [. z: h( J 领导常说的一句话,不怕给员工加工资,就怕加的幅度与预算很难控制,最后超出企业的预期。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为企业在做薪酬调整方案的时候,预算不知以什么标准来预测。在这里我的建议有几种,供大家参考,1、以公司的年度销售增长额或净利润中提取相应的点数作为调薪预算;2、以市场薪酬水平作为参考,计算公司预增加的薪酬总额、特别差距部分;3、根据当年的GDP增长比例作为参考,计算调薪总额;4、以当年最低工资上调幅度与各类保险基数上涨比例预测增加薪酬总额;5、以公司人员晋升、离职比例、预增加招聘岗位与相对应的人数作为增加薪酬总额预测标准等等。 2 O, l! E/ a! t6 l: y7 n 8 W3 E/ o0 `6 M" b$ ^ 调薪一定与职级、岗位、能力相挂钩,按不同的岗位与级别设置不同的调薪比例也是合理的,毕竟所管理与承担的风险程度不同,贡献价值大小有差异等等,千万不可所有员工一刀切,一个比例,调薪就应该显示出差异化,全部激励就等于没有激励。举例参考: ! \+ ?8 s& ^% i. o! b- Y0 ?4 c( q, l5 ?9 c: w
G5 ?: N% M( r: `* o4 g
# m! ?( K2 {* }' |. P
企业领导与HR管理者最担心就是薪酬调整过程中,预算难以控制,可能会超出初期底线,这个时候不能光靠人工去核算、应该建立一个计算模型,利用涵数公式或数学软件来进行调整,最后HR进行核对,在建立模型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几个系数,比如:绩效系数、入司时间系数、调薪比例系数、本次调薪总额等,有了这些计算条件,结合工具模型进行有效调整,最终的益处就是:一、可以控制薪酬总额;二、可以提高效率;三、可以减少人为因素。所以薪酬调整工作不仅是一个管理工作,更是一个技术工作,同样也是品质与责任工作。 * G" j) L% |3 _: k 6 `. J- Z7 l3 v! r- X 四、老总的标准就是绝对的标准,缺乏绩效管理杠杆的平衡: ( _ w9 a, H! ^6 j. L0 F 这种情况在外资公司中相对比较要比民企公司更完善一点,在民企中这种现象尤其突出,亲戚裙带关系、酒肉关系、同学关系、日常麻友等,企业初期的时候,可能还是偏重看业绩、看发展,等企业发展稳定了,情况也就有所变化了,与老总走的近、关系好,次次调薪的时候总是比别人有优势,这个时候老总考虑的不是业绩如何增长,而是更看重稳定性,所以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而是这种现象是否可以支撑企业长远发展。 6 v; c. C0 K) g s3 V1 J- E( F 7 F8 _5 ]: e2 p! J# ~* h$ y$ j- Q: _ 曾有相关市场数据统计分析,中国的民企寿命一般在5—8年左右,这个数据充分说明一个现象,除了产品没有竞争力、质量不过硬外,我们不难发现,最终是用人出了问题,管理机制出了问题,缺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导致外企很多职业经理人不愿意到民企工作的现象。 ) z3 P& V7 O) W7 `& W8 c0 p9 W* f0 ?4 w; K0 S- N1 {1 G- g$ e3 H6 d% e5 I
在民企中,很多时候都是存在一言堂管理的现象,这也是很多HR管理者甚至相关业务部门管理者所遇到头痛的问题,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工作表现好、绩效优异?老总说你是人才,你就是人才,说你绩效好,你就是绩效好。所以在每一次的薪酬调整中,缺乏了公平性,员工理所当然不能接受。公司反而认为企业花了钱,员工却不认帐。原因在于调整薪酬的需求点与评估重点没有做到位,没有以绩效产出、岗位胜任能力为基准。多了一份主观,少了一些科学与实际。* l ^2 [1 j" M, f) u% u
+ h9 a7 k( i( f) I 五、调薪的宣传力度、面谈机制不够,员工满意度不高: E. Z! c( p1 ^, X5 O0 l( B
, n2 g: m' ^4 x5 s5 z$ E
身边常常发生一个这样的现象,某某员工说,今年我们公司又加工资了,是这个月加的,还是上个月加的,不是很清楚,没有领导与我说呀!这工资好像多了几百元。为什么只加几百元呀?其他公司加的工资幅度可大了,唉!我想诸如此类的现象一定不少见,企业叫怨吧,没人买帐,原因何在?从管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既然是公司花钱,为什么不先造势,后而做事呢?企业要通过相关联的会议宣传,组织直线部门的领导进行共同讨论与培训,让更多的管理者参与进来,听取他们的意见,积极的修改调薪原则与条件,除此之外还要告诉所有管理者,企业处在什么样发展状况,以什么标准来调整薪酬,写到这里一定有很多的管理者不能理解与接受,调薪为什么要让直线部门领导参与,这不是泄露秘密了吗?恰恰相反,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企业让直线部门的领导参与、修改、培训,假设你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你有如何感想,一定认为企业重视你,认为你很重要,难道不是吗?也就是恰恰利用了管理学中的同理心,得到中层干部的认同与支持,企业还怕员工不满意吗?可能之前只有企业老总与HR管理者对众多员工进行解释,但通过有效的沟通、培训、认同,有一大批管理者将与企业老总及HR管理者站在同一个战壕里,有了一个团队支持,而且这些可全是企业关键岗位的管理者,这时你还怕吗?要学会善于运用团队的力量,正所谓;四两拔千斤。8 U0 X) h8 ]& B* G/ ~% F
I- I2 T. x z! B& Y# C- ? 无论员工是否能够得到企业加薪的机会,作为管理者都应该有必要与员工进行一次面谈与交流。面谈与交流的基石将以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此次加薪的一些条件与原则,员工本人的绩效表现是否符合为依据等等。沟通就是要真实有效,无须让员工东猜西测。尽管有些员工有意见、有想法、有抱怨,但不至于影响到大面积员工的情绪。所以说必要的事前准备与事中面谈,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结果。7 z" D j" r0 O% j. L
+ o5 S8 S/ _, x$ r4 r2 K' d六、薪酬结构标准化而非合理化,缺乏科学化支撑: 5 u. j+ q+ @) M- E5 _. ~ 一谈到标准化,相信有很多管理者一定会说,管理就是要有标准化,没有标准怎么去管理,此话刚听,似乎就是真道理,但细细想想,标准化也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之下是可以的,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用的。标准化与合理化差异很大,比如:薪酬管理书本里告诉大家,薪酬结构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岗位津贴、全勤奖、提成、分红等等。这些全是标准的,但大家有没有去想过,这些标准的结构里如何去细分,如何去划分权重、比例?举例说明:销售部经理小张月工资为15000元,其工资构成为:基本工资2000元,岗位津贴500元,提成为12500元。这样的结构标准吧,但分析这样的权重、比例是否合理呢?如果拿这样的工资与人选面谈,你认为公司会招聘合适的人吗?即使招到人,你与员工签订合同只会约定基本工资+岗位津贴,提成一定不会写?你认为员工会安心扎营的工作吗? ( j6 O" C4 ]9 A* c 6 I# n, k" S% d4 C7 i) I 所以标准的东西未必就一定合理,但合理的规定就是标准的。在薪酬结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管理的岗位、责任的大小、业务的特点进行区别对待,不管是五五开、四六开、三七、二八开,首先要把岗位分析放在首位,要想谋发展,务必让员工先活下来,有了安全保障,企业方可实现发展的可能性。% z: f( I4 g. _* C2 [3 M,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