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析内刊按语写作的几个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掌心化冰 时间: 2013-7-28 09:00 标题: 浅析内刊按语写作的几个问题 "编者按"或称"按"、"编者的话",是一种最简短、最轻便的评论形式,它画龙点睛,一针见血,为各种报刊经常使用."编者按"有"按"在文首、文中、文后三种形式."按"在文后的即"编后",一般是对所载文章的引伸,补充或进一步的联想,类似《史记》中的"太史公曰". ) r* j: m, W& r. H* x w$ x3 g' K' `: l8 X X. L U
"按"在文中的,多是针对文中某个提法或做法的提示、补充、考证或商榷."按"在文首的即所谓"眉批",通常是对刊发文章的提示,以引起读者重视;或以此文章为由头,借以阐发编者的意见和主张." B. ]" W! Z, ]. z/ R
/ l$ D# e+ E3 P& }4 A* W "编者按"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旗帜鲜明,不容含糊、隐晦;高屋建瓴,发幽探微,放眼全局和未来;一语中的,针对性强,不搞四面出击;就事论理,言简意赅,不堆砌,不呆板,说不得半句套话,废话."编者按"的写作不拘一格,有着自由发挥的广阔天地.运用得好,可以大大提高报刊的质量,加深它在读者中的影响. 6 @( E. A; q4 _' F. q" j4 h5 J; s5 u- a& a% N$ ]0 f
党政机关办公室内部刊物的"编者按"是一种享有较高权威性的评论形式,是办公室编发内刊时借以发表意见和主张,转达领导意图而经常采用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内刊的精髓和灵魂.它往往代表着同级党委或政府的声音,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俗话说"不看一大片",就看"编者按",道出了它在内部刊物中的特殊重要位置.因此,探讨内刊"编者按"的写作规律和技巧,剖析其不足之处,找出解决的办法,是提高文秘工作者业务基本功的一个重要途径." Z) X9 h7 \ P; w0 x/ Z
7 C/ V+ K9 Z6 R9 O 分析一些党政机关办公室内刊按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 M" v8 j( v+ b% `( P
s1 N) o- M" v' ` 一、过于笼统,无实在内容,使人读后无所遵循.我们翻阅内刊时常常看到这样的按语:"根据XX领导同志意见,将此材料刊登,望一阅".本来,编发内刊就是让一定范围内的同志看的,这类按语只是说明某个领导同志对此材料较重视,要求有关同志都来阅一下.除此之外,不能告诉别的什么.为什么要加按,领导同志考虑的主要点是什么,这些应该说明的实质性内容却没有说.出现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在于编者不了解领导意图,对这个材料与工作实际的关系缺乏研究.因此,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搜集掌握领导同志的观点,言论,积累有关资料,一旦要用,既可顺手拈来,同时还要结合实际认真对材料进行研究,要使"按"有的放矢. * W: |0 v8 p& S. J7 Q& V' K2 G. ? 3 W1 p$ |% ~0 T6 ?0 g
二、以叙代论,画蛇添足.有的内刊"按语"过多地摘抄和叙述所发材料中的话,从而,代替了必要的评论.这样,按语成了内刊的"盲肠",既失去了按语的意义,又无谓地加重了读者的负担.这种"寻章摘句式"的按语不要为好.写按语引用文中的话,只能是以此为由头,便于生发和论证编者的主张,为读者展示出内容更广泛、思想更深刻、启发性更大的东西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从根本上说是要努力提高政策理论水平,掌握写评论的方法;从工作态度上,则要解决凑和事儿的思想,要深入研究加按语材料的长处和短处,努力把材料中必需讲而没讲的东西挖掘出来.$ _" H# d" |! O5 N: O; K1 G6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