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与青年朋友谈立世智慧---学会清醒、妥协和退让 [打印本页]

作者: 张端喜    时间: 2013-8-17 00:30
标题: 与青年朋友谈立世智慧---学会清醒、妥协和退让
     人生立世,智慧多多,学也学不完,因此历来就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说。青年人由于血气方刚、“初生牛犊”、天不怕地不怕、敢闯敢干,则更需要学习和研究人生智慧。特别是在立世方面,我认为有三种智慧需要认真把握。
9 }2 [- Y5 Q! _3 l5 U3 q& c' F6 E! h* Y% f  @
      第一种智慧  学会清醒
; P5 d4 h* V% _$ n
5 B) `* m  m; s% a- n! O      清醒是大海的航标,是星空的北斗,是黑夜的灯塔,是人生的指南。“盲人瞎马难寸步,清醒驶得万年船。”青年人要在人生之路上顺利前行,胜利达到理想的彼岸,不能不学会保持清醒。然而清醒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却很难。因为世界太复杂,各种诱惑和变数太多,在某些时候、在某种情况下,人们想清醒也清醒不过来。有的人、包括一些顶尖级的伟人,也常常口里讲清醒,但行为有时却又不够清醒,这样的教训实在很多。譬如开国领袖毛泽东,他是中国历史上千年难遇的伟大人物,他一生才华横溢、大智大勇、伟大崇高。他为中华民族所作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中国人民至今仍然十分怀念他,崇敬他,感激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晚年也出现了不够清醒的失误。1949年建国前夕,他曾反复叮嘱和教导全党不要学李自成。“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是此后由于形势的变迁和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就慢慢地变得不太清醒起来:在政治建设上,他形成了左的观念,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经济建设上,他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经济规律;在工作方法上,他变得过于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最后发展到轻率地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蒙受巨大的损失,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此可见,一个人要使自己自始至终保持清醒是何等之难。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慨叹清醒之难的同时,总结探索出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清醒的规律。主要说法有五种:
: R9 P: J/ B0 L; v4 N9 ]( j, k1 N8 Q/ f0 D5 l; O9 g8 j) d
      一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最清醒。”胜利时面对美酒、鲜花、掌声、喝彩,不少人都会飘飘然、昏昏然,得意忘形。“金樽美酒斗十千”,“人生得意须尽欢”,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拿破仑在打了一系列胜仗、率领几十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曾经目空一切地大叫:“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然而不久之后,兵败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这时他万念俱灰,终于清醒,深刻地反思说:“好长时间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
' ~. F9 z% G, i% m/ s' x4 G; K, b$ o- C" @$ h3 h
     二是“贪官在东窗事发时最清醒。”贪官在位时,贪欲之心深似海,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掠取财富,永不知足,待到东窗事发,或锒铛入狱,或绑缚刑场,一个个才幡然醒悟,痛哭流泪,后悔不已:“钱不能把人送上天堂,却能把人送入地狱。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j5 q$ I7 `% K1 R

7 i' m+ Y* \) A7 {; v      三是“股民在炒股失败时最清醒。”“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股市对所有人的警示和劝戒。然而在牛市时,人们都象发了疯似的狂热,以为股市是取之不尽的提款机,一投再投而不知自制。一旦熊市来临、股市大跌、股资被套牢后才明白,“真的狼来了”,这说明人不能太贪心,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5 ]' y$ h- c# Z9 n3 N* J8 }

; m9 P3 ~" @8 n' v       四是“人在大病降临时最清醒。”身体健康时,人们往往为了争权争名争利而不顾一切,为了感官享受而大吃大喝大玩而不知节制,沉重的精神压力和不按规律的生活方式残酷地透支着身体。一旦大病降临特别是得了不治之症后,才痛感身体和生命之宝贵。“失去了健康和生命,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可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与其费尽心机,争个昏天黑地,鱼死网破,几败俱伤,不如互相谦让,和谐相处;与其逞一时之快,轻浮放纵,不如自制自律,顺势而为,以求身心愉悦,健康长寿。等到病入膏盲之后再吃后悔药,一切就都晚了!7 y" F" I6 k5 V. f: C. m. X
0 x% @3 |2 d4 w3 Z, h" I9 Y
       五是“人在退休后最清醒。”没有退休之前,名缰利索紧紧缠绕,有官的端官腔、摆官架、作官样;无官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个人名利有什么闪失,难得宁静淡泊。退休了,没有利益的牵扯了,平心静气了,做个闲云野鹤,便不再追名逐利,不再愤世嫉俗,以坦荡的胸怀对待往日的鸡虫得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何等坦然,何等惬意!
" I+ m# K( T% D) O' ~' F$ Q6 C  t# [
" y5 \$ Q; M0 ~. }7 j; N        上述几种情况,当然都是经验之谈,都是中肯的、切合实际的。然而我却认为,还应该加上一条,就是“人在肯学习时最清醒。”这是因为,学习是知识之源,动力之源,清醒之源。试想一下,一个人不论他处于何种思想状态之中,只要他肯学习,坚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他的头脑就会清醒起来,他还会自以为是,固执已见,盲目蛮干吗?因此,我建议那些希望不仅在特殊状况下保持清醒,而且在常规状态下也要保持清醒的人们,一定要热爱学习。特别是在当前知识资本化、创新加速化、教育终身化、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坚持不懈地学习。一是向书本学,通过读书,与历史对话,与伟人对话,与智者对话,让人类积累的巨大精神营养滋润自己,从而保持思维上的活跃,观念上的更新,头脑上的清醒;二是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要亲口尝一尝”,而不是“嚼别人嚼过的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不仅将让你长知识,长才干,而且令你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三是向群众学。“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谋利益,而不要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从上述三方面努力,你就会永远保持头脑清醒,无往而不胜。
3 E8 X2 o. R' X% `: n/ N' L: f% \& W
         第二种智慧  学会妥协
# X% M) d: a/ a0 `$ v/ w5 Q& H4 I# V
        在人们的印象中,执着、对抗是优秀的品格,是成功的法宝,是需要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而动摇、妥协则是不好的品格,是失败的因素,是应该永远摈弃的习惯。而我认为,事物是复杂的,没有这样简单。一事当前,是应执着、对抗还是应动摇、妥协,一切都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该执着时要执着,该对抗时要对抗;而在不该坚持、不该对抗时则动摇、妥协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在某种情况下,也许动摇、妥协是助你成功、进步、顺利的更好良方。在这里,我想举出两个历史事例,证明其中的道理。
2 G- g* ^& x( e3 H+ i6 [: G
0 a* L/ N6 W3 u( r. f5 y: h/ y        一个是西汉文帝时的大才子贾谊。幼年时,贾谊就聪慧过人,头脑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汉文帝的赏识,因此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官。但是,贾谊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他不遵循世代相传的仕途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约定俗成的种种禁忌,说话写文章无遮拦,以致四面树敌,不但招致了小人的嫉恨,而且令赏识他的汉文帝也感到他华而不实,因此被贬到长沙。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到长沙后,不仅不愿妥协,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而且深感委屈,哀伤自悼甚至一蹶不振。在此期间内,他写的《吊屈原赋》与《鹦鹉赋》传入京都后,汉文帝虽然仍是赞赏他的文彩,但更认为此人气量狭小,不堪重用。更让人惋惜的是,在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后,本无责任的贾谊害怕汉文帝迫害,又追悔自己的疏忽而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因哀伤过度而死,时年仅33岁。如果贾谊不是那么执着、对抗,实事求是地认识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弦易张,从头作起,也许被贬长沙后会成为他政治上重新崛起的转折点。
, Q' Z. r9 ]9 S/ r+ i0 v3 ~7 K( i9 }( G! g; x6 e
       另一个事例是时光流逝几百年后出现的苏东坡。苏东坡也是一个大才子,他也才华横溢,他也仕途坎坷,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妥协的智慧光芒,因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书写得更加壮丽多彩!在苏东坡66岁的寿年中,经历了从北宋中兴到灭亡的最后五个皇帝。他不仅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而且有高尚的官格人格。他四次出入朝庭,官至兵部尚书及内丞相等职,但他自己有坚定的政治见解,绝不附和权势。在改革派掌权的时候,他不趋附改革派而无保留地支持他们,而是支持他认为对的改革,反对他认为错的改革,因此改革派不重用他;后来保守派掌权,他又不赞成全盘否定改革派,保守派也不重用他。他一生中几次被贬,并被流放到岭南、海南岛、杭州、黄州等地,还被投入过监狱,几被处死。但挫折、艰难并没有消磨他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政治原因,他落难了,依靠朋友的帮助得到一块旧营地来耕植度日。可他不曾跳起脚来咒骂和怨尤,而是欣然将自己号为“东坡居士”。得意非凡的大才子,古今少有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变成了“竹杖芒鞋”的苏东坡,他稍作妥协就将命运的乖舛踩到脚下,从此走向更为成熟、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面对市井小人的无礼斥责,他竟“自喜渐不为人知”。如果说,走运时的苏东坡如一杯豪酒,那么落难之后的苏东坡就是一杯清茶了。豪酒浓烈,难免伤人伤己;清茶淡雅,更可养身养心。正是因为苏东坡对生活有了某种顿悟、某种妥协,使得他更为超脱,更为潇洒。他不怨不叹不嗔不怒。到了黄州,尽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了苏杭,“写”就了被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称为最长最美的一句诗――苏堤;到了荒蛮偏远的岭南,竟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每一次被贬,他都更达观,更豪放,更振作,更有为,从而为历史留下了巨大的业绩和不朽的佳话。
& U+ c4 z3 Q, w  n5 w* L- S# R# \4 j/ j# k4 d- ?5 c% l# `
       由上可以看出,妥协同样是一种宝贵的生活智慧。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人们不可能事事如意,处处顺利。有成功必有失败;有顺利必有挫折;有荣誉必有屈辱。当你遇到失败、挫折、屈辱时,你是怨天尤人、消极委顿还是积极达观、自我振作,往往是考验一个人是成熟还是稚嫩、是老练还是虚浮、是深沉还是浅薄、是顽强还是脆弱的重要标准。人生不相信眼泪。“识时务者为俊杰”。“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进三步,退两步,最终还是为了进”。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年轻人,一定要在生活的熔炉中把自己锻造成经得住摔打、经得住挫折和失败的斗士,而不是经不住风雨的鲜花。当你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你就要适应环境;当你不能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就要改变自己;当你不能调整行动的时候,你就要调整心态,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走得更宽、更稳、更实。2 J1 Y3 |/ ?* y+ U
! h! }" i. ^& v. U, e# F" I
        第三种智慧  学会退让
6 m) e' k% h' T8 e7 H! e) R9 J! I( Q& ~

; D2 `4 T1 R' m) s# E4 ~
4 A) T" J. B" `  Y: |
9 i+ T0 R7 H* H6 y$ a5 ]        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下近代高人曾国藩,他可以说是把“退”的战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大家知道,曾国藩是对清王朝有大功劳的人。他率领以湖湘弟子为主体的湘军打败了来势汹汹的太平军,后来又打败了捻军,从而挽救了汲汲可危的清王朝。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对他是又感激,又警惕。凭威望、凭实力,晚年的曾国藩完全可以借势而上,有更大作为。后人在评价他时,也曾有人说曾国藩是当时唯一一个与奕亲王一样,可以取代满清皇帝的人。但曾国藩在立了大功、个人威望到达了顶点之后,激流勇退,毅然自贬官职,主动遣散湘军,让同样立有大功的兄弟亲属回乡务农,这令当时很多人不解。然而,正是曾国藩的主动退让,避免了满清王朝对他的妒恨和因此而可能引来的杀身之祸,得以全身而退,安度晚年。他的子孙也得以连续出了几代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使清王朝避免了由此引发的内乱,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因此,曾国藩的退让于己于国都是明智之举。: V/ ]7 r6 G# }2 G+ I! e
进乎,退乎,人生的大智慧是否深藏于此,年轻的朋友不妨深思之。(本文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原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原主任)' s: E3 W3 ]! z/ H& L3 [8 O. ~
3 d; G" ~$ }* p! G) T

作者: zxz790304    时间: 2013-8-19 14:15
要领悟文中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才能读懂,才能吸收。就如看论语,少小、青年、中年、老年的体会都不一样。学习要向大家学习,要学习有经历的、有深度的人的文章。
9 \7 A% {1 \5 v9 _1 b
作者: 新洲秘书    时间: 2013-9-3 20:21
很到位,诚如楼上朋友之言。
作者: hjh32515    时间: 2013-9-4 11:20
为世哲学,一生都是要在学的,大家都明白的事,很简单。但有时明白了还不知道怎么做。
作者: 余之舰    时间: 2013-9-4 11:29
清醒、妥协和退让,有道理!
作者: 华容秘书    时间: 2013-9-4 20:04
三种智慧很有独特见解,非常收益
7 Y1 h1 e' C* i. ?7 d! D+ v
作者: 北国0235    时间: 2013-9-4 20:24
清醒、妥协、退让是立世的智慧,受教了。
作者: 小桥流水    时间: 2013-9-5 07:44
“三学”的确该学,是实践的结晶
作者: 灵溪小鱼综合    时间: 2013-9-5 11:48
在不能立即改变环境和人的情况下,着眼长远,在工作中适时妥协和退让是一种智慧。
作者: bluefish    时间: 2014-1-2 17:24
要领悟文中内容,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才能读懂,才能吸收。就如看论语,少小、青年、中年、老年的体会都不一样。学习要向大家学习,要学习有经历的、有深度的人的文章。7 P- O3 O. e+ e3 F6 l. \# V9 H% z6 u
4 h/ N& v% o, O  e/ |4 R
作者: 鹅毛笔    时间: 2014-9-29 18:03
事非经过不知其难。能学以致用则可以少走弯路。
作者: 不离不弃123    时间: 2015-4-17 14:43
写的很好,值得我们大家认真学习
作者: 永州秘书    时间: 2015-4-29 09:59
学会清醒、妥协和退让 ,讲得好。
作者: good16    时间: 2015-4-29 13:55
说的很有道理,学些学习
作者: 听涛人    时间: 2015-5-18 17:20
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
作者: 小狗钱钱    时间: 2015-5-18 17:49
人生在世,活到老学到老,常学常新。
作者: 代号103    时间: 2015-5-18 23:17
  腿勤,就是要多走动,多了解情况,多深入基层,才能增进与基层的感情,了解基层的疾苦和需要,为基层办好事,服好务
作者: 幻影号    时间: 2015-5-19 07:30
哲学很有实践意义
& X7 o3 m- u0 Q1 V$ S$ A' S  V( d做事先要做人
作者: 清水拂心    时间: 2015-5-19 08:34
立世智慧,有启发。感谢楼主
作者: 漠漠无语    时间: 2015-5-19 10:11
进乎,退乎,人生的大智慧dou深藏于此
作者: zsw_sx    时间: 2015-5-19 10:37
人生的大智慧是否深藏于此,年轻的朋友不妨深思之。
作者: 寒枫洒月    时间: 2015-5-19 11:33
5 u8 x8 r* j1 {, ?5 i# w4 d. Q- \( O9 z7 e/ \7 g8 R6 K# Y
        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下近代高人曾国藩,他可以说是把“退”的战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大家知道,曾国藩是对清王朝有大功劳的人。他率领以湖湘弟子为主体的湘军打败了来势汹汹的太平军,后来又打败了捻军,从而挽救了汲汲可危的清王朝。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对他是又感激,又警惕。凭威望、凭实力,晚年的曾国藩完全可以借势而上,有更大作为。后人在评价他时,也曾有人说曾国藩是当时唯一一个与奕亲王一样,可以取代满清皇帝的人。但曾国藩在立了大功、个人威望到达了顶点之后,激流勇退,毅然自贬官职,主动遣散湘军,让同样立有大功的兄弟亲属回乡务农,这令当时很多人不解。然而,正是曾国藩的主动退让,避免了满清王朝对他的妒恨和因此而可能引来的杀身之祸,得以全身而退,安度晚年。他的子孙也得以连续出了几代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使清王朝避免了由此引发的内乱,出现了短暂的同治中兴。因此,曾国藩的退让于己于国都是明智之举。/ p! X- Z/ ]* x8 O$ Y+ z
进乎,退乎,人生的大智慧是否深藏于此,年轻的朋友不妨深思之。(本文作者系中共岳阳市委原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原主任)' F7 W2 P8 J* z3 A$ z5 F9 p; m- r# }! `$ g' s
. `1 r: {! |3 P5 }
作者: trevor9801    时间: 2015-5-21 18:33
进乎,退乎,人生的大智慧是否深藏于此,年轻的朋友不妨深思之。进退职责。
作者: 辩论队长    时间: 2015-5-21 21:21
推荐大家看看净空法师讲《了凡四训》
作者: gl8485    时间: 2015-5-21 21:38
一定要在生活的熔炉中把自己锻造成经得住摔打、经得住挫折和失败的斗士
作者: 云彩飞扬    时间: 2015-5-22 09:51
机关的处事哲学,值得学习!
作者: songt07    时间: 2015-8-13 10:36
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下近代高人曾国藩,他可以说是把“退”的战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作者: 仙道    时间: 2016-1-18 11:47
老先生的话字字珠玑,听了之后受益匪浅,如果有机会看到您写的书就好了。
作者: 绕绕的    时间: 2018-9-27 13:56
这里还要特别讲一下近代高人曾国藩,他可以说是把“退”的战略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大家知道,曾国藩是对清王朝有大功劳的人。他率领以湖湘弟子为主体的湘军打败了来势汹汹的太平军,后来又打败了捻军,从而挽救了汲汲可危的清王朝。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对他是又感激,又警惕。凭威望、凭实力,晚年的曾国藩完全可以借势而上,有更大作为。后人在评价他时,也曾有人说曾国藩是当时唯一一个与奕亲王一样,可以取代满清皇帝的人。但曾国藩在立了大功、个人威望到达了顶点之后,激流勇退,毅然自贬官职,主动遣散湘军,让同样立有大功的兄弟亲属回乡务农,这令当时很多人不解。然而,正是曾国藩的主动退让,避免了满清王朝对他的妒恨和因此而可能引来的杀身之祸,得以全身而退,安度晚年。他的子孙也得以连续出了几代人才。更为重要的是,使清王朝避免了由此引发
作者: 黄叙阳    时间: 2018-9-27 15:37
当时的满清统治者对他是又感激,又警惕。凭威望、凭实力,晚年的曾国藩完全可以借势而上,有更大作为。后人在评价他时,也曾有人说曾国藩是当时唯一一个与奕亲王一样,可以取代满清皇帝的人。
作者: 大海漂流人    时间: 2018-9-27 16:22
另一个事例是时光流逝几百年后出现的苏东坡。苏东坡也是一个大才子,他也才华横溢,他也仕途坎坷,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妥协的智慧光芒
作者: 赛小猪    时间: 2018-9-27 16:46
学习了,谢谢分享,觉得很适合做一篇演讲稿
作者: 廖婷婷    时间: 2022-5-2 11:47
  q* L$ C7 u" v9 ^! h8 E( E: |5 X
公文写作培训班     人生立世,智慧多多,学也学不完,因此历来就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说。青年人由于血气方刚、“初生牛犊”、天不怕地不怕、敢闯敢干,则更需要学习和研究人生智慧。特别是在立世方面,我认为有三种智慧需要认真把握。( K) S4 _: G% f4 r5 ^) z* i
+ G  f1 y% n8 w4 b* o$ F( _$ `( M" b5 b: Y$ U8 c- q9 `, @0 x
      第一种智慧  学会清醒
) e4 S2 ?0 X& _
. |, j3 [1 O4 p( T* L9 z1 [      清醒是大海的航标,是星空的北斗,是黑夜的灯塔,是人生的指南。“盲人瞎马难寸步,清醒驶得万年船。”青年人要在人生之路上顺利前行,胜利达到理想的彼岸,不能不学会保持清醒。然而清醒说起来容易,作起来却很难。因为世界太复杂,各种诱惑和变数太多,在某些时候、在某种情况下,人们想清醒也清醒不过来。有的人、包括一些顶尖级的伟人,也常常口里讲清醒,但行为有时却又不够清醒,这样的教训实在很多。譬如开国领袖毛泽东,他是中国历史上千年难遇的伟大人物,他一生才华横溢、大智大勇、伟大崇高。他为中华民族所作的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此,中国人民至今仍然十分怀念他,崇敬他,感激他。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晚年也出现了不够清醒的失误。1949年建国前夕,他曾反复叮嘱和教导全党不要学李自成。“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可是此后由于形势的变迁和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到十年的时间,他就慢慢地变得不太清醒起来:在政治建设上,他形成了左的观念,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经济建设上,他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经济规律;在工作方法上,他变得过于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最后发展到轻率地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蒙受巨大的损失,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此可见,一个人要使自己自始至终保持清醒是何等之难。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在慨叹清醒之难的同时,总结探索出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清醒的规律。主要说法有五种:/ `1 D5 i! A  ^8 ]' y7 ]/ u4 [1 `. f0 A9 [5 r  j$ l' _3 g
1 ?) r% D  v, K7 f! }- J
+ F  x( m/ q& t8 A8 [* U      一是“人在倒霉的时候最清醒。”胜利时面对美酒、鲜花、掌声、喝彩,不少人都会飘飘然、昏昏然,得意忘形。“金樽美酒斗十千”,“人生得意须尽欢”,天下英雄,舍我其谁!拿破仑在打了一系列胜仗、率领几十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时,曾经目空一切地大叫:“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然而不久之后,兵败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最终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这时他万念俱灰,终于清醒,深刻地反思说:“好长时间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 c( @& k& Z2 {: m  q! Q& v( x# V+ T) q- X' J) g  w3 i% X

: |. I8 I" G+ b& \, T/ z     二是“贪官在东窗事发时最清醒。”贪官在位时,贪欲之心深似海,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掠取财富,永不知足,待到东窗事发,或锒铛入狱,或绑缚刑场,一个个才幡然醒悟,痛哭流泪,后悔不已:“钱不能把人送上天堂,却能把人送入地狱。我要那么多钱干什么?”2 Z$ |" k9 U$ X# P9 n
& l2 q& B) @. r6 `1 \" h! G7 Y5 D( I2 @7 I. Y9 m" [9 o. t0 w7 R. @: Q" C. V% k' z
      三是“股民在炒股失败时最清醒。”“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这是股市对所有人的警示和劝戒。然而在牛市时,人们都象发了疯似的狂热,以为股市是取之不尽的提款机,一投再投而不知自制。一旦熊市来临、股市大跌、股资被套牢后才明白,“真的狼来了”,这说明人不能太贪心,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6 o  e0 g9 H( |" m* E6 A
. ]' P2 h1 K; c4 _0 R- i* L( j2 p) ]! y9 k  v
       四是“人在大病降临时最清醒。”身体健康时,人们往往为了争权争名争利而不顾一切,为了感官享受而大吃大喝大玩而不知节制,沉重的精神压力和不按规律的生活方式残酷地透支着身体。一旦大病降临特别是得了不治之症后,才痛感身体和生命之宝贵。“失去了健康和生命,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可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与其费尽心机,争个昏天黑地,鱼死网破,几败俱伤,不如互相谦让,和谐相处;与其逞一时之快,轻浮放纵,不如自制自律,顺势而为,以求身心愉悦,健康长寿。等到病入膏盲之后再吃后悔药,一切就都晚了!" e2 a: K0 @+ @6 \$ m9 {9 H3 A
& k0 [/ U+ B. W  B5 e5 V
- f/ X9 c8 ?! A+ {5 E       五是“人在退休后最清醒。”没有退休之前,名缰利索紧紧缠绕,有官的端官腔、摆官架、作官样;无官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生怕个人名利有什么闪失,难得宁静淡泊。退休了,没有利益的牵扯了,平心静气了,做个闲云野鹤,便不再追名逐利,不再愤世嫉俗,以坦荡的胸怀对待往日的鸡虫得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何等坦然,何等惬意!
5 p, H4 }$ B! d& w9 v* i
. B9 u1 t; z+ [! R2 N        上述几种情况,当然都是经验之谈,都是中肯的、切合实际的。然而我却认为,还应该加上一条,就是“人在肯学习时最清醒。”这是因为,学习是知识之源,动力之源,清醒之源。试想一下,一个人不论他处于何种思想状态之中,只要他肯学习,坚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他的头脑就会清醒起来,他还会自以为是,固执已见,盲目蛮干吗?因此,我建议那些希望不仅在特殊状况下保持清醒,而且在常规状态下也要保持清醒的人们,一定要热爱学习。特别是在当前知识资本化、创新加速化、教育终身化、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坚持不懈地学习。一是向书本学,通过读书,与历史对话,与伟人对话,与智者对话,让人类积累的巨大精神营养滋润自己,从而保持思维上的活跃,观念上的更新,头脑上的清醒;二是向实践学习。实践出真知。“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要亲口尝一尝”,而不是“嚼别人嚼过的馍”。“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不仅将让你长知识,长才干,而且令你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三是向群众学。“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与群众打成一片,关心群众的疾苦,为群众谋利益,而不要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从上述三方面努力,你就会永远保持头脑清醒,无往而不胜。+ |2 B( D9 `5 o, X* [6 z; A# z) x3 m/ S9 ~6 o
: {4 t$ D: b( X* T
         第二种智慧  学会妥协3 r2 N, M/ B2 c( ?4 @4 `8 G4 N% X6 l" q6 D* l) O1 ]
! f9 I! O5 {" x) y6 G
0 Y0 H) w2 i5 C+ |3 X        在人们的印象中,执着、对抗是优秀的品格,是成功的法宝,是需要永远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而动摇、妥协则是不好的品格,是失败的因素,是应该永远摈弃的习惯。而我认为,事物是复杂的,没有这样简单。一事当前,是应执着、对抗还是应动摇、妥协,一切都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该执着时要执着,该对抗时要对抗;而在不该坚持、不该对抗时则动摇、妥协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在某种情况下,也许动摇、妥协是助你成功、进步、顺利的更好良方。在这里,我想举出两个历史事例,证明其中的道理。9 @$ \( j& V0 c4 ]" J: g
9 ~. F* Q" R4 g, r: V
9 E8 z+ F8 C9 f0 S5 V        一个是西汉文帝时的大才子贾谊。幼年时,贾谊就聪慧过人,头脑敏捷,写得一手好文章,深得汉文帝的赏识,因此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大官。但是,贾谊有一个致命的毛病,就是“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他不遵循世代相传的仕途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约定俗成的种种禁忌,说话写文章无遮拦,以致四面树敌,不但招致了小人的嫉恨,而且令赏识他的汉文帝也感到他华而不实,因此被贬到长沙。正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所说:“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到长沙后,不仅不愿妥协,改变自己为人处事的方式,而且深感委屈,哀伤自悼甚至一蹶不振。在此期间内,他写的《吊屈原赋》与《鹦鹉赋》传入京都后,汉文帝虽然仍是赞赏他的文彩,但更认为此人气量狭小,不堪重用。更让人惋惜的是,在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后,本无责任的贾谊害怕汉文帝迫害,又追悔自己的疏忽而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一年后因哀伤过度而死,时年仅33岁。如果贾谊不是那么执着、对抗,实事求是地认识总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更弦易张,从头作起,也许被贬长沙后会成为他政治上重新崛起的转折点。6 u( e9 F. E# s: |- L
/ U% G! ?& e% M. y1 |+ b0 M, Y* l1 I" G9 o  S. D, w5 o  o( R; m" H: x) b$ X1 Z
       另一个事例是时光流逝几百年后出现的苏东坡。苏东坡也是一个大才子,他也才华横溢,他也仕途坎坷,但他的身上却闪烁着妥协的智慧光芒,因而能将自己的人生书写得更加壮丽多彩!在苏东坡66岁的寿年中,经历了从北宋中兴到灭亡的最后五个皇帝。他不仅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而且有高尚的官格人格。他四次出入朝庭,官至兵部尚书及内丞相等职,但他自己有坚定的政治见解,绝不附和权势。在改革派掌权的时候,他不趋附改革派而无保留地支持他们,而是支持他认为对的改革,反对他认为错的改革,因此改革派不重用他;后来保守派掌权,他又不赞成全盘否定改革派,保守派也不重用他。他一生中几次被贬,并被流放到岭南、海南岛、杭州、黄州等地,还被投入过监狱,几被处死。但挫折、艰难并没有消磨他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政治原因,他落难了,依靠朋友的帮助得到一块旧营地来耕植度日。可他不曾跳起脚来咒骂和怨尤,而是欣然将自己号为“东坡居士”。得意非凡的大才子,古今少有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变成了“竹杖芒鞋”的苏东坡,他稍作妥协就将命运的乖舛踩到脚下,从此走向更为成熟、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面对市井小人的无礼斥责,他竟“自喜渐不为人知”。如果说,走运时的苏东坡如一杯豪酒,那么落难之后的苏东坡就是一杯清茶了。豪酒浓烈,难免伤人伤己;清茶淡雅,更可养身养心。正是因为苏东坡对生活有了某种顿悟、某种妥协,使得他更为超脱,更为潇洒。他不怨不叹不嗔不怒。到了黄州,尽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到了苏杭,“写”就了被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称为最长最美的一句诗――苏堤;到了荒蛮偏远的岭南,竟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样,每一次被贬,他都更达观,更豪放,更振作,更有为,从而为历史留下了巨大的业绩和不朽的佳话。% o6 ?' }; Y! H% A3 k( w! C" }! p) Y2 w% j* j
$ T+ u0 M% Q1 H1 _/ w9 O+ w1 o
       由上可以看出,妥协同样是一种宝贵的生活智慧。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人们不可能事事如意,处处顺利。有成功必有失败;有顺利必有挫折;有荣誉必有屈辱。当你遇到失败、挫折、屈辱时,你是怨天尤人、消极委顿还是积极达观、自我振作,往往是考验一个人是成熟还是稚嫩、是老练还是虚浮、是深沉还是浅薄、是顽强还是脆弱的重要标准。人生不相信眼泪。“识时务者为俊杰”。“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进三步,退两步,最终还是为了进”。一个有出息有作为的年轻人,一定要在生活的熔炉中把自己锻造成经得住摔打、经得住挫折和失败的斗士,而不是经不住风雨的鲜花。当你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你就要适应环境;当你不能改变别人的时候,你就要改变自己;当你不能调整行动的时候,你就要调整心态,这样,你的人生之路就会走得更宽、更稳、更实。# ?8 C5 L( o4 p4 g4 P$ _* P# k( t3 B: q8 C* i( a
) N- D& P, d+ s2 S; R& \
        第三种智慧  学会退让/ S3 _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