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撰写新闻稿要抓选题解难题看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阿水
时间:
2013-9-4 07:23
标题:
撰写新闻稿要抓选题解难题看问题
近几年,世界经济环境复杂,中国经济稳步推进,中国的媒体也进入了一个传播新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经济广播要更好地完成各项报道任务,创作出优秀的广播节目,关键是要抓好选题,选择好报道的新视角,注重报道的细节。
4 c( N4 R: Z( _$ J5 }
8 E# x; F6 i3 x U2 t! I
一、抓选题
" }1 C* x8 ]: c* H/ S$ }5 m
抓好选题是报道成功的关键。如何抓选题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 t$ S- i, E7 e( R4 z. K
1.追踪重大经济新闻事件,报道中不缺位
% L# Q& S9 f3 D% W
在与时代脉博同步的新闻竞争中,经济广播对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不能缺位,追踪重大经济新闻事件必须精心策划,积极跟进。当然,也应当表达好,做到位。
% {6 {. }- u4 |$ M& M, c) C
2.捕捉民生热点问题,增加听众对广播的关注度
- U7 f9 z+ u5 a# [* M+ z7 b! Y! c
民生新闻与群众有天然的亲缘关系,是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新闻。立足民生、反映民意、表达民情的新闻顺民心、贴民意。例如天津电台经济广播的系列报道《低价常用药究竟哪儿去了》报道“药价一降药就死”的深层原因,探讨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 a/ ` W( N; S/ G5 e J j* C3 ^& _
正是因为对这些民生热点问题的介入,提高了民众对经济广播的关注度,对于提升经济广播的社会认知度起到了推进作用。在抓民生新闻过程中,记者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去观察社会,正视难点,理性剖析问题,真实而巧妙地在报道中体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他们的合理诉求。
* f7 \( c) A' J% K' L! h1 T' v
3.抓好舆论监督报道,扩大广播的社会影响力
' ^4 o# V2 X7 h \/ K' T
行之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是惩恶扬善与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有力手段。强化舆论监督类报道能够匡正时弊,取信于民,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它既能增加新闻媒体的声誉,又能提高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9 e# ]' g' H: N" M$ @: @
播发舆论监督类报道,媒体只是提供一个舆论平台。应当认真剖析问题,多疏导,少指责,用事实说话,让听众自己去做结论。记者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观点尽量暗含在所报道的事实当中。
% `1 G! D* m L4 |3 q
4.多抓先声夺人的选题,提升广播的吸引力
5 ^% F3 i% G; h* w: ^) A: \
报道突发性公共事件,满足群众的知情权,能够避免谣传,以防造成人为的误解和恐慌,这是媒体的责任。谣言止于公开,信息越透明,越及时,冲击力越强,影响力越大。
6 ~9 M1 }! o* K$ d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话语多元时代,时不时地就会形成一个个舆论场。广播媒体在繁杂的喧哗声中,应当正视难点,先声夺人,积极引领舆论,及时解读,舒缓公众情绪,凝聚共识。
9 G9 K' w- H! A" {: s: a
作澄清式公开报道,为政府解忧,为百姓解惑,这是媒体的社会责任之一。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国内出现抢盐风,经济广播纷纷播发报道,指出“盐慌”的背后是常识慌、信息慌。这类报道要摸准群众脉搏,既准确及时,又实事求是,做到有理有据,真实可靠;当然也要把握好度,在热点问题报道中不失语、不迟语,及时引领舆论,争取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减压阀,这样,广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自然能提升。
) H9 `" n9 M5 H& _: t) d
5.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捕捉新鲜选题,助推新事物新经验的推广
, R5 u* p% B/ x x1 E1 f& S
现代社会生活并不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发现是比采访和写作更为重要的一种职业技能。在发现过程中,寻找新闻要敏感,分析新闻要敏锐,捕捉新闻要敏捷。记者的新闻敏感来源于扎实的学习和实践。记者要善于在人们的司空见惯或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应当成为经济广播人的一种职业素养。
+ A. ^7 j' G. g) k. F
6.抓选题不忘创新
) R4 U- y) C3 P1 H$ D' X5 ]
新闻媒体是个需要持久创新的行业。节目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永无止境。创新要达到题目新、角度新、事实新、表达新。这里导向是根本,真实是生命,音响特色是活力,角度是吸引力,细节是感召力。
$ w7 }- i% R$ `! o, Z) [
经济报道的创新来源于对报道主题的准确把握,对报道角度的独家创意,对采访素材的精心提炼,对各个情节的悬念式设置,对典型细节的精准捕捉,对记实音响的精彩运用,对叙述语言的精雕细刻,对节目形态的不断突破。创新应当以内容为王,创意为先。
6 w/ x( f! n& P
二、解难题
0 T' l% a5 z) r3 l8 ~6 Q& Q# C
新闻的竞争是题材的竞争,往往重大题材出重大新闻;新闻的竞争也是角度的竞争,新闻题目不是越大越好,抓住一个好视角,写深写透照样能出精品力作。来自经济领域的综合材料较多,概括式的总结材料,干巴巴的统计数字,往往见物不见人。原封不动地播发这些现成的总结、统计材料,听众不会买账。如何选择经济报道的视角就成为采编人员的一项基本功。
* r4 [" Y& }& L3 t5 M9 V$ c4 j
1.大题小做
2 @8 X- ^6 `5 p- q( \( Q4 ]* u" H
宏观经济报道最好从微观反映,以小见大,从一滴水中看太阳的光辉容易让人记得住。某些重大题材的报道,开篇不宜过于笼统概括,应尽量从一个人或一件具体事、一个小角度来反映。用身边小事来反映重大题目,立意要高,落点要小,切入点要巧,这样,受众易于接受。
" \8 ]' `" D; J! @$ ?
2.总题分做
3 D2 Z5 Z- d" u4 j5 A5 N3 e
对于经济报道,面面俱到写全部不如分门别类写局部。报道得太宽泛远不如分别选取小视角报道得来更精细。经济节目中综合宜少,小题目、小视角的报道宜多。因为,综合太笼统,很难让听众印象深刻;小题目很具体,报道好了会令人难忘。根据总题目到基层去寻找分题目,再形成报道的规模效应,社会影响力必然大。年终岁尾,如何做好全年经济回顾这篇大文章,中央电台经济之声2011年采用总题分作的手法,以《纠结的一年》为题,做了系列报道,在总题目下,分出12个小题,作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剖析。这种总题分作的创作手法,为大主题报道提供了有效的创作途径。
5 V0 n# o5 c" H9 w/ l3 a
3.上题下做
8 w% c8 O7 _3 }* S1 Q; j
对于上级布置的题目,应当多到基层去破题,去捕捉一个个小题目。如果上题上作,综合多,概括多,必定是谁写谁听,说谁谁听,收听率不会太高。我们提倡上题下作,把领导角度变成民众角度,将工作角度变为生活角度。
; f: V1 } N& p5 I5 ]
4.老题新做
' |# N8 b& F/ H7 P' i" a
老题目要写出新意,必须选好新的视角;老题目想有新鲜感还要寻找最新的新闻由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报道是个老题目,但这些年写出新意、令人惊喜的经济报道却层出不穷。许多老题目只要选择新视角就能成为好作品。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美食这个老题目,拍出了“才下舌尖,又上心头”的饮食文化厚重的历史感。通过美食反映具有真情实感的民俗,使美食这个老题目产生了新意。老题新作要达到平中见奇,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这样才有新意。 5.新题快做
* L M7 J% J. y6 B: L
新闻在于新,新闻要有强时效性。当然,抢时效要先准确,特别是对于网络媒体中的信息要提高识别能力,多调查不轻信,多核实别侥幸,广播媒体要提高警惕,不能成为传播网络媒体虚假信息的“二道贩子”。
- c/ a }2 Z3 T) D* ?
6.浅题深做
* j3 N2 Y* \$ |/ G$ A
浅题如何作深作新,福建电台经济广播的报道《平价超市不应只是一场秀》值得借鉴。平价超市开业,一时火爆,记者没有就开业一报了之,而是继续跟踪,分析从一时火爆到逐渐萧条的原因,提出政府必须从政策上积极扶持,才能保证平价超市不会沦为一场作秀。深入挖掘,勤调研,细采访,多思考,以敏锐的视角深刻剖析,浅题定能作深、作新、作透。
* l- s' r$ |" q. o0 J
7.繁题简做
( t; Q5 U/ S5 U7 D+ W3 W
对繁杂的报道题材要进行简化处理,删繁就简,达到言之有物,言简意赅。2011年12月,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有8个项目同时开工,项目多,数据多。如果在短短的一条消息中平均使用力量,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必然显得零乱。其实,这条消息最好重点介绍一两个紧贴民生的项目,其余的一带而过,点到为止。8个项目都去写,听众记不住,听得累,所以一定要学会删繁就简的写作手法。
% p c- J. v0 X; }# {
8.硬题软做
" c% ~ J5 E* E5 P0 L2 Z
所谓硬题是指那些硬邦邦、过于专业的题材,外行听不懂,内行听了不解渴。对于硬题材应当重新采访加工,写成便于听众理解、通俗易懂的报道。硬题材中的专业术语应当通俗化,统计数据力求形象化。经济报道,叙述应当具体化、故事化,既要见物又要见人,既要见人又应见心,既有思想又有感情。要学会从司空见惯的抽象叙述到写形、写景、写情,让听众通过节目中丰富的音响、形象的语汇能看得见,摸得着,有画面感,有质感。
, j( D$ R1 m4 h4 N8 q
三、看问题
& H9 ~, K3 R8 W# {; J
有时,细节能决定报道的成败,所以,在创优中,千万不能忽视细节问题。
" Q; j7 v* [( I
! _$ v s2 O$ I, i# V* e% k7 |
; J" [& `* a+ ^* W
4 C8 |) t! F9 ~; K4 y
作者:
由水化
时间:
2014-5-2 09:43
新闻是意识的向导,时代的航标。新闻求新是时代的呼唤。写有新意的新闻是记者的共同追求。那么,记者究竟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呢?笔者所见,根本出路在于:
% c/ J1 ]3 i8 }) K3 |! T
一、选材求新。陆定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由此可见新闻必须首先是事实,没有事實的发生,就没有新闻的存在,而且这个事实必须是新近的、新奇的、新鲜的。一般地说,凡有价值的新闻都是受众应知未知的新鲜事。这样的新闻不仅受众喜欢,还容易在社会上产生共鸣,甚至形成有较高社会价值,足以引起社会轰动的好新闻。因此,记者应该在选材上刻意求新,极力选择那些新奇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典型事件或有传播价值的新人、新事、新经验、新进展,极力展示他们的新风貌、新创举、新思想、新潮流、新趋向。
5 a9 |1 w% o; w8 M
二、谋篇求新。新闻的写作手法犹如万花丛中盛开的花朵,姹紫嫣红,各领风骚。新闻谋篇虽然手法众多,但要写出真正新奇的篇章,却要在谋篇上严加筛选,极力求新。选择的要点大体有四:一选择新的角度;二选择新的立意;三要选择新的语言;四要选择新的结构。一提新闻结构人们首先便会想到倒金字塔的模式。这种模式运用频繁,早已步入了窝臼。为探索新的谋篇手法,我们不妨因事而异地大胆创新,使新闻现出多彩多姿的结构形式,诸如自由式、跳跃式、流线式、车辐式、散文式、首尾并重式等均可大胆尝试,努力让新闻在结构上现出新意。
# t! p( U# W2 ]2 x, e% k2 t, m
三、表现求新。新闻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写作时虽不能篇篇推陈出新,但在写作时却要极力争取,哪怕是点点滴滴都不能马虎。尤其在标题的拟定、导语的运用、主题的表述、背景的衬托、结尾的落墨,以及文体的选择、版面的设计等要害之处,都要在表现上刻意求新,千方百计地让作品现出文采、现出个性、现出新意;让版面增添情趣,展示生机。
作者:
飓风守望
时间:
2014-5-2 17:18
非常好的文章,谢谢分享。
( I( Q; q. ~: j7 ]
作者:
飓风守望
时间:
2014-5-2 17:18
非常好的文章,谢谢分享。
7 _' W0 i1 X9 i0 x2 z. }- U
作者:
xddg333xddg
时间:
2016-5-10 14:24
#在这里快速回复#有时,细节能决定报道的成败,所以,在创优中,千万不能忽视细节问题
作者:
twinkle1105
时间:
2016-8-26 15:10
浅题如何作深作新,福建电台经济广播的报道《平价超市不应只是一场秀》值得借鉴。平价超市开业,一时火爆,记者没有就开业一报了之,而是继续跟踪,分析从一时火爆到逐渐萧条的原因,提出政府必须从政策上积极扶持,才能保证平价超市不会沦为一场作秀。深入挖掘,勤调研,细采访,多思考,以敏锐的视角深刻剖析,浅题定能作深、作新、作透。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