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冯友兰的读书经 [打印本页]

作者: lmno843    时间: 2013-10-22 00:30
标题: 冯友兰的读书经
    我书读得不多,可偶尔就手的书、报或杂志信手拈来也还是就对口味的读一些。不过,说起读书来真正像近代文学巨匠、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那样去读书我还不曾做过也不曾闻过。
% I6 b1 m/ g5 ^5 d5 Q- w, W) ~9 I     这不,今天打开了书柜子无意间看到了小女儿读初中时的自读课本第六册《新正气歌》一书,随手翻开到394面,一个醒目的标题《我的读书经》一文就吸引住了我的眸子,细一瞧作者竟是文坛泰斗冯友兰,不由得大吃一惊。于是,到增添了我要读下去的雅兴。
7 H- y: k3 Z1 u     冯先生真不愧为文坛“巨匠”、“大家”称号的,原来他读书不带有盲目性,而是有自己的读书原则的。他把大千世界里的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永久价值的书称之为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粗枝大叶地读的书称之为“泛读的”;第三类,是不需要逐字逐句、一叶一篇地读的书称之为“翻阅的”,这也就是他读书的三原则。细细想、细细回味觉得颇具说服力,因为读书人如果真正有了这三原则就不亚于获得了三法宝,就会在自然世界的书丛中阅览群书时避免盲目性,从而做到有目的、有章法又节省时间地去阅读了。
, S# s" _2 p; b# Y0 G& I     你看冯先生多会读书呀!他把要精读的书归为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这四点不正是冯先生教我们读书人的“十二字诀”吗?     你再看看冯先生的这十二字诀概括的多简洁、阐述的多深刻又多通俗呀!比如说:
1 y; u6 D" W' h7 \# _! Y: f! T# J    (1)精其选:先生说历代的读书人好比是推荐者,时间好比是最公正的评选家。对那些经过了历代读书人的推荐再由时间精选后留下来有永久价值保存传下去的书之所以时价倍增、流芳溢彩,那么我们就不会感到奇怪了。
  E1 g# j* {' t  _     (2)解其言:先生说我们汉族的书有不同朝代和不同的文字,因为文字离不开生活,所以经过若干个朝代的生活变化发展,我们古人的文言早已不是我们今天的语言了(俗称:白话)。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写东西的时候仍然爱引经据典,如果阅读那些涉及古人的文字语言你过不了“文字关”又何从读起呢?所以我们对古文或涉及古文的东西只能望文兴叹了。因此,先生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要阅读时备上字典或是词典等工具就没那些烦恼了,阅读时自然也就解其言了。
3 o+ d6 B9 @1 W. k/ b     (3)知其意:先生说现实生活中的人说话时可以哆嗦一些,因为那样可以把要讲的话说得更强详细一些,然而写文章可不能哆嗦总要简洁一些为好,比如“牙痛”一词,“牙”是一个概念,“痛”也是一个概念,而“牙痛”又是一个概念,且牙痛到什么程度、多大范围不能只简单地用“牙痛”去解决了,读书人还必须要根据文章中的那些内容去理解作者那“弦外音、味外味”了。所以,无论是面对古人写的东西也好还是现在人写的东西也好你都要去认真的揣测那“好学深思之士”而后心知其意的奥妙了。先生还说:语言是读书的拐棍,一个人理解了文章中的那个意思就可以“不道德”地去过河拆桥,扔掉那个拐棍了。我想这通俗的表达意思不正是对那些想上进的读书人的谆谆教诲吗?
5 U) W, C  a+ ~& Q0 Z5 P& {* H       总之,冯先生概括说:会读书的人会把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会把书读死。对于这一个观点看来我是要与之重合的了。今后,我也会把他那读书“三原则”和“十二字诀”也当成拐棍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的。
6 H; [0 G6 V8 V0 {2 J. }8 O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1-3 14:44
读书越少对环境越不满意;读书越多对自己越不满意。
  X+ Y( S& d' z4 Z9 Y# @& C& k读书少的人,看问题越主观,越简单,越容易对什么都抱怨。
6 j, l- {# l9 X+ ^8 r" o' R1 p/ h书读多了,眼界开阔了,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 Q  g0 ^: I" M6 I: e
特别是从前人的经验与分析中,增加了自己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9 j# j' P/ a) G  C% [
知道怎样看问题,更知道自己的短处在哪里。
# Y" V7 r/ B) W! m6 G抱怨什么,便知读书多少。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