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 z$ G7 ?2 Y9 I(4)读第四遍时,看语法上“通不通”: ' Q1 L+ b. Y! h 4 u7 _# Z. R3 E+ J* \. x 一篇文章再细读一遍,看有否句子成分不清、语词搭配不当及有否结构混乱等毛病。如果一篇文章出现了语法上的错误读者阅读起来就会感觉别扭、读不通、很不好理解。例1,“三月十七日,六名委员因受贿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的报道。”这一句就出了问题,如果把它紧缩为“世界各大报纸....作了....报道”这一主干后,不难发现“关于....的事件”这一介词结构的附加成分就应移到主语“世界各大报纸”的前面去。如若不这样也可以把“关于”一词改为“对于”,这样“对于这起....的事件”才能作“作了....报道”的状语。这也就是说这上面的一个句子是犯了句子成分不清、存在含糊不好理解的毛病;例2,“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在这里,这一句的主干应当是:“有关部门进行了教育和处理”,但是细看本句,我们不难发现“事件”是可以处理而不能“教育”的,因此犯了语词搭配不当的毛病;例3,“《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深受广大消费者所欢迎,因为....。”在这一句里“所”是一个助词读起来就很别扭,因为作助词它只能与“为”或“被”合用,表示被动。比如句子“为天下人所笑”和“被他人所利用”。故而前面那句要么将“深受”一词改为“深为”、要么将“所”字去掉。如果不这样将两种格式合二为一掺杂在一起使用,就必然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 ^" o0 D8 i) ?: F5 [
+ K1 W9 m I2 O7 i8 H 以上举例,我们可以看出语法的掌握是写作上的最基本功夫,因而切不可大意。2 {2 r) {: Y& }0 n [5 A
( Y+ M' U3 |+ P5 B0 _ (5)读第五遍时,看修辞上“好不好”: # s* S, D4 c6 ]. H; p+ ~ " r; q8 a. ]1 s; U* v0 j7 X- T- y 一篇文章接着深读一遍,看作者在写作艺术上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运用得好不好。下面想就记叙文和理论文分别举例说明:* l% G8 X9 G) ]& t: c% f+ `; ]
% W" i1 s+ t+ e- ~$ M; B (一)如果是记叙文的文章它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拟人、拟物、夸张、排比”等手法技巧不仅会使文章生动活泼,而且也会让读者朗朗上口有想要继续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修辞的目的和写诗的实质要求一样其实就是对语言的加工和提炼。9 X7 e( B' e9 w4 Q9 d7 n
比喻:例1,“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前一句和后一句的的“喻体”分别是“永远走不到”和“曙光”,那么“本体”分别就是“地平线”和“启明星”,用这一个比喻把那两种截然不同生活态度的人鲜明地对照了出来;例2,“如同疲惫的小鸟渴望树林,口渴的旅人渴望清泉,寒冷的心灵渴望炭火”,分别用“树林”、“清泉”、“炭火”等本体来暗示“喻体”——“友谊”,这个比喻的运用令那种渴望友谊的心情跃然纸上,打动人心。 : Z: l. G! j6 a 9 Y6 B6 m. Y0 R3 E- t3 y4 D M# R 拟人、拟物:例1,拟人——“乐观者说,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悲观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这里把“风、帆、浪”都拟人化了,从而使那种乐观情调和悲观情绪都概括到了极致;例2,拟物——“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这里把恶霸这个人拟成兽——“夹着尾巴跑”。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出“拟人拟物”有区别于“比喻”,通常情况下“比喻”中有“好像”、“仿佛”之类的词,最直接的是“打个比方说”,这样的句子也就最明显。再就是“拟人”与“拟物”的区别,“拟人”顾名思义就是把所有的事物拟成人,而“拟物”有二种情况:一是把人拟成物;一是把物拟成另一种物,像前面的例句恶霸当成兽。那么“拟人拟物”有什么好处呢?很显然拟人拟物的描写形象、生动,虽浅显却很有吸引读者的注意力。2 x( Y& u/ [7 n. o g8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