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 f; S# o& w: h 主题,是作者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达出来的基本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6 ~# E. a) j: k- r& j9 g/ l- u" l$ k) \# O- d# b' p& X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有不同的称谓。①在论说文中叫“中心论点”或“基本观点”;②在一般记叙文中叫“中心意思”或“中心思想”;③在文学作品中叫“主题”或“主题思想”。 1 K$ ~' ?7 d4 l! m) t+ u ?/ z
$ N) R4 j" B* ~3 V# L o0 c- o3 b8 b) P
在不同的文体中主题的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1 y& j4 k9 ^4 T ① 5 Y- e0 U. l* [+ Q3 s
在论说文和应用文中主题鲜明。作者可以在标题或行文中把主题开宗明义地点出来,让读者立即把握题旨,一般比较直接、显露,越清楚、明确,越好。 " U2 C4 \7 Q; C( G7 B h5 Y+ R q" g5 y% u0 u9 ~6 ^
② 5 z0 X. H! m' n: e I
在文学作品中主题含蓄。作者往往采用形象描绘的方法来曲折地暗示,让读者通过对人物、情节、场面等的认真揣摩感悟其思想倾向性。 . p; U) B& E1 ~' r t+ i
' }- A* y4 R0 M
不论哪种文体,都应该“意在笔先”或称作“主题后行”。即作者在下笔之前先明确写作意图,确定写作主旨。而这种“意”,是作者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是具体的人物故事触发的。在构思和行文过程中又不断地根据写作意图对人物故事进行加工、改造、取舍,以主题(观点)统帅材料,组织安排结构,选择适当的表现方法。 ; c! A8 A I) Z 8 c6 |$ _/ c8 W+ T- M0 j/ R2 M$ X' B/ A
忌讳的是“主题先行”和“主题模糊”。 / ?' ^8 i) a, F I8 M 主题先行,即先有意图,后有人物、故事、情节、细节等,从概念和结论出发,填鸭式地去印证主题、图解主题。如“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帮”鼓吹炮制的一些“三突出”的“高大全”式的文艺作品,就是这样一种怪胎。 ; T0 d) R+ ]; r5 G$ q: M% v
1 I9 M/ h3 P1 O0 P( W 主题模糊,即作者头脑里只有人物故事,从构思到行文结束一直未形成明确的主题。“以其昏昏”,怎么能“使人昭昭”呢?初学写作的人,尤其不能效仿此法。 ' I; O4 {% ?. C+ _ m* S
6 G$ |& z9 e+ x/ g/ | e5 Q; ^# N1 f0 E+ Q8 T
二、主题与材料 ; F+ P; v& b+ h. T/ e
8 k; Q. r1 |4 E& i
主题解决文章“言之有理”的问题,材料解决文章“言之有据(物)”的问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材料的统帅;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主题的支柱。没有主题,材料就是一盘散沙;没有材料,主题就无所依凭,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 E0 [5 S/ m" w4 ~$ O
4 Q. z, w* T' ^+ I! p' D
7 |$ @0 A4 q0 R9 o2 v) `$ I 1.主题是材料的统帅 " Y1 j) A9 E3 d
, V4 g8 K/ @; A2 @' D. t) G4 G. ?, q+ d
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姜斋诗话》)一篇文章从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到语言的运用,标题的拟制,都要服从于和有利于主题表现的需要。 1 F1 \9 T$ g0 Z! K" {4 z7 E I3 @) I9 i. ?! B: d
3 x6 ^: t! b1 X5 O+ z4 z( n 主题能否当此重任,得看它是否符合以下要求。 3 u( ~+ X: Y. x3 @
① 5 M( O# I: w- h. H. |% n# E
正确既要恰当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合情合理,符合客观标准,又要充分考虑社会效果和舆论导向,符合政治标准。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 }. p, R( \2 l: L* P
9 a" k2 r r- B4 j7 v
② 5 H% ]" M/ m( { 集中一篇文章应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一文一意,不要多中心;言必及义,不要大而空;片言居要,不要远离题。 3 t% v& ]# d' H4 \9 o ③ " w: Y2 g& d' ^: c% T
深刻能够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出事物的蕴涵,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或现有的答案上,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开璞见玉”。 9 i( `; d$ f3 \# V# E% M& w* y! j" A: ?
E# ?, t# n$ C# D# A: [; }" o% m1 Z+ j3 o( D* _
2.材料是主题的支柱 / r0 d0 t A0 Y( n6 w5 ? 0 N7 C$ f9 A8 }' Y n) u) v1 q 章学诚说:“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文史通义·文理》)刘大木魁说得更形象:“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施设?”(《论文偶记》卷三)动笔之前,材料是形成主题的前提;写作之际,材料又成为表现主题的支柱。但材料唯一的使命是围绕主题,表现主题。 & u, r- l8 w" [ 2 U3 O5 n6 a' B& E" n) ?8 M- \0 l! ^; y8 s( E4 b) B
材料能否完成这一使命,也得对它有所选择,有所要求: % d" s5 h: ^3 m) t1 U2 P0 D ① ' W% J3 r5 O0 x F. I
真实指生活的本来面貌,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客观事实。即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也必须是“合情合理”的真实,其它文体就更不必说了。 ~4 t" F% I$ y* t+ d# _ 9 n1 O, d" F" d1 G; Y! W9 p9 L ② 7 i. |( ~: Z* i$ n7 i9 |# A
典型指最有代表性、最能深刻揭示事物本质的材料。是“以一当十”重量级的材料。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鲁迅笔下的阿Q等。 " ~2 P' P7 h; y* s z7 ?
: O; c3 F' d" t7 c! k1 e
③ : T' u! [+ V# `) k$ r 新颖指新发现、新产生、别人尚未接触过的现实材料,或虽非新近发生,但不被大多数人所知所用的历史资料。有时即使是俗题材,但若能另辟蹊径,开拓出新意旨来,也能给人以新鲜感与新启发的。 8 t/ {# B6 t& S# s. y3 [7 R3 L& M+ L" n W+ s* }
* b- b, @+ N- M" y0 ?- U) f# W1 i; R" d% B! I
/ x$ x2 P5 V! j8 U! b8 X d 三、 主题与标题 # {6 E$ d, \& F# a x5 J& N- t. O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标题可以窥视到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通常它们有以下几种关系: 3 C+ B" Q8 N4 [( \, [; L
8 L. {/ @. y8 \: S: t7 ^1 }. a/ I o0 j! s
1.有的标题揭示文章的主题,如《反对自由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说文标题大多如此。 ; [1 x( _; F3 b0 ^: m 2.有的标题形象地暗示主题,如《暴风骤雨》、《黄钟与瓦釜》等,文学作品大多如此。 : V' M8 r8 Z- Q6 w 3.有的标题以提问的形式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这类标题各类文章均可见到。 ) ~* `& t& d2 r9 g
/ _* S" S& [1 N) f
4.有的标题概括文章内容和写作范围,点出主题赖以产生的基础,如《论求知》、《林海雪原》等,这类标题运用广泛。 3 }( U0 P3 D4 o# E* V6 i9 y
% H0 A: C3 X# I/ A9 P. i Q v8 X0 j
5.有的标题借题发挥,正话反说,从反面指点文章主题,如《知识就是罪恶》、《人生识自糊涂始》等,这类标题杂文用得较多。 2 h) U" o4 d- M 6 T2 y6 v, A5 V' R; Q; x; K3 u 6.有的标题直接参与对主题的提炼和开掘,如《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类标题适合于文学作品。 * J2 P( y( m$ ]6 P7 @ 7.有的标题把物拟人化或把人拟物化,使主题新奇可喜,如《朋友》(指作者爱读的书)、《网虫》(指迷恋上网的人)等,这类标题适用于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体。 # k' ?' ^+ s, X; p7 l) C: T: W( }
* q0 f, \/ X! ?- A
( j) n1 p% L+ v- f: ? v+ } 为了使标题很好地为主题服务,在拟制标题时应注意贴切、简明、醒目,切记不宜太宽、太窄、太长、太俗。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 ( s- q, w$ f) D( }1 P L5 s
7 }6 s/ T- k. d1 `7 Q) F3 B
9 B. G' e4 w+ E- E1 s
四、主题与思路 3 Q0 w, Z- [; l- |5 Q0 X: D# t8 A0 o- B* E7 y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思路是文章的脉络。主题是文章要达到的目的,思路是到达这个目的的路线。一个主题可以由不同的思路形成,而不同的思路也可表现不同的主题。 4 ?" t: S5 D8 h9 h# V
7 c4 L9 W- I8 O3 { g8 n7 N4 u% C" a8 `
五、主题与结构 ) M0 s- m3 x' j; T5 d+ j, B4 D1 |* a9 \& N. f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线索情节、详略主次等应当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安排。《红楼梦》中宝钗讲作画的布局:“如今这园子非离了肚子里头有些丘壑的,如何成画?”这里的“丘壑”就像我们说的主题,即在安排文章结构之前应当心中有数,明确文章的主旨。结构是表现主题的手段,必须围绕主题,受到主题的制约,为主题服务。 0 B# x+ B6 ?- l/ F4 Q. C4 ]* l1 T 6 V" h/ @, ]; w. ^" m1 I6 `' e1 `$ Z! }, B
六、主题与语言 7 ]7 |+ P- m) g8 j$ f
! N# D% T3 a" N5 p* P1 U0 w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语言是文章的细胞。孔子曰:“辞达而已矣。”范晔曰:“以意为主,以文传意。”刘勰曰:“铺采扌离文,体物写志。”杜牧曰:“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如入,纷纷然莫其谁,暮散而已。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辞,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在他看来,在意与辞之间有个“气”作中介。这个“气”就是命意遣辞、集辞达意的功力。文字功夫的优劣就看表情达意是否完善而精致,语言为兵卫,主题为统帅,切不可“以兵驭帅”。 # i5 n2 f9 O7 c( g# c3 M- h. |6 J
, `3 v3 T& H3 [, W) l! @/ p* \
七、主题的形成 $ h! e, D* U" w 9 [' z3 u# C* e {4 u 主题的形成可以这样概括:长期积累、一触即发、意随笔生。 - R, a1 k! D6 x/ f8 w& m 1 P7 o+ B9 V' M 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或者是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采访、阅读获得了大量的材料,逐步形成了一些朦胧的思想,遇一个偶然的契机,如某种事物、某篇文章、某个人、某个场景等的刺激和启迪,心中豁然开朗,原来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及某种意念闪现出来、明朗起来,同时产生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望,经过反复分析研究,认识逐步加深,最终发掘了生活中蕴涵的本质意义,于是运笔行文,主题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成熟。如当代作家周克芹,有一天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农村妇女给小女儿头上插一朵鲜花,母女俩黝黑瘦削的脸上同时绽开了喜悦的笑容。这一场面使作家感悟到:“人民是不会绝望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可能遭遇到可怕的灾难、打击、艰难和不幸,而重要的是热爱生活,直面人生。”后来,这种思想与他平时多年积累的大量素材相撞击,人物情节与主题越来越明晰,终于创作出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这部优秀的长篇小说。由此可见,主题的形成,并非凭空而来。 $ ?& k4 `8 U( h# @* O/ b! O3 A
0 w6 H8 B8 x8 k: o& V _( C. [ , D! Y5 U' v4 z! ~/ Q" ? % l6 Q7 F O2 [$ _7 {1 N( E/ T! h . U+ O" a. {* _& v0 S3 O# s$ V$ | 八、主题的提炼 9 p& F' x( O0 v! }; k# f1 ]5 _2 {: T3 _2 W' ?. E
主题提炼就是对初步形成的主题进行加工完善,开掘深化,以期提取“最佳主题”的过程。陈家生主编的《写作》介绍了四种方法,即归纳概括法、追根溯源法、纵横联系法和逆向思维法。 7 ^, N- N, R9 ?1 _ & ^! l- f/ w, {" m9 Z $ h& M6 q" Z5 o4 h) _( f 1.归纳概括法,即作者围绕一个问题、一件事情搜集到一大堆材料后,从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出发,经过分析、比较和综合,得出有关事物的一般性的结论。 4 K/ b3 L# o i+ \+ L9 D 如有个科研人员先后研制成功了“浅地层剖面仪”、“多波束渔探仪”和“超声波诊断仪”。一位记者发现这三种仪器都具有“看”的功能,于是把它们比喻概括为“三只慧眼”。归纳概括需要这种“异中求同”的慧眼。 % S9 h, z5 r1 o; h9 ~- [4 J
: W) c, R2 ^: _
+ v) I7 D; Z8 e S5 V%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