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 2013年11月29日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1-29 22:11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 2013年11月29日
    又是一年感恩节,每一个在你的生命里出现的人,都值得感激。由衷感谢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继续分享《论语问答录》学而篇第十一章。今日夕惕若未在线,人气王红豆不惑等网友接过了与贾老交流的接力捧。老猫参加饭局刚回来,便收到贾老师的留言,赶紧将聊天记录稍作整理,与大家分享。. t& }# f, L' ]! J

$ h- w! \' ?: Q: `* K贾陆英:
! m6 p" J6 m+ e; _! f: w$ L& ], G* R. {6 b( i% @6 H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讨论《论语》学而篇第十一章:
* i+ d5 V# I8 o5 N1 ^
/ N) w6 K% s) M) I+ R1 E- a! S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C0 Y  X+ R9 M) y: O1 Q6 C  x- `
4 O6 A2 q  S* p4 c( M    观其志,观其行:其,指儿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道,指父亲生前的所为,包括其思想和行事。
2 W8 x2 S" k8 U( Z
2 c! P% J8 a+ x( o' a% t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看儿子是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是观察他的行为。在三年之内能不改变父亲生前的所为,可以说是孝了。"3 ~/ O) u( ?' K" V

( a' Q( J. S3 v2 i  A4 [    问:怎样理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8 J, L# v+ Y4 g# T* F& M6 c

8 @$ s- e6 [; A4 ~- Q/ b    答:在古代宗族社会中,父亲在世,儿子不能独立处事,所以要观其志;父亲去世后,儿子独立处事,所以要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是依据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的古礼而提出的具体要求,强调儿子对父亲的依从。当今社会情况变了,对这一章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况且,《论语》关于孝的具体要求有多处,这只是其中之一。要全面理解,融汇贯通,抓住孔子论孝的精华和要义(参见学而篇第二章),古为今用。例如,孔子还强调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等等。
/ Z7 B+ T6 M( G" }4 t9 ^( Y( R4 g$ I/ S# V1 r6 F! j
    宋儒作注说: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他们把这一条视为孝的根本,加以绝对化,是不对的。尤其是在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的当今社会,更不应该这样要求,否则,不利于年轻人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 b2 V8 p3 Z/ |' x
" B' K% ?! b+ w; J六耳弥虫:# _) b% l3 ?; I8 a' Q- b. s

) V' j# `, ]# E; B& y- M1 l" H古人守孝三年,为父母下来不是6年了吗?如果给老婆的父母也守,那不是12年了吗?大半辈子过去了
; {$ e3 \5 W' p9 D$ [; Y) L* w  o3 ~; c9 g, x% `
贾陆英:
& K: ]! p7 x5 g; f
. a  ^) t7 A6 F7 c! T, N3 K, x守孝三年的规定,主要是因为一个婴儿出生后,三年才得以“免于父母之怀”,因此,父母去世后要守孝三年,以报父母之恩。此是古礼,如今只需继承孝的精神,不必拘泥于三年这个规定。
) m7 w1 }9 |8 G) v6 h7 v% D" `
( f) E! U  x6 ?/ h2 g无心随风:
8 \4 R& h! i  o( j# `( [% {: a7 X  q2 H! \3 w' ]7 |) V
孝是仁和礼的表现,即是道德修养,又是行为规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是古人对传统的尊重和继承,符合稳中求进的要求,只是进是个人修养的进步/ n/ @& \. [3 m5 c/ I

, s8 x* o1 P2 m" c/ O贾陆英:- h! ]2 l$ K% u4 g, V) D! }# A% V) l

0 ?, s3 c8 d+ W8 b* r守孝期间读书养性,是非常好的选择。据有关专家考证,《论语》的初稿,就是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为他守孝期间,把所记的老师的教诲汇集在一起形成的。孝是仁和礼的表现,即是道德修养,又是行为规范——赞同。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施行仁道,要从孝敬父母开始,孝乃为仁之本。对父母尽孝,也是礼的规定,因此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这才是礼的根本精神。) ^* z! R. G0 W- Z$ {' V& k+ M2 h

! S6 i9 k5 o% s* v, z韦韦:
( K; ]: T8 X# x1 m# `+ c* T! a! D! r5 E. z3 G
按照孔子讲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言行在他父亲生前和死后不一样的话,我们完全可以做出这样的猜想:即这个人在他父亲活着的时候,各个方面都比较向善,但所有这一切并不是出自他的本心。因为处处有他父亲的压力,他不向善也没有办法;而他父亲一死,这个人就立即改变了自己,说明这个人本来就很坏,只是没有机会暴露而已;如果在他父亲死后的一段时间才改变自己,那说明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之所以变坏确有诸多的无奈。而如果他永远都不改变自己,说明他父亲的教育是成功的。孔子把一个人父亲在世与不在世作为衡量其是否孝道的界限,我们姑且不管这是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做人就应该始终如一,至于结果如何,若是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一语来判定的话,也应该不会有什么例外。
4 z! x$ K  J+ ]+ o) z. c; E& q" e9 }* J/ G
' d9 j( g, s- V* `+ \3 `8 o( ]

+ R* o- O$ @% h, t红豆不惑:
6 D) C7 y/ A; W9 X6 \8 Q2 p3 d7 i& @: Q- X# y# p) S/ L7 ?
好吧,我谈点看法:红豆认为应以生前尽孝为主;孝在生前,身体力行,不留或少留遗憾;胜过死后冥钱冥屋;并且红豆认为,只有生前排除万难可尽孝道的人,才会在父母生后真正的从心里去缅怀和祭奠;克尽孝道.而且,对父母的孝行孝心我从不分性别的;有时会偏向母亲多一点。所以,为人子女者,必先强大自己,才能赡养双亲,若还是啃老,孝从何来?鲁迅说过:人必先生存,爱才能有所附丽。红豆认为:子必先自立,孝才能有所躬行(?或有更合适的词)。红豆支持更务实的孝,有孝心更要有孝行.不排除有人会以有孝心就好为借口逃避责任.红豆更支持:贫贱无关孝心,贫困而又能克尽孝道更能显现一个人的品质。红豆坚持:孝道需务实;必是孝心和孝行两全者方为孝。红豆生长在农村,见过太多所谓有孝心而无孝行的孝子了。其实我很想把这个孝子打个“”号!9 b/ i2 }/ l8 J" C

/ f& s1 h9 D7 ~. ]无心随风:
% u4 h& _( C# v- M$ [* P) s- O  p2 L6 n: o. A
价值观的改变,没有信仰的结果,让人趋利而行。孝在心。贫贱无关孝道,贫困更能显现一个人的品质。很多地方都在重拾孝道文化。好的传统并不会丢,哪怕暂时迷失7 N* x# n0 c' _* _& D7 u
- ]! W8 O# v) }$ u$ V4 }; q
金龙在天:9 R# Q4 w. \) l/ w' U- P% C( I

# j9 K! o; {* j9 [6 J对头,前几十年,我们追求物质,现在物质生活提高鹏,道德也逐渐被重视了
+ G( T, ^( r+ a8 r4 l3 `8 b* O; Q" ^  y9 g+ a
贾陆英:" V, t. I0 }3 l3 q+ z

' \3 G  F0 d0 p  ^, U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可一概而论,而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父之道是对的,当然要坚持;父之道若不对,则要改变之。红豆认为应以生前尽孝为主——赞同。孝道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古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在当今社会应认真继承。我看当前的社会舆论导向,正在向继承传统文化,弘扬孝老爱亲的方向转变,要有信心。习总考察山东孔府时的讲话,为我们传递了强烈的信号。孝在心。贫贱无关孝道,贫困更能显现一个人的品质。——赞同。前几十年,我们追求物质,现在物质生活提高了,道德也逐渐被重视了——赞同。孝道需务实;必是孝心和孝行两全者方为孝——非常正确。; u. U3 \0 V3 G: L. E  q
& Z$ S" q: P/ {1 m* x) R/ G
红豆不惑:2 [1 y5 N) w/ W9 @  B  x

" \9 H. J. o' e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这个现在可改成,携父母同游嘛。现在交通发达了,又能有私车了,带父母到处走走看看,陪他们聊聊家长里短,听他们说说过去的故事。体察他们心里未了的夙愿...对于单生的父母尤其该体察他们的孤单和寂寞,合理的支持他们的想法和愿望;总之,如果我们真能够做到儿时父母对我们的呵护状态,真正用心的去体察,去关心,去琢磨的话,就基本合格了。所以,这个“反哺”之词很形象到位。9 @3 M) B, g$ ~  P# P  @

( N* J  u7 P  K6 \贾陆英:) `3 ]2 }6 ?5 V! E3 L

; q; j. V6 |7 F+ C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也是孝道的要求。还有“常回家看看”,回不去时,多打几个电话,视频更好,多多送上几句贴心的话,暖父母之心,也是尽孝。
0 {" P/ ]- j7 H& x  l% a  N
  O' J6 }4 r* X$ c# g' g1 M$ y/ e啸奖:
. T- a% ^, r/ b. d6 ~* V% Q" J2 a5 X+ ?; F, O" B3 y
养儿方知父母恩.子欲养而亲不在,是很悲哀的; z6 i% B9 y# b9 d6 ~6 ~( e: K
4 n; Q: c6 ]1 c8 i5 h1 L0 i- v' ?+ l# ?
红豆不惑:
0 t& o; C3 M$ T2 H- t+ T, o6 i. X
9 }- }( y- X9 L# b  ^' |对,常回家看看、多说暖心的话、少让父母担心、能定期带父母去体检、能支付起码的保健费、能偶尔带父母走走、能静下来听他们絮叨、能...此乃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红豆身受过,此痛绵绵,从不曾减轻过。离我毕业不过数月光景,我的外婆和奶奶相继在十天内身故,而家人都未通知我,因为怕影响我的学业......2 Z1 L; ~; s1 I
4 @; T2 D$ O: a7 y3 E  `) G

9 F* {" ?3 z5 i" Y) ^- B# Z贾陆英:
4 y8 Z  c, {) j
' m+ R/ S! G) {$ T( _/ m; l是的,要以“反哺”之心报答父母之恩,一是瞻养父母,让他们生活好,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让他们心情愉快,三是要有细致入微的体贴。
* z6 u! W  x+ }1 h$ V
/ J5 |% z% d- Z- u红豆不惑:2 v3 R" N/ z! p4 k9 |7 s
& e2 P. V, K$ l# l! a$ @8 w. |
对,前辈总结得很到位。真如此的话,父母生后的礼数和祭奠便是自然的了。不过,红豆不赞成生后事的铺张;觉得真没必要。9 D+ {6 Z# ^9 _$ V  k$ F# g
1 ~$ N" j4 U$ Z: K
贾陆英:
$ B& M: U- L3 @
! ]' {8 L- w; \- B孔子说,仁者寿。很有道理。今天的讨论到此结束,谢谢。' s* i& I7 P6 k: l- m
) \: ~5 A6 G" y: U+ D" i4 \/ b9 C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3-12-5 12:58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师范学习时的座右铭 毛泽东同志在湖南长沙师范学习时的座右铭是:贵有恒何必五更起三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希望更多人参与论语的学习和讨论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