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o. o1 M5 D S" ?( a. ` z' H' K 2 L* D4 ]) a: X3 A3 ]4 n 机关经常性的活动是参观访问,组织众多的人到某个特定的地方去学习考察,有时甚至是远道而来,人数众多,络绎不绝,开动的大轿车都可以排成一个车队,规模和气势均让人感到好象是在办一件神圣而崇高的事,其实对象原本就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花架子,一个人为的人造景观,一个虚拟的世界,起不了任何真正有意义的作用。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的传统教育、革命精神教育、警示教育在今天能起什么作用?2 Y' ]- I' q6 t+ A" e: W
( H# R- y2 a( t: i! J5 { f; x6 t+ s. s# d5 M6 g
B, d& X P; Z( ~ ] / \7 V, H% V" n L; ^" b 还有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培训。拨经费,找场地,请老师,编材料,把有关人员集中到一个地点,什么都不干,专门接受时间不等的培养和训练。实际上,每个人成年以后,大凡智力和情感方面的东西均已成型,如何能靠那临时性的、七拼八凑的培训来“提高”和“更新”?实在是十足的徒劳无益的想当然!如真想改善和塑造人的素质,完全可以把宝贵的资源和力量提前到人的早期教育啊!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事倍功半的成人教育。 8 s& U3 v J4 m9 {$ z# p- P1 g( J* S* l" h; S5 X% b
3 F8 N5 Y! \) X7 z7 z: O
名目繁多的研讨会(班)让人眼花缭乱。打出有吸引力的旗帜和招牌,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名义和理由,专挑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所在之地召开,邀请一个或若干个有着种种头衔名气的专家学者,来壮大阵容,虚张声势。其实只是赚钱创收的好办法,因为那报名费委实不低,除了食宿交通一概自理以外。大老远来了,大家坐在一起,一个个轮流地讲一通套话、官话、废话、假话,就是没有真话,然后再拔腿走路,各奔东西。就是那个别在白忙之中抽出时间大驾光临的有着令人敬畏的地位和荣誉的一流明星学者,水准和表现亦让人大为失望!参加过研讨的人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和体会,谁能说自己在当中收益匪浅,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收获呢? ! Y$ z$ N k2 G4 I) v' M# X3 P ' V6 {6 {( A& u8 b0 t5 _+ E+ L" {. c4 {* E
全国各地从上到下都热衷于评比,评优秀,评先进,然后再颁奖,几十年来乐此不疲,热闹非凡。我无法想通的是,一级一级评出这么多的模范、典型、榜样,发了这么多的大大小小的奖,中国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为什么如此堪忧?中国的事情为什么仍然如此积重难返?让人不得不对那些自吹自擂,莫名其妙的评优颁奖深深地怀疑!: w. s; c# _( m
( @2 Q" u0 c4 |& @. {; Y& W
( A. p; i& W( Q 不管是什么单位,年年都要忙乎考核,无一例外。不停地开会,填写一大堆表格,再实行末尾淘汰制,打击、排斥异己和对手,弄得个个诚惶诚恐,人心惶惶,彼此之间提防、戒备、猜疑、算计,大家都高度严肃紧张,一本正经,有经验的人亦处之泰然,结果肯定的是,往常人缘好的人优秀,平素人缘差的乃至得罪人的人不称职。什么德能勤绩,完全取决于人际关系好坏,大道理是说给傻子听的,实际操作就完全是另外一番图景。如此而已,岂有他哉?0 m" Q6 T( Z$ k3 E3 o
/ b; f/ Z1 {8 R& h- F, {0 k/ _) `, [5 r+ ~( X, [
学校里的文史哲尤其是政治课的教师风风火火地忙于备课讲课,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借助了现代技术手段和工具,无奈讲的都是言不由衷、不能自圆其说、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走进课堂,站在讲台,可悲地把神圣纯洁的教书育人变成了单一的为了稻粱谋的求生存的手段和职业,教室里闹哄哄的学生也根本不把教师的讲课当回事,只是为了一张文凭在混日子,师生都觉得很空虚、很失落、很乏味、很无聊,但双方都在凑合,既不误人子弟,子弟亦不误人。( z9 E& p q7 \! {' H" z5 w x4 o5 r
% U( I9 a' N( R7 p: M
9 c* q" ^+ x0 J: [$ n 有的人为了名也为了利在拼命写文章,投稿发表,也在使出全身吃奶的力气写书编书,真的还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把自己关在房子里,与世隔绝,闭门造车,坐冷板凳,耐寒窗苦,一旦成果出来,踌躇满志,可惜无非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拾人牙慧,未曾有半点真知灼见,其最终带来的只是耻辱。当然,让莘莘学子蒙羞的是不允许学术自由、独立思想的专制统治,白白让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瞎耽误功夫。7 l& Q- q! W& D, R! g$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