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九论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文缘论“谈” 时间: 2014-4-21 11:23
标题: 九论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
摘自:文缘论“谈”
4 |- f2 _, I1 O% N7 ^
( o# e1 g! a. n! e4 Z% b# u
(一)
Q' f3 Z* Z' @ C9 S7 |3 O
我们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弊端极多,既气大伤身,害自己,最终导致自己和自己过不去的“死结”,又咄咄逼人害别人,让人家心里不服,对立情绪严重,最终把关系弄僵化,一点余地都不留,丧失了人际关系维护应有的弹性。
# I9 b9 H9 f4 H
(二)
' t3 D. ^9 n' G/ F+ n' e7 z
什么是发泄式的解决问题方式?3 \2 a1 e% w _; }/ ~
首先,立足点是解气,要让自己心头的一口气顺下来,而对问题的解决没有考虑,或者说考虑不多。而且,纵是涉及到一些对问题解决的考虑,也往往被淹没在解气式的发泄中,根本发挥不到自身的半点作用。那么,为什么会有气呢?最根本的一条,认为别人没有按照自己的评判标准和预期行事,认为别人观念中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严重挫伤了自己的内心感受,抑或是有意存心和自己作对,在其中作梗……诸如此类,等等。
. Z# C% o; t# \9 S$ M- n 其次,发泄式的解决方式往往以漠视、蔑视等冷暴力的形式,甚至是指责、侮辱、谩骂,人身直接攻击的形式出现。因为,很简单,这种方式能够最直接、最大程度地重伤对方,给对方带来精神和肉体的伤害,从而达到解气的目的。与这些手段相比,其他手段在解气方面简直有点小巫见大巫了。
% f7 \& s3 ^. V7 Y2 C 最后,我们发现一个规则,发泄式的解决办法往往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反倒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小问题扩大化,能解决的问题僵固化,因为越是解气的方式,越是对问题的解决无补,相反倒是会阻挠、戕害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越是不解气的方式,倒有可能真正成为问题解决的一把钥匙。
, y a! G+ O- m9 }7 e. X(三)
, g9 y% S/ w: F' r3 w 发泄式解决问题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并不太关心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很少问:“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是因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有时候,就算问了,从内心深处也不愿意面对或者说接受这样的原因,往往通常把这种原因归结为对方对自己行为的“辩护”和“狡辩”。
0 O* E# e+ o; D% P* K 既然不关心问题导致的原因,那么,发泄式的解决方式关心什么呢?非常关心已经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事情的严重程度如何?这是发泄式解决问题方式关注的核心所在。之所以发泄,就是因为绝对不能接受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绝对不能接受已经发生的一切,绝对不能接受摆在眼前的事实,因为发泄的一方感觉这些事实严重地重伤了自己,伤害了自己,所以,作为本能的自我保护反应就是要想尽一切方式地向对方发泄,向对方报复,让对方畏惧,永远不敢于如此,似乎才能舒心些。
8 |, C' e0 F4 q8 k7 i (四)
. X; y: M+ `2 t4 A. J1 r
# |+ l$ }$ b& i W0 q0 J2 q3 @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七)
9 A5 [0 O7 {* [4 ]
# q$ U8 d3 H& f! }
- g! p# L6 d, i! Y9 ? 避免发泄式解决问题,要注意人际矛盾关系处理的方法,人与人有了矛盾怎么处理?这是个问题。个人感觉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需要沟通的,这个毫无疑问。越不沟通,误解越深,疙瘩越死,越难释怀。但是,沟通归沟通,却要坚决避免指责式沟通。不能一张嘴就是“你如何如何不对!”“你这个做的不好。”等针对性很强的指责性话语,这种话,就算正确也很难让人接受,很难发挥效果,还说他有什么用呢?
7 a/ X6 f& i. I) K4 r 可取的沟通方式是谈自己的体会,把矛头的指向从对方身上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尤其是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立场上对事态的理解,对关系的分析,有可能采取的举措等等,通过对自己思考的描述,来达到启发对方,达成共识的目的。用这种自我思考描述的沟通方法,避免了直接的指责,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也容易发挥效用。 J7 ` R# C+ H h$ b3 v/ j
j% x) t, R5 _( o- q( G! D* n& n% q8 `& p
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八)
8 l" [; K& ]5 s* Z$ g) x3 n* @7 I) s4 y; K
% T7 o3 g+ {8 t8 y9 p2 G( C9 P" |. Y9 l
# {6 K$ g4 j0 @2 H 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说到底就是要避免话语矛头直指对方。再正确的话,矛头直指对方,也会让人很不舒服,也会让人很难接受,更别提最后还要按照你说的做了。所以,直指对方的话语指向最终证明都是鲜有成效的,还不如不说,说了也是增加负面效应。
3 J( O* m! u& s( i( m 避免直指对方的话语,那么,话语指向只能指向自己,对自己,怎么说,别人也不会介意,所以,您尽可以大胆说,大胆批,大胆指责。通过对自己的剖析达到引起对方借鉴的作用,通过对自己想法的表述,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对方的作用。虽然手段不直接,但是效果却很直接,往往要好于直指对方的表述方式。
! ^/ u* h: B2 R- f. b 试举一例:也是从一个心理医生那看到的,说怎么构筑和谐夫妻关系,绝对不能动不动就指责对方,说人家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就算真的让你很生气,让你很愤怒,你也不能采取直指对方的沟通方式,而要采取指向自我的沟通方式。比如说,“你这样做我很心痛”“你这样我真的很难接受”云云,就要比说,“你怎么做出这种事情?”“你怎么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的表述方式要好的多,也要有效果的多。其实,这两种表述方式的不同,无非就是话语指向的不同的吧,前者指向自己,大家都能接受,效果也好。后者指向对方,很难让人接受,效果也不好。.- t4 e$ M: ^9 [8 L1 S- R+ d
0 m+ b$ y# i$ z3 v3 S7 j- w5 K8 g
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九)
% m0 u& G2 I) j/ X1 q+ M K: O$ u+ Q% ^
说了好长时间这个话题了,应该结尾了,不然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了,自己也尽量把自己想到的、想说的都写了,是非对错由看官自己品评吧。世间都讲究阴阳平衡,前面都来阳的了,这回也要弄弄阴的了,算是一个尾巴吧。什么叫阴呢?就是对阳的一定程度的否定。前面说的,办法、做法,最初是从家庭关系引申出来的,后来拓展拓展也可以运用到职场关系中,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这些都算是人民内部矛盾,就是说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可以反对发泄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对于敌我矛盾,就要再详细分析了,你不能说,杀人犯要杀人,我们这边也要充分考虑他的原因,寻找与他妥协的办法,不去直接指责他,先要话语指责自己……呵呵,那样就真搞笑了,既不起作用,也贻笑大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暴力制止他的杀人行为,要么就是把他先杀了,才能避免别人再被杀。6 c% G8 h( T: V8 ]
总之,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前面絮絮叨叨说的那些也都是有自己的运用范围的,超了范围用,不仅没效果,还要出恶果。就这么简单。
+ S! c1 h7 g) w' K+ E: ~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4-4-21 11:47
文缘再次提醒我们冲动是魔鬼,有的时候人一闹情绪就会做出许多可能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情,切记切记。
作者: 23° 时间: 2014-4-21 12:05
自己是成长最大的绊脚石。
作者: xaflybird 时间: 2014-4-22 23:51
还是要遇到事情冷静,淡定,平和的处理,注意方式方法
作者: 捭阖 时间: 2014-4-24 17:24
发泄式的解决办法往往很难真正解决问题,反倒会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小问题扩大化,能解决的问题僵固化,因为越是解气的方式,越是对问题的解决无补,相反倒是会阻挠、戕害到问题的最终解决。越是不解气的方式,倒有可能真正成为问题解决的一把钥匙。
0 B+ P- R* N0 U6 a
作者: 匿名 时间: 2014-4-24 19:40
俗语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如今,在社会上做事,无论是为官也好,还是担任一方职务,听得批评,总也是一项“基本功”。但这批评,如何去听,学问还是很大。0 `" |, r# Q4 s/ K; p
平时接触,不少人对于批评,已不像从前,“耳根子”那么地受不住。但往往最后会露一手“柔性的杀手锏”:你批评得不算错,但到底怎么做,你倒说说看?这就像小说家对于批评家反问一声:你倒写写看。
1 ^* Y) o, p2 ^ “只说不”的批评,到底要得,要不得呢?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批评太容易了,“说不”谁不会呢?小孩子不是最喜欢说“不”吗?不,不,甚至还要来个“就是不”;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批评不大负责任,你说我这条路走得不对,那总要给我指一条可行的新路出来才成,否则你让我怎么办?举足不前的话,不是又要被你批评一顿吗?还有些人更是做起了“心理分析”,用上了“无意识”或“集体无意识”,认为“说不”让人显得深刻、超前、不入俗套,抢得“潜在的制高点”,像“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人”之类的行为,进也有进、退也有退,让人更感觉“安全”。. r$ P6 Z$ q, i5 T; K5 x* A6 S5 r
这样说来,“只说不”的批评,是不是要不得呢?暂且慢一点下结论。当然,说你不对,同时又说得出“对的到底是怎样”,这样的否定性与肯定性合二而一的批评,肯定是最为理想,但实际上却是很少,要做到,很难的。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会感觉“总有点不对劲儿”,其实我们可以“不这样过,不这样做”,但是到底该怎么过、该怎么做,又一时说不出来,更何况切切实实地迈出第一步脚步呢?哪有那样容易?
+ R: ^& ^- R' B0 J) t “只说不”,这个“只”字,当然不理想。但是这个“不”字,却可能是一线未来之光,它至少可以让我们不一味地盲目乐观,以为一切真理在手;也可以让我们好好地动一动脑筋,把现有的状况好好打量一下,看看有没有重新调整布置一下的余地。即使一切都好,也少不了这个“不”字,只有依靠不断地质疑,真理才能永远充满弹性,富有顽强的生命力。$ f5 a0 Q. Y1 p5 \: }5 X% u
“只说不”的批评,看上去差一口气,但还是要得!" ~5 ?' X$ D: g( y+ d6 ]# K& _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