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h5 O; k7 }5 i! v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人纵使有再好的记性,也敌不过海量信息的轰炸。我的方法就是坚持不懈地积累各方面的资料:读书看报、听别人发言,总要记些要点;专业用书,尽量收藏齐全;报刊资料,按专题分类,用文件袋装好;零星资料,写卡片分类排列。也许年轻人觉得这种方法很土,认为现在一上网什么信息资料都能查到。的确,当今信息科技日新月异,大家可以轻松通过电脑查寻到各种信息和资料。但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认真核实这些信息资料之后方能使用。在我看来,这种很土的方法除了能积累有形的物质资料,还能积累无形的精神资料,也就是从勤积累中发现值得重视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感悟。这对做好学问大有裨益。 # L( u* U( T" W- K, G# L- H7 A8 @0 s
勤思考。 7 I% O; n5 U7 ~' x5 |5 ]9 L4 w6 k* ~, L& T" d3 `0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术上要有所创新,关键是要善于独立思考。首先,要善于从学习收获和积累资料中发现问题,尤其是与前人有不同看法的问题,或者前人未涉及、未深入的问题。其次,要善于思考如何去破解这些问题。对于考证性的微观问题,要从深入细查中外文资料入手,多种假设、潜心求证;对于理论性的宏观问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要做到思想解放、认知创新,必须有高度的科学精神、高深的哲学素养、高超的观察能力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只为探究真理、咨政育人、振兴中华、造福人类,决不能随波逐流、左右偏颇、追求名利、误人子弟。 8 O: c) z5 k8 b8 q# l
- \6 c1 ^6 L, U# b# b3 D/ {/ T 勤讲课。9 x' S/ p. F1 W
8 Y) \' s# g, ^; s2 Y" y “士兵的生命在战场,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通过课堂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是教师人生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多年执教经验的基础上,我总结出了悉心、精心、倾心的“三心”教学法,即课前悉心准备,写出讲授要点;课堂精心讲解,力求引人入胜;课后倾心交流,征求听者意见。这一教学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另外,对于教师而言,勤讲课不仅能够“教学相长”,在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后自我改进、自我提升;而且能够锻炼思维、锻炼口才,因为深奥的理论原理和复杂的历史事件,在讲课时总要深思如何通俗、简明地进行讲解,如何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述。 & a: u6 P4 u4 Z i1 v6 Y$ r4 H
& ^* x" V/ V' u, d
勤写作。" K' M, o* t9 b- y4 H$ ?
4 V* f( b, j3 |) R# g “文章千古事”。课堂讲解受众有限,报刊发表文稿传播更广。讲课的讲稿经过整理、加工、深化,就能出研究成果,写出的研究成果又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这就是所谓的“教研相长”。同时,勤写作是增进自己文采的好机会,经常动笔就会琢磨遣词造句,使自己的文章不仅文字流畅,而且有感染力。就像老舍所言,“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熟才能生巧。写过一遍,尽管不像样子,也会带来不少好处。不断地写作才会逐渐摸到文艺创作的底。字纸篓子是我的密友,常往里面扔弃废稿,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k3 d: y) u; A' {) A. c1 o3 f 注:作者高放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