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例谈修辞在公文中的运用 [打印本页]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4-8-13 00:30
标题: 例谈修辞在公文中的运用
    摘 要:写文章要讲究修辞,公文属于应用文体类的文章,自然也要讲究修辞。 在公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积极修辞能更准确地表达公文的主旨, 增强公文的准确 性、生动性、 鲜明性,形成公文语言特有的美质和文采。(本文为网络转载,未找到原文作者)
; I* I/ [# F) I# ~- o" |. A1 T: }1 a  C1 H1 f
1 引言
/ j# J) t+ g) [" q7 p7 M  R- W0 A6 x
     公文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处理公务的书面行文,它以实用性 为根本目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可行性,这就要求公文语言的表达必须简洁、 平实,具体体现在:公文的语气要坚定严肃,斩钉截铁;语言要典雅庄重、排列 整齐。然而这个标准只是写作公文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实际公文写作中应该有更 高的标准,有效地发挥公文的作用。这个更高的标准就是要讲究公文的文采。本 文从积极修辞学的视角,对公文语言的修辞特点分类举例,试作分析研究。从而 总结出当代公文在运用积极修辞方面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力求使公文语言在“意 惟期多,字惟期少”的基础上做到措词准确、句法严谨、句式整齐、表意鲜明。; Q  N* _; \9 Z5 r/ d
2 y  F! ~7 X) X( E# W6 k
     2 积极修辞在公文中运用原则
' T' T7 q0 n# Z; ?3 M; Q8 d& H8 k# O( E" A4 _, H- G
      公文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不是随便地将积极修辞应用到公文 语言中便能够能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特定的积极 修辞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所谓公文修辞原则是要求运用修辞手段时必须注意交际 场合、说话对象、行文内容的需要,也就是“结合实际 ,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 增强表达效果。
. l: \1 c* s7 G# l" Z% E- _
/ [$ H0 v$ e' l, X$ _" B     2.1 符合公文的主旨表达 不管写文章还是讲话,都有一个中心意思,这就是主旨。在公文写作的过程 中,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段,都要符合公文主旨的表达,做到修辞与文章主旨 相适应、相切合。衡量修辞好坏的标准并不是看辞藻如何华丽,而是要看使用的 修辞手法是否恰当地表现了所要表达的主旨 ,是否适应了文中特定的语言环境。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语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题旨情境决定的,并非语 言文字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 美,用得不切当便是丑。 ”公文修辞也要遵守这条原则,表达才能准确生动 ,达到 “信、达、雅”的要求,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4 V+ [. ?3 p8 s! O! U7 L; t) [$ W; T$ r+ _( {
     2.2 适合公文的语体特征 语体是指各种文体的语言风格。公文语体是适应特定的交际目的、任务、内 容等需要而于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特定的语言风格。 公文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是管 理国家事务的务实文章因此公文的语体具有政策性、指令性、法规性,用语必须 是庄重、准确、简洁。这就要求在运用积极修辞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公文的语体 特征,否则便是华而不实、违背应用语体语言明确、简要的基本特点。
1 i) l2 v/ }+ M& _
! k) h1 T! W+ Y4 v( @, @# i5 @     2.3 切合公文的语境变化 语境就是使用语言的环境。语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上 下文等。由于公文的时效性比较强,所以公文要及时的反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 发展变化。同时公文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和使用对象要求明确。因此在运用积极 修辞时一定要根据公文语境的变化,联系语言诸因素复杂多变的情况,灵活调整 运用修辞手段, 可以找到恰当的修辞方式,把话说得恰到好处。
! d$ [7 L+ }% W/ J7 ^9 F
# Y8 f0 k' p$ M1 b3 a      3 积极修辞在公文中的实际运用
# x/ B% i4 H& ^- C: I% [
* C% T6 c2 h) A* u3 B% F      修辞在公文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不同的公文在修辞的选择和运用上也有所不 同。在实际写作公文的过程中,笔者要根据行文的对象、环境、条件、效果以及 行文的内部、外部要求选择适当的修辞,只有这样才能使公文的语言更好地叙事 议事,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6 z' D+ Y- R1 m/ B8 A5 ~3 r, z

" f/ H9 P* X5 v8 l& f- X      一般认为有两种修辞方式:一种是消极修辞,主要靠语音、词汇、句式、语 法结构等修辞手段来实现;一种是积极修辞,主要靠各种修辞格等一些特殊修辞 手段来实现。由于公文语体和文艺语体在交际目的、交际领域、交际方式上有所 不同,所以二者在修辞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公文为社会管理、处理公 务所用,在法定区域内定向交际,属规定性写作,侧重于消极修辞。但有时为了 使其表意更为简明扼要,公文也适当地运用积极修辞。常用的积极修辞主要有引 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层递等。但这些积极的修辞在公文的使用中均有 一定的限制性。如何能更恰当地将积极修辞运用到公文写作中,使其能更好地服 务于公文是在公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 S! \6 R7 D$ ~/ G; R
! M! _  ?6 A* O  g* ^     下面通过公文中一些 比较成功的实例来看一下, 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如何将积极修辞运用到公文语言的 润色上。/ I+ S% X" X, C3 `" R- V' R. e, X
* J% _) x# h* ~, L6 p  C
     3.1 引用8 q2 d  `/ S: g/ C- N
$ F5 n0 L# Q- T- l
     引用是通过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与一般文 章的有所不同,公文恰当地引用诗文名句、谚语典故,不是为了使文章生动、活 泼,而是为了简明扼要地交代行文目的和提出各种主张的依据,从而增强公文的 说服力和权威性。例如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会后,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与中外记者会上关于做好今后三年的工作引用《离骚》名句明志: “亦余 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这里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真实地表达了 其为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和魄力。 5 Z% I$ _2 h3 b; j7 W

5 r* c3 |4 m4 H1 S3 ]# v/ ^  ]8 C     3.2 比喻
4 [8 s; M8 [" V, |  a1 _+ \/ E" K7 s$ f3 f  E+ l( l% T, ~
     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 辞格。 恰当运用比喻能够有效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使表达更加形象、 具体、 生动, 使语言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 h9 |9 k7 H' E/ O5 E5 h$ Z" P
, n8 o* G$ _/ C! @/ p# A+ J     公文中的比喻 ,常常是以客观对象来象征某种主观 意识, 以典型的类型化来阐明客观、 普遍的真理。 比喻的形式多半是暗喻和借喻。 在公文中,也大多采用借喻和暗喻,以显露本质、突出特征。例如: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 它是立于高山 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 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 了的一个婴儿。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这个比喻运用得恰当、贴切、逼真、易懂,自然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将即 将到来的革命高潮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我们认为查办、催办是办公室的一项基本职责……通过查办这个“窗口” 可以看出机关的工作效率。 ” 这是借喻修辞方法的运用,把“办公室”比喻成“窗口”作用,使表意形象 含蓄,寓意丰富深刻。 虽然比喻的运用可以使公文的内容更加贴切、具体,但在公文中运用比喻要 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比喻的内容要健康高雅,不能粗俗油滑。第二,不能使用 含蓄、浪漫的文学比喻手法。第三,在法规性公文中尽量不要使用比喻。因为行 政公文的修辞总是在叙述和评议中自然展开的,而不是有意的渲染和铺排,如果 放纵其文学色彩而忽视其实用性,就会与公文庄重严肃的文体特征相背离。过度 的夸张与想象不仅会使公文失去了真实性, 也会使公文失去其应有的严肃性和权 威性。( V4 V0 z. y' p/ B* U) T3 z

/ {5 @( @2 I( A0 z" V3 }     3.3 排比
& B  C" @9 E/ a2 ]% q- y; |) F$ m) z- c6 k
      排比是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者语 句并举铺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恰当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 称,音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使公文文气贯通,增强语势, 引起读者对所说问题的重视。例如: “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的困难和风险,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 加维护稳定。 ” “使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中共十六大报告》 前一例共用状语“倍加” ,后一例连用“更加” ,一气呵成。而尾句字数与前 几句不同,使句构错落有致,整齐中有变化。而且使得语气有所舒缓,有利于句 子的作结。 在公文中恰当运用一些排比句式,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而且可以使 语言表述更加准确周全紧凑。公文中辞格的运用,必须切合公文表达的需要及特 定的语境和时代。9 q6 t0 m8 `, i4 X6 L

( W  U$ \" V5 `, `, W* K8 M; w$ L     3.4 对比. e1 ?* }/ S/ h% t+ O" E
! p! A6 K! S, p
      对比是指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列出来,进行强 烈反差性对照比较,以表现某种蕴涵于其中的道理或情感。它通过正反两个对立 面的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公文在交待行文缘由时通 常将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使人们警醒,以增强人们的紧迫感和危 机感。例如: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33.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8.7%;财政收入 6.85 万亿元,增长 11.7%;粮食产 量 53082 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 1102 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7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5153 元,实际增长 9.8%和 8.5%。 ” 《2010 年政府工作报告》 这段话采用对比的修辞全面地概括了同 2008 年相比我国在 2009 年所取得的 成就和进步,通过数字的对比大大加深了人们的理解和认识,也符合对立统一规 律。7 b# `; p5 X* L' N
. I: v3 a- r' J3 J
     3.5 借代1 ~9 q, H8 I' |- W6 ~
2 E, K5 W- l5 y6 t% q

( f0 c" e+ T% r- L  c. X
( A( f' |% p" o1 r  V
% v0 l+ Y& z1 A+ N9 o
作者: 走进樱桃村    时间: 2014-8-13 09:17
看看修辞在公文中的运用,学习提高之!!!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