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习近平强调的思维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学习时报摘记    时间: 2014-9-1 08:37
标题: 习近平强调的思维方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防止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保证各项改革顺利推进。本文根据习近平一系列重要讲话,梳理出习近平强调的六大思维方法,供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参考。! N0 H# C7 H, i+ ]& z% u; a* ^

; x1 O* r( h* g  Q( G- }   辩证思维" Z0 Z6 N$ ~" s6 S- X$ ]% l
# P9 P3 O: D2 I1 {2 K7 O/ w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习近平非常重视辩证思维,要求干部提高辩证思维能力。2012年12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又指出:“在推进改革中,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坚持辩证法……”在之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稳’也好,‘改’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要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这些重要论述,充分显示习近平对辩证思维的高度重视。* m5 j& ~4 ]* r5 v, I1 Q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内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持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信息化、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国内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层出不穷,如果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一定会寸步难行。
" B5 }) S# N( C  领导干部应在实践中坚持和运用辩证思维。首先要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也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要看到发展的机遇,也要看到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化危为机,发掘本地区、本单位的比较优势。有些地方东施效颦、盲目跟风,结果以己之短同他人之长竞争,留下了一个个空壳的工业园、一座座黑灯瞎火的鬼城、一栋栋杂草丛生的烂尾楼,这些现象应该认真反省。其次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古人讲“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问题错综复杂、矛盾空前尖锐,关键是要找准重点、抓住关键,在关键点和症结点上出实招、出妙招,多打歼灭战、少打运动战、不打游击战。再次要科学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谋发展、定战略、做决策都要具有开放的胸怀和宽广的世界眼光,在科学把握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与世界的联系、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中谋划发展,在深刻理解各个行业、各种要素间联系的基础上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最后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所谓发展是对历史的继承和给未来奠定基础,要在继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中谋划发展,多添砖加瓦而少另起炉灶,积跬步以至千里。要多干打基础、管长远的事,不做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的事,不能让自己的政绩变成后任的包袱。
) _3 o# g" v: s& z# }+ }; U/ c, ~2 Z3 }
    系统思维
' {/ m/ f0 G) h% Q+ u$ Q  习近平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系统思维。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指出:“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指出:“改革开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2013年9月17日在跟党外人士座谈时习近平再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 _% Y* t5 q) M7 `9 ~  科技越发达、交往越密切,社会的关联度和系统性就越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各项工作、各类要素相互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坚持系统思考,科学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改革举措良性互动、协同配合,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将改革事业顺利推向前进。2 H7 l2 K& K( r7 h7 Y' o! j2 _
  系统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结构性、动态平衡性、开放性和时序性特征,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首先,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要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聚合各项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对涉及面广的改革,应在基本确定主要改革举措基础上,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的耦合性,同时推进配套改革,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其次,抓工作要注意区分层次、分类指导。既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目标,也要有具体的任务分解,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避免零敲碎打、碎片化修补。不少领导干部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工作缺乏整体筹划,整天打乱仗,不仅个人苦不堪言,而且工作效率低下。再次,推进工作,要把握好力度与节奏,既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也要有闲庭信步的定力。应加强不同时期改革的配套和衔接,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该中央统一安排的地方不能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能拖延,该试点的不能急于在面上推开,该先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能超前推进,不能以既成事实绑架中央和法律,避免各行其是、相互掣肘。! c2 R+ k+ w, g+ b7 t3 i

; M* B& k2 j& H+ [% Z. _5 T   战略思维% K( }+ v1 t3 G/ |+ q
  万古基业,必出自雄才伟略。在纵论国际国内大势、描绘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其实,早在2003年任省委书记时,习近平就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要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要努力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放眼全局谋一域,把握形势谋大事,……用战略思维去观察当今时代,洞悉当代中国……”; n8 e! Q7 z) v- g5 G4 F
  战略思维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思维方法,展示的是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古人讲:“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各级领导干部有没有战略思维、具有什么样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能登多高、能走多远、将抵达何处。* Z" L  @6 n- v. a# Y3 d
  战略思维能力强弱,取决于思考问题的高度、理论研究的深度、知识视野的广度和观察世界的时间跨度。领导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运用战略思维。首先要有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价值观。个人的格局大,是因为关注的问题大,心中时刻装着全局和长远,才能登高望远。应多思考改革发展的大问题,少琢磨个人的功名利禄;要有以身托天下的担当,将个人的荣辱排除在事业的成败之外。那些整天蝇营狗苟、只顾个人升迁的官员,鲜有能制定出地方长远发展科学战略的。其次要有机遇意识。要善于判断和区分长程因素与短程因素,在长程因素决定的发展趋势与短程因素的干扰中找到平衡点,在机遇窗口开启时牢牢把握住机遇。而且机遇向来青睐有准备的头脑,在机遇出现之前,要自强不息、艰苦探索、超前谋划,让工作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为将来升级发展做准备。再次要找到并点亮未来点。找出影响全局发展的主要因素、关键变量和薄弱环节,据此确定战略布局、主攻方向和工作的着力点,确保战略方案能够落地。在战略制定阶段,应该充分运用管理科学的战略分析方法,力求战略方案科学可行,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最后要加强战略管控。既要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又要善于根据内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方案,保持战略方案与时俱进。
: M/ W0 y" n3 D/ X7 I) y0 W% L  ?3 z+ [. n
    法治思维% X  K( `1 o( y1 R; U  z
  法律是对社会行为的基本约束,也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古代明君贤臣无不儒法并用、德法并施以开创盛世。习近平高度重视法律制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他还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4 [& s0 }& o5 i. c6 [- M  法治思维说到底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各种利益分歧、矛盾冲突相互交织,只有法治才能有效整合各种张力、化解各种冲突,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根基。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治国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根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习近平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l0 [4 B1 U- E- G# o3 F) }% c
  各级领导干部应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和运用法治思维。首先要坚持依法行政。无论是决策、执行,还是解决矛盾、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都要不断审视行政行为的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是否合法,自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应该大力推进权力清单制定工作,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次要自觉守法、坚决护法,维护法律和制度的严肃性,维护他人和组织的合法权利。任何人不能搞权大于法、以言代法、选择性执法。尤其是在关涉自身利益时,要做到自律自省、遵章守纪,不搞特权、不搞潜gz。要大力推动政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和公众监督,以公开透明保护自己、维护法律尊严。再次要大力支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司法不廉洁是危害最大的不廉洁,是压垮政府公信力的最后一根稻草,要坚决抵御和打击司法不廉洁,加快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信力,让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让全社会充分相信法律、依赖法律。最后要带头学法,有效普法,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实际行动引导全社会自觉依法维护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7 _. u5 t+ E+ A/ }7 Z; X. I( r+ f, \/ u* c* m
     底线思维
0 J( Y* ]$ u8 ^, ]1 m# \$ V) r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习近平十分重视底线思维。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2013年7月25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又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在201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q+ J+ v0 T$ E2 Y& p: O

- u* [8 m2 K4 V% }5 ]# g$ E% s( O* n! M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改革发展的任务越是繁重,各级领导干部越是需要加强学习、改善心智模式,以科学思维方法保证善做善成。作者:杨永加
  [! \! E+ l  [2 H7 o3 Q
. C# ^2 s5 r2 j0 N
  q% n' ?  a4 A/ @
作者: yqczqcz    时间: 2015-6-12 09:50
谢谢,必须认真学习!
作者: wsxmwpscat    时间: 2015-6-12 10:12
刚好在写三严三实材料,借鉴来学习下!
作者: 司马源    时间: 2015-6-12 11:29
6大思维,确实论证很精彩,学习。
作者: 寻常    时间: 2015-6-13 16:30
六大思维也是我们做事写作的准则
作者: 清水拂心    时间: 2015-11-11 10:10
习近平五大思维,讲得太深刻深入了,谢谢楼主分享
作者: 林青    时间: 2017-1-19 11:13
习总书记的新思维,值得学而不思则罔!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