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文以识为主----《讲话稿写作之管见》读后 [打印本页]

作者: 长安老耿    时间: 2014-11-10 14:15
标题: 文以识为主----《讲话稿写作之管见》读后
文以识为主

) }6 S7 R! g; a* S$ d+ F! ^
----《讲话稿写作之管见》读后
6 r; X& T6 k% Q& _

8 f( C6 P: Z3 S" d) O7 C4 M      《讲话稿写作之管见》,是篇好文章。中华老师开篇引用了清人刘熙载“文以识为主”的一段话,以写讲话稿为例,从事理、领导、受众、场合、文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对“识”的理解。我读之不舍,拜读再三,很受启发教益。特与大家分享,并推荐另一篇相关文章。
4 a3 L& F1 l4 p. ]8 T/ a7 r

9 k- Q9 D0 j2 L1 f% u: D! B% S       说很受启发教益,一是因为,作者讲的五个方面的见识,不仅适用于写讲话稿,乃至于对写其他公文、文章,都是适用的。二是因为,我们一些同志,不懂得“文以识为主”的道理。他们不懂得或者不愿意,在增强和表达自己的见识上花气力、下功夫。反而把气力主要下在了文章的格式、写法上,有的人甚至是从网上找一个文章 “模板”,一套了事。这就步入了歧途,舍“主”求“次”,舍本求末了。

) n( r% u$ B* P, _2 @/ V' q# F, ~0 @0 _$ Z& o% ]
     说来惭愧。读到“文以识为主”这段话时,我只觉得似曾相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何人所说的了。好在有“度娘”帮忙,方解了我的心中尴尬。更让我高兴的是,还搜寻到一篇《说“文贵有识”》的文章。该文引经据典,谈了需要什么样的“识”、怎样培养自己的见识、为什么要练识、“识”的要求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一读。特此推荐。
4 f0 @9 r' f5 D5 Z  A* k4 U- w- l! |5 M
2014.11.8夕草于长安茅庐

* m7 `: h, V* h# [9 `+ q# o
7 Y9 e3 H; K. k3 k+ z附:
; [& N4 [1 j' ]7 A

  b" ]' e8 v" {
说“文贵有识”

6 v7 k5 e0 R- p6 K% c
张桂萍

! O  _/ J! m$ E% e) P8 u! M' @

8 {! y; Z  j5 i3 h5 f1 j
6 h. p/ ?2 v) e( T& W9 g0 d
    古代学者大多视文章为不朽之事、经国大业,故十分重视“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很多学人信守的名言,王充、韩愈、柳宗元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史学家刘知幾、章学诚等也都强调史识在史家修养中的重要性。文章的艺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识见。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文社科工作者,承担着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应该继承和弘扬文贵有识的优良传统。

) f4 ^, a4 Y' u( B9 j
0 D/ K$ ]' _; ]      一、文章家需要什么样的“识”?清初古文家魏禧(1624—1680)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认识,主张为文力求“有用于世”。他对“识”的内涵的理解基本上尊崇实学经世的宗旨,认为文章一定要有关系天下国家之故,并且有超越一般人的见识,才有作的必要。文章之所以能流传于后世,不在于技巧的变化,而在于面对不同的现实问题,有新的识见,并用这些识见指导作文,这才是超出古人、自创一格的途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激变的转折时期,文章经世的思潮常应运而起,文章家有得之于时代所赐的广阔心胸和视野,因而在观察社会、历史时,有着敏锐的眼光、深刻的体会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些就是文章的“史识”。

+ X4 f4 h, ~+ Z3 V4 u: l3 i
) P4 u% }+ ]7 Z" m, f( }. B2 `      二、怎样培养自己的见识?魏禧曾探讨了怎样培养见识的问题。他说:“愚尝以谓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所谓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理得其要则言不烦,而躬行可践;识时宜则不为高论,见诸行事而有功……故练识如炼金,金百炼则杂气尽而精光发。”(《魏叔子文集》六《答施愈山侍读书》)理存在于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而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练识就是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活动规律,进而了解时代所需,即在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理论方法与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两方面来提高识见。这就要求文章作者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观察深刻,体会深切,这样作出的文章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

" k4 r+ `# d3 v% W5 \* i" }3 m0 O  r1 w+ s2 |
, n! P$ ]9 C0 c- C% ?1 `. A
4 K" I, ?, T5 C) L

3 c1 [- r1 U9 j2 _8 z7 h
作者: 山水性情    时间: 2014-11-10 22:13
小至会议纪要的编拟整理,如何把握宏观,充分延伸,抓准领导意图,这根本离不开“识”。故,定文章高下,以思路、智识为上品。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4-11-10 23:23
感谢老耿推荐美文。龙行江上在应用写作上也发表过一篇文章《信息的识与思》。所谓识,即识规格高低,影响大小,温度冷热,内容新旧。所谓思,即运思主旨,当见灵魂。运思结构,当见筋骨。运思字句,当见实料。我也很赞同。改天请他发到老秘网上供大家学习交流。
作者: 山青水秀    时间: 2014-11-11 08:28
文章或讲话,就是表达一种观点,就是见识
作者: 山青水秀    时间: 2014-11-11 08:29
文章或讲话,就是表达一种观点,就是见识
作者: 张丽清    时间: 2014-11-11 08:49
文贵有识,很好地说明了,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识,不可泛泛而谈,为理论而喊口号。
作者: 品茶论道    时间: 2014-11-11 09:01
古代学者大多视文章为不朽之事、经国大业,故十分重视“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很多学人信守的名言,王充、韩愈、柳宗元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史学家刘知幾、章学诚等也都强调史识在史家修养中的重要性。文章的艺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识见。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文社科工作者,承担着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应该继承和弘扬文贵有识的优良传统。
作者: 集大成者    时间: 2014-11-11 09:45
锦绣文章不如朴质言语
作者: 烽火岁月    时间: 2014-11-11 10:22
小至会议纪要的编拟整理,如何把握宏观,充分延伸,抓准领导意图,这根本离不开“识”。故,定文章高下,以思路、智识为上品。
作者: 黑哥    时间: 2014-11-11 11:05
经典                    
作者: 夜落星河    时间: 2014-11-11 16:02
练识就是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活动规律,进而了解时代所需,即在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理论方法与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两方面来提高识见。这就要求文章作者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观察深刻,体会深切,这样作出的文章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
作者: w5166    时间: 2014-11-11 16:17
文以识为这篇范文写的真好
作者: 一舟    时间: 2014-11-13 14:46
学习前辈先贤,谢谢。
作者: 崔智友    时间: 2014-11-13 16:37
有启发啊,一直在琢磨的别人的格式,言语,重心似乎偏了
作者: 鹅毛笔    时间: 2016-2-4 18:42
很受启发,多谢推荐。
作者: 舟行沙漠    时间: 2016-2-5 09:40
理得其要则言不烦,而躬行可践;识时宜则不为高论,见诸行事而有功
作者: lhb_2016    时间: 2016-2-6 11:27
其实,这就是为文者修身之义了!
作者: 慢慢读书郎    时间: 2016-2-17 14:23
培育自己的见识究竟需要什么
作者: legender111    时间: 2016-11-29 10:57
“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很多学人信守的名言,王充、韩愈、柳宗元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史学家刘知幾、章学诚等也都强调史识在史家修养中的重要性。
作者: 半江瑟瑟    时间: 2017-1-10 22:55
文贵有识,一语中的。要有敏锐眼光和独到见解
作者: 远航小桥流水    时间: 2017-1-11 21:22
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理得其要则言不烦,而躬行可践;识时宜则不为高论,见诸行事而有功……故练识如炼金,金百炼则杂气尽而精光发。”(《魏叔子文集》六《答施愈山侍读书》)理存在于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而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练识就是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了
作者: 秦巴秘书    时间: 2017-4-20 21:01
14年的内容不能看吗?
作者: 梦域    时间: 2017-4-21 10:03
英雄所见略同,学习大作
作者: 浴火重生    时间: 2017-7-6 21:30
好文章谢谢分享 我会认真研究学习
作者: chenqianzhishi    时间: 2017-8-21 22:26
我平时写文章都是寻章摘句,没有下功夫锻炼自己的识,真是舍本逐末
作者: 云水自在山    时间: 2017-8-22 10:13
深度的思考是不是就是高站位?  ~1 U; n& E3 D( \

作者: 倦梳头    时间: 2017-8-22 10:14
魏禧曾探讨了怎样培养见识的问题。他说:“愚尝以谓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所谓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
作者: 小小波    时间: 2017-8-22 11:07
怎样培养自己的见识,看了这句,欲罢不能
作者: 石南海    时间: 2017-8-22 11:21
魏禧曾探讨了怎样培养见识的问题
作者: xuhuadameng    时间: 2017-8-22 12:05
文贵有识,说的有道理,文笔再华丽,没有思想,也只是徒有虚表,没有灵魂
作者: ~不惹塵埃~    时间: 2017-8-22 12:10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作者: 立秋    时间: 2017-8-24 15:07
这就要求文章作者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观察深刻,体会深切,这样作出的文章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
作者: 清竹玄    时间: 2017-8-24 16:09
古代学者大多视文章为不朽之事
作者: 東方澤    时间: 2017-8-24 17:12
日常作文中感觉八股文气甚重,很多东西皆为应景之作,学一学“识”的本领,作一些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文章,才会有成就感。
作者: 六安秘书    时间: 2017-8-24 17:29
文贵有识,否则千篇一律,索然无味。
作者: 居敬行简    时间: 2017-8-24 20:00
认真学习,受益匪浅!
作者: 功过    时间: 2017-8-24 21:49
愚尝以谓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所谓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
作者: 房立洲    时间: 2017-8-25 11:32
这就要求文章作者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观察深刻,体会深切,这样作出的文章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
作者: 阿鬼鬼的岁月    时间: 2017-8-25 16:49
活到老,学到老!感谢分享指导!!!666
作者: 鸿雪    时间: 2017-8-31 08:19
这篇文章见闻广博、让人受益匪浅
作者: 今朝    时间: 2017-9-13 18:13
文以识为主,识高则文高,立意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