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登临黄鹤楼 [打印本页]

作者: 宁泰秘书    时间: 2009-9-4 09:41
标题: 登临黄鹤楼

登临黄鹤楼

9 y/ }) h* q5 K! c! x

 

5 b% A# o/ ~. J( n

陈颖华


: d6 a8 E( i2 K) g* h

黄鹤楼为天下第一名楼,居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首。去年金秋时节,我有幸登临仰慕已久的黄鹤楼,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慨万千。

- V5 e1 Q, t: H

黄鹤楼历史悠久,是我国古建筑文化的精华。《南齐书》中说有个叫子安的仙人,曾骑黄鹤经过黄鹄矶(今武昌西长江岸边),每乘黄鹤均到此楼休息,此楼因而得名。尔后许多文人曾题诗抒慨,唐朝崔颢的名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尤为历代所传诵。李白登楼本想赋诗,一见崔颢之作,只得作罢,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诗名就更大了。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濒临长江之滨,雄居蛇山之首,素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南第一楼”盛誉,历代文人名士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壮丽景观。这一历史文化名楼在历史上曾几经劫难,尤其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华民族受尽列强欺辱,中华儿女倍受压迫煎熬,黄鹤楼在劫难逃。1884年被列强焚毁,几乎荡然无存。新中国才开始修复,但终不成规模,适逢改革开放盛世,历史名胜古迹才恢复了生机,重扩建后名楼重放异彩。

/ N2 c$ \- c: O+ R c5 Q l3 R

1985年重建后的黄鹤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方法,传承古代楼阁建造艺术,楼高达40余米,共5层,尤其那数人合抱的钢筋水泥大红圆柱,使大楼更加永固也美观,整座大楼显得恢宏壮观。我们从顶层逐层往下参观,仔细观赏每层的景物,细心感受文化内涵。层层都陈列着历代名书画,皆是颂扬黄鹤楼的诗文与楹联,还有编钟系列、根雕、花卉、摄影作品、成就图片、模型及楚文化研究书刊等,充分展示了楚文化的精华和该楼深邃的文化背景。据管理人员介绍,每年在黄鹤楼及楼前广场举办众多的全国、全省性龙灯、舞蹈、武术、书画、民间艺术及庆典等艺术活动,成为湖北对外宣传、文化交流、艺术展现的最具影响力的窗口,吸引着一千多万游客登临黄鹤楼,领略长江、名楼、大桥的独特风采。此外,以黄鹤楼为主体,因山就势,错落有致,由楼、亭、轩、阁、坊、廊、榭等组成的建筑群和人文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园林群体,不愧为中华园林建筑、文化的瑰宝。黄鹤楼自古扬名天下,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往揽胜。黄鹤楼风光无限,高雅深邃,是个怡情悦性的好地方。

* m4 n! Y% n3 w3 V' V

那天,我从南大门进入宏伟瑰丽的黄鹤楼景区。只见“黄鹤归来”铜雕展现在眼前。两只栩栩如生、硕大的金鹤引颈高歌,讨人喜爱。我等纷纷与金鹤合影,沾沾自喜。信步向前,那拔地而起,雄伟壮观的黄鹤楼屹立在蛇山首,抬头望,大楼顶悬挂“黄鹤楼” 匾额,三个金色大字闪闪发亮,我认出来了,那是毛泽东手书,气势是那么磅礴,引人入胜。大家徒步来到大楼下,分批乘电梯登上40余米顶层。站在高高的黄鹤楼,极目眺望,武汉三镇尽收眼底;俯视前方,脚下滔滔的长江,那似巨龙横卧在长江上的大桥,桥上穿梭的车流,桥下百舸争流,处处涌动着改革开放的春潮。眼前的景色,使我浮想联翩,领悟着伟人毛泽东气贯山河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诗境内涵。是呀!毛泽东以革命浪漫主义诗人的博大胸襟和气概,写下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菩萨蛮·黄鹤楼》和《水调歌头·游泳》名词。我沉浸在这美丽的词境中,仿佛聆听伟人在我身旁吟唱似的,词的意境深深地陶醉着我;我的心情也格外激动,“心潮逐浪高。

$ F7 X/ n* d1 T b

大家最后来到《归鹤》浮雕墙观赏,那长数十米、高四米的红花岗岩墙上,雕刻着数百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鹤群,有的展翅翱翔天空,有的引颈高歌,有的水中嬉戏,有的搏击浪花,有的成双成对,有的生儿育子……啊!群鹤归巢,吉祥如意,不正喻意着今天神州大地和谐的太平盛世吗?


作者: 宁泰秘书    时间: 2009-9-4 09:41

重游滕王阁

! T: Q! ~* B }0 U0 v

 

5 a9 ~) Q/ f% b4 S/ I3 G, N

楚 欣


e# c! \7 }7 t6 x% s

滕王阁自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婴始建以来,却一再遭受焚毁,高达28次,可谓多灾多难。

+ ?/ ]# U( ]& u9 V

改革开放后的1989年,滕王阁进行第29次重修,它采用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1942年所绘制的《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并参照“天籁阁”旧藏宋人彩画《滕王阁》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重新设计,是一座仿宋建筑,净高57.5米,取“明三暗七”的格局,即外表看是三层,走近里面是七层。

0 U& R M0 M1 c g9 T7 Z4 p

笔者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到过滕王阁,这次是再度游览。我问导游,为什么名楼中唯独滕王阁不称楼而叫阁?他说有几种解释,一是,三层以上称楼,滕王阁的外观只有三层,因此称阁;二是,有台基称阁,没台基称楼,滕王阁有台基,故称阁;三是,阁是楼的别称,二者没有根本区别。

, q7 Z" ?3 z8 p

游览时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滕王阁台基下韩愈所写的《新修滕王阁记》。据说,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惟一没有到过滕王阁的人,但他却应朋友、御史中丞王仲舒之请,写下了《新修滕王阁记》,为这座名楼增光添彩。他写道“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就因为韩愈的这一赞美,后来滕王阁又名“西江第一楼”。

7 B7 `% u! ~" x

从台基上走进阁中,只见大厅的两根柱子,刻着毛泽东主席所书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听导游介绍,这件墨宝原是毛主席送给儿媳邵华的。后来邵华又转赠滕王阁。

, x! M; o" ^* ]: d1 H

阁中的第一层,墙上镶嵌着巨型汉白玉雕《时来风送滕王阁》,画中的人物就是年轻的王勃,他因赴交趾省亲探父,乘船路过马当(今彭泽县),得到神人相助,日行七百里到南昌,参加都督阎伯屿为滕王阁重修竣工而举行的宴会,从而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滕王阁序》。文章描绘了滕王阁的雄伟气势以及四周的景色,记叙了当日饮宴的盛况,抒发了作者立功报国的理想和怀才不遇的感慨,将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令在场的主人及宾客无不为之叹服。

8 z3 ~9 D W2 n, }) x

导游在这里还讲了一个故事,说王勃写完《滕王阁序》就匆匆离开,阎都督读过一遍后,众人发现序诗的最后两句“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O自流”,少了一个字,便纷纷猜测,但都不理想,于是阎都督立刻派人快马追上前讨教。王勃在那人的手心上补了一字,并对他说,你的手要紧紧握住,待见到阎都督后才能放开。那人走到半路就耐不住了,他偷偷地放开手,想看个究竟,可手心上一个字也没有。回去后他只好如实向主人交代。阎都督想,这个字会是什么呢?他根据手心上什么字也没有,猜作“空”字,即“槛外长江空自流”。

3 n. g( J" ]1 q. X( H4 t$ \8 f

王勃的《滕王阁序》自问世后,一直受到文学界的推崇和人们的喜爱。宋代诗人苏轼对之情有独钟并手书这篇鸿文,大书法家米芾称赞不已, 说苏轼所书的《滕王阁序》与赵伯驹所绘的《滕王阁图》堪称“双绝”。后来,苏轼所书的《滕王阁序》被刻石立碑,藏于阁内,又收入明刻本《晚香堂苏帖》。今天,我们在阁中五楼所看到的巨幅铜雕《滕王阁序》,正是从《晚香堂苏帖》中拓出放大的苏轼墨迹。

0 f) d1 r# @0 h

除了王勃,与滕王阁关系密切的还有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第三层正中的壁画介绍的就是汤显祖和他的名作《牡丹亭》。据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重阳佳节,新修的滕王阁举行落成典礼,江西巡抚王佐在阁中设宴款待各界名流,恭请汤显祖出席,并由浙江海盐班演出《牡丹亭》。这给汤显祖带来莫大的喜悦和安慰。

; D- ? t$ H0 ?. @8 Y

导游在介绍汤显祖时,颇为自豪地说:“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对此我不以为然,但没有打断她的话,而是在她介绍完之后用商量的口吻对她说,“汤显祖比莎士比亚年长14岁,戏剧创作的成就也很大,汤显祖就是汤显祖,是否可以不叫他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导游听了连声说道,对,对,以后再介绍时一定改过来。

5 W' D/ \. q+ `: A) T: W+ @

登临滕王阁,看到的展览都是历史上的人与事,就连最高一层的歌舞厅,演出的节目也是古装歌舞,目的可能是要让游客体验古时滕王高阁“佩玉鸣銮”的情景。然而笔者却发现,从滕王阁上向外远眺,能真切地感受到现实的变迁。十几年前,我第一次上滕王阁,回首北望,对面是茫茫无际的农田,南昌只能算是赣江南岸的城市。如今,江北沿岸高楼拔地而起,一片欣欣向荣,南昌已初具“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目睹如此巨大的变化,笔者感慨万分,不禁也附庸风雅作起“诗”来:滕王高阁越千秋,风光不与昨日俦,写赋才子今若在,请作新词赞洪州。


作者: 宁泰秘书    时间: 2009-9-4 09:41

鹳雀楼情思

. N. q8 A3 }' E4 M6 k& n4 ^

 

. A2 e6 e, s4 Y9 V

钟名荣


' w, ^+ B0 j8 S: j' i/ Y

一首诗,二十字,把鹳雀楼写进了天下人的心中;登斯楼,吟名作,把多年来读诗思楼的宿愿终结了。丁亥年的初夏,我来到心仪已久的重建后的鹳雀楼前,兴奋之余,转而一想:我千里奔波而来只是登此楼矣?

- t; y* H7 H5 n2 H0 P7 N

鹳雀楼建于北周时期,毁于元朝初期。也就是说,鹳雀楼存世700余年,阙如亦为700余年,这当然是机缘巧合。千百年来,鹳去雀来,楼废楼兴,皆因这首唐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D( v7 e$ u" A8 X( d# ]5 {+ E

鹳雀楼始建于南北朝后期,当时北周与北齐在山西蒲州,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形成了军事上的对峙。北周大将军宇文护为了防御对方,便在蒲州城西门外筑起一座高楼,用作军事瞭望台。因为时有鹳雀栖息其上,故冠名鹳雀楼。在苍茫辽阔的三晋大地上,兀地有这么一座孤高耸立的楼宇,前瞻中条山秀,下瞰黄河水流,便成为了历代文人雅士登高望远,抒发豪情逸致的好去处。数百年间,留下多少雕章镂句之作和脍炙人口的名篇。最负盛名的当数这首文字极其简洁、内容更是通俗、意境最为开阔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正所谓是:诗因楼作,楼借诗名,诗楼并举,日月同辉啊!

3 M2 t* p4 ]3 D. S, U2 t' @

不幸的是,鹳雀楼毁于元初(公元1222年)战火,但其故址尚存至明初,后因黄河泛滥,频频改道,其故址遂难寻觅了。尽管楼毁景失,只因王之涣的精彩诗章代代传诵,令古往今来的人们无限神往,造访者络绎不绝。以致后来世人干脆把蒲州的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赋诗题咏者不绝。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代诗人尚登岸的“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景到西楼。”这是何等的感物伤怀呵!多少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鹳雀楼安在哉?留下了有诗可读而无楼可登的悠悠之憾!

$ P$ g" n6 j, P! {% w

盛世重建名楼。在全国百位专家联名的呼吁下,1997年12月重建鹳雀楼工程动工,2002年8月竣工落成。今天,人们登鹳雀楼,究竟是为什么?是欣赏流淌着唐风古韵的国内最大的仿唐建筑,是感叹全国最高的楼阁景观(其高为73.9米,比江南最高的黄鹤楼还高出16.9米),但引发人们登临鹳雀楼的兴致更多的还是王之涣的那首千古绝唱!

* @' O h2 _7 M4 G( d- ?" A

登上顶楼,凭栏远眺:秦晋大地,一马平川;清风徐来,回肠荡气;高屋建瓴,意气轩昂;依稀望到了白日依山的余晖绚烂,黄河入海的蔚然壮观。站在鹳雀楼上,让我真切地体验了感今怀昔、吊古寻幽的时空转换,让我深切地感受了再上层楼、登高致远的恢弘气势。忽而转身,王之涣的青铜塑像就矗立在身边,他衣袂飘逸,道骨仙风,一手擎笔,一手托纸,那深远的目光,凝重的神情,恍惚间似与卓绝诗人一道寻回了那一份千古之苍茫豪情……

t# L7 }6 G5 l) U- W

诗因楼而诞生,楼因诗而重建。重建的鹳雀楼是一座名楼、一处胜景,更是一个标志、一种寓意。在重建的鹳雀楼中有一幅对联,上联写道:“凌空戟立,鹳雀重现今胜昔;更上层楼,目眦难穷千里眸。”人的视线的确难穷千里,而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却是登高放眼,高瞻远瞩。凡雄才伟略、想干大事的人,庶乎追求的都是大目光、大胸襟、大境界。鹳雀楼主楼一层悬挂着毛泽东手书的《登鹳雀楼》书法作品,他以一种博大豪迈的气势把诗的广阔深邃的意境浑然映透在翰墨之上。毛泽东生前曾多次书写此诗,现存的手稿就有6幅,足以说明一代伟人对此诗是多么地情有独钟!瞬间恍然大悟,我千里奔波而来登临的已不再是一座鹳雀楼,而是感受人生一种新的境界。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