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1、2章 2014年4月15日 [打印本页]

作者: 石子云    时间: 2014-4-16 00:19
标题: 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1、2章 2014年4月15日

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12

2014415日)

 

415下午330分,《论语札记》作者贾陆英老师在老秘网重温经典读书会”QQ 49231471里面,就《论语》八佾篇第12章进行了讲解。课堂上贾老师引用的内容均出自《尼山的月光》和《春秋有月读千年》,已作更正。现将讲座内容整理如下。

贾陆英: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共同学习讨论《论语》八佾篇第12章:

3·1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鲁国大夫季孙氏。

注释

八佾(音yì逸):佾,行列。古时祭祀时的舞蹈,以八人为一佾(列),八佾为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享用。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

译文

孔子谈到季氏时说:“在自己家庙的庭中使用六十四人的舞列奏乐舞蹈,如果这件事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容忍的呢?”

3·2原文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

三家:鲁国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三家。

以雍彻:《雍》,《诗经周颂》的一篇。彻,同撤。古时祭礼完毕撤去祭品时要奏乐唱诗,《雍》是周天子举行祭礼撤祭品时唱的诗。

相(音xiàng向)维辟公,天子穆穆:是《雍》诗中的两句。相,傧相,助祭者。辟公,指诸侯。穆穆,端庄盛美貌,这里形容天子的仪态。

堂:庙堂。

译文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祖完毕撤除祭品时,命乐工唱《雍》诗。孔子说:“《雍》诗唱的是诸侯助祭,天子端庄而美貌。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八佾篇第12章,记载了孔子对鲁国权臣违礼行为的极度不满和批评。请大家发表意见。

老猫:八佾舞于庭----话说时下应该是有钱就可以大办特办,没人在意了吧,呵呵。倒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句经常挂在嘴边。

贾陆英:问:孔子对季氏的批评说明什么?

答:八佾篇的基本内容是论述礼乐。第1章和第2章记载了孔子对当时一些违礼行为的尖锐批评,反映了孔子对时世的基本态度。一部《论语》,多数内容是像这两章一样讲一些具体的实人和实事,其中蕴含着孔子学说的基本精神和义理。既然孔子的思想和义理都与孔门师徒对当时有关实人和实事的评论紧密相联,那么,我们读《论语》就不能只注意那些直接讲仁、礼、义等思想的部分,同时也要重视谈到具体人和事的这些章节,认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精神。

孔子对季氏的批评就是一例,春秋末期,鲁国有三家权臣——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因为他们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故而称为“三桓”。“三桓”执掌着鲁国的实权,不把君放在眼里。季氏在其庭院中用八佾之舞,是以大夫的身份享用天子之礼。孔子对此事极为不满,发出了此番议论。我们从中可以体察到孔子坚定地维护周礼、维护君权威的态度,以及他为了维护周礼而不畏权势,敢于仗义执言的品格。

小小:孔子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崩,各诸侯为争夺利益,战争连年不断。奴隶制度已经适应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切随风:就是因为周礼崩,所以各国征战不断,孔子痛心疾首。蛢命想维护周礼。不可破例,规矩就是规矩,比如长子继承制就是长子继承制,看起来没道理的规矩,很多,其实非常有用,都是前人实践,甚至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维护权威,维护统一,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下,非常重要,没有权威,国家就会生乱,孔子就是看到权臣乱政,周天子权威不在,内心焦虑,敢于直面权臣,刚正不阿。令我等后辈折服。

贾陆英:问:三家把周天子举行祭礼撤祭品时唱的诗用在自家庙堂里,说明什么?

答: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之所以敢于如此违礼,正说明当时“礼坏乐崩”的乱象。孔子的批评则表明了他“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态度。

从孔子对当时一些违礼行为的尖锐批评中,可以看到孔子的为人。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近百年来的批孔,有人向孔子身上泼了太多的污水,把孔子描绘成一个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徒,把孔学诬蔑为奴才文化,如此等等。其实,要了解孔子,最好的方法就是从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来认识他,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孔子的精神面貌。

这两章所记,反映了孔子精神面貌的一个侧面:他具有不盲从,不阿贵,不依附于权势的自主批判精神,具有独立个性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他心怀天下,忧国忧民,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志士仁人。

葵花:无所畏惧,不把真正当权的人放在眼里。身处乱世,而出淤泥不染,并且致力于宣传自己“为民、仁政”等思想。这也是夫子的可贵之处。

右岸:不畏王室,不惧强权,这才是一个读书人该有的品质。

贾陆英:最近,人民日报连续刊文,评价孔子。《春秋有月读千年》一文中说:

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说只是受到某些统治者的青睐,孔子的主张并没有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他是一钩新月,孤独地发着清辉,甚至是一抹烛光,只能照亮近处,温暖周围。

光芒自有光芒的力量,哪怕微弱。历代仕儒们锲而不舍,以微风细雨的方式点化冥顽、教化苍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入世有为、经天纬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凝成古代君子品格,塑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如长风浩荡,如丰碑凛凛。

睡虫西麦:八佾舞于庭,是犯上作乱之象征。而《雍》诗唱的是诸侯助祭,天子端庄而美貌。这不是赞美天子的诗歌么,难道也不允许百姓唱?

贾陆英:@睡虫西麦:《雍》诗唱的是诸侯助祭,天子端庄而美貌。这不是赞美天子的诗歌么,难道也不允许百姓唱?

——你没有看懂这一章,再仔细看看吧。

睡虫西麦:天子的曲目既然不可用,又怎会流传民间呢?专权,专治,大概也是从这个礼仪不可越出来的。

贾陆英:@睡虫西麦:天子的曲目既然不可用,又怎会流传民间呢?

——不是天子的曲目,而是专为天子享用的曲目。大臣用了,就是违礼行为。

专权,专治,大概也是从这个礼仪不可越出来的。

——可以这样讲。但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认识。在周朝那样的古代社会,维护这样的礼,是社会秩序有序运转的前提。

一切随风:天子的仪仗,天子的曲目,万万不可僭越,汉初一个王用了天子的仪仗出游,就被处死了。皇帝或者天子,只有他们是世袭,其他的都要靠自己努力,只是一个人的不公平,换取所有人的公平,也很值的。当代英君主立宪,也尊重英皇。何况2000多年前秦汉以后,郡县首长的子弟也一定能当官。如果古代没有一个皇帝,没有一个权威,没有一个礼教,各地诸侯乱打一气,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就要重复,只需要一个皇帝,就让国家不打仗,不分裂,在古代那样的经济交通环境下,是非常值当的。所以孔子拼命维护周天子,维护君,维护礼教,就是为了百姓不遭殃,国家不内乱,诸侯不打仗,为国为民。所有的规矩,都是有原因的,有些我们知道,有些我们不知道。但究竟是什么,也不是秘密,只是历史学家知道,普通人不知道而已。

葵花:实行君主制,本就是集权给君王。

睡虫西麦: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继承的很多“礼”,即使放之现在,也是需要发扬的。唉,又想起一出戏,叫“打銮驾”

这个礼仪,所说的只是不公平。有权者可用,无权者不可用。都是为人民服务,哪来的尊卑之别呢?秩序是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维稳。

小风飕飕地:社会讲究的是秩序,不是公平!群众路线搞得天昏地暗!非也,公平只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公平!不可能绝对公平!

贾陆英:@睡虫西麦:都是为人民服务,哪来的尊卑之别呢?

——这是今人的观念和标准,是不能用来衡量2500年前的事物的。

夕惕若: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行,民无措手足。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需求,那时候,除了君主专制,难道还有更好的制度?就像我们现在说,民主是好的,以前的人或许也认为专制是好的,将来有了新的制度,或许会认为我们很落后。

睡虫西麦:那么对于我们现今来说,孔子的这个“八佾舞于庭”又该如何解释和运用呢?

贾陆英:要跳出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古人的误区,既要依托历史,又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过去,又要面向未来。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把握好过去、现在、未来的关系至关重要。首先应当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考察、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从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实际出发,加以取舍,汲取他们思想的精华。还要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变革,在创新中发展。历史就是这样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迈向明天的。昨天的历史,是昨天那个时代条件下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他们,那就会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睡虫西麦:那么对于我们现今来说,孔子的这个“八佾舞于庭”又该如何解释和运用呢——当时的这个礼,如今已弃之不用。我们学习这一章,主要是学习孔子不畏权势,敢于仗义执言的品格。

夕惕若:所以,我们现在讨论孔子,就不要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上了,一味批判他维护君主,那时候维护君主正是大势所趋,历史发展需要。资治通鉴,开篇第一章,就讲名分问题: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葵花:存在必有道理,何况都流传了几千年了。不奢侈浪费!现在习主席的八项规定就是规整这种风气。

睡虫西麦:我们学习这一章,主要是学习孔子不畏权势,敢于仗义执言的品格。这才是关键啊。

一切随风:我觉得这一章维护权威的意义更大。在中国,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没有一个核心,没有一个领袖,断断做不成大事。也许领袖做的事情不一定好,但是没有领袖,就什么事都做不了。

贾陆英:坚持反孔观点的人们,其基本理由就是认为孔子的学说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不可否认,这是的的确确的事实。我们再来看一看先秦时代的其他显学,哪一家没有这样的问题呢?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被视为“君王面南之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宣扬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肯定鬼神的存在,提出“尚同”的思想,主张以天子为核心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提出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强调加君主专制,实行中央集权。如此等等,不是同样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吗?要知道,这是那个时代给先哲们留下的印记。如果按照反孔的人们的逻辑,道、墨、法等各家是不是也应该统统被否定、被打倒呢?先秦时代的显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把这个根挖掉了,中华文化岂不是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小小:社会制度要跟社会经济发展相符合的,才能推动国家社会发展。

小风飕飕地:孔子并非仗义直言,仅仅是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已!仗义直言与阐述自己观点的区别在于动机不同!

夕惕若:贾老,晚生觉得,这个礼,还是存在的,只是形式变了,变成了名分问题,强调不越矩。

葵花:动物尚且有领头的,何况是人,这遵循了自然规律。

贾陆英:@一切随风:我觉得这一章维护权威的意义更大。

——赞同。那时的权威是天子,当今时代的权威是社会主义法制。

睡虫西麦:权威如果没有威信,仅存威仪?没有威仪,尚能维持,灭亡不过是瓦解,没有威信,分崩析,灭亡是土崩。

贾陆英:@夕惕若:贾老,晚生觉得,这个礼,还是存在的,只是形式变了,变成了名分问题,强调不越矩。

——这个礼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存在了,礼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你所说的名分问题,依然存在,必须遵守。

一切随风:法治和法制,有多大的不同。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法治 有些不一样的。

葵花:一个是制度,一个是以法治国。我想要得人信服、尊重,必须有值得民众威服的表现。要不一个昏庸的君主,民众如何支持、顺从并服从呢?

夕惕若:比如,党委亲自过问政府问题,就属于名不正言不顺。

贾陆英:@一切随风:法治和法制,有多大的不同。

——法治,是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制度。

睡虫西麦:无论法制还是法治都是好东西。用法制来保障法治。把礼敬到法的位置上,那才能真正的护礼啊。

夕惕若:如果有大同,民主就是坏的,如果有民主,法治就是坏的,如果有法治,专制就是坏的,如果有专制,战争就是坏的。用法治来实施法制。说实话,我看了王阳明的十家牌法,真心觉得,比法治强多了。

破风弃俗:十家牌法这种违反现代价值观的东西还是不要提了把。

一切随风:也许你说的十家牌法很厉害,但是要每一个人都知道,都理解,几乎不可能,但法治很容易。

礼教有他的特殊作用和他的好处。只是现在我们体会不到了,所以变成一味的否定。

百度的,不知道对不对。法制不等于法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1)“法制”通常是指一国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和守法的总称。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有法律和制度,就有法制。“法制”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法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2.“法治”是指一种治国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采用什么原则和方法对国家进行治理和统治。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运用体现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就叫做“法治”。“法治”表明一国的法律和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2)任何一个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即都有自己的法制(广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国家,全都实行“法治”。 2.联系:(1)“法制”的健全要有正确的“法治”理论来指导。一个统治阶级没有“法治”的思想和理论,不重视法律和制度在治国中的作用,不重视对法律和制度的遵守和执行,那么就根本不可能考虑加强“法制”的问题。(2)“法治”这种治国的理论和原则要付诸实施,又要靠“法制”的健全来实现,没有法律和制度作为治国的手段,“法治”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贾陆英:《春秋有月读千年》中这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许多误解:“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譬如,后世儒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而导致“礼教吃人”,把责任归咎于礼教本身,是不客观的;譬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固然不

小风飕飕地:中国自古都是“法治”,从古至今并无不同!不同的是“法”是谁的法!所谓的礼其实也是一种“法”。孔子的礼为什么能够被中国社会接受,就因为他给维护社会的和谐和发展提供了“法”的参照!为统治之提供了可“法”的标尺,给被统治者提供了愿“法”的情感寄托!

一切随风:儒家的东西,为什么提供了“法”的参照,不理解。 那不是法家的东西吗?我觉得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儒家?因为儒家讲的是感情,讲的是次序。西方的文明,讲的是逻辑,讲的是规矩,讲的是理性的规律。中国人几千年以来,不是靠理性的思维做事,是靠感情,靠信念做事。礼是发自内心的,法是外界的束缚。我就举个例子,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把,他们就特别明显。讲感情不讲理性,好听点就是人情味十足,不好听就是没理性。用了西方的制度,就有些需要磨合。过去的统治者,都是外儒内法。表面儒家,内心法家。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另一回事,另一话题,这里就不展开了。

小小:徙木立法。内外兼修。

小风飕飕地:这里的“法”指的是方法!是广义上的法,而非侠义上的法律范畴的“法”! 礼是发自内心的,法是外界的束缚

睡虫西麦:礼,说到底,是规矩,法也是规矩,所以,礼就是法。周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孔子不去找问题,却想着维护周礼,不从源头根治,即使有礼法在,又能维持到几时?

葵花:儒学对人的情感研究得多,人伦常理什么的,先修身,内修儒,外修法。中庸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但是是不是孔子提出的呢?

贾陆英:古代的礼,主要指社会道德规范,或说伦理。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也有法的意味。古代法家的法,其实质依然是维护君主专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我们今天讲德治与法治的统一,德治,主要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主要是社会主义的法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统一。

     下节课内容,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心,他怎么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心,他怎么运用乐呢?

今天就到这里,再见。

 

 


作者: 老猫    时间: 2014-4-16 08:22
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讨论追本溯源,探求就里,辩证看,务实办。
作者: 贾陆英    时间: 2014-4-16 11:23
@老猫,@石子云:标题有误!“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为八佾篇第1、2章”中,多了一个为字,应是“跟贾陆英老师学《论语》八佾篇第1、2章”。望能纠正。
作者: 贾陆英    时间: 2014-4-16 11:46
以文会友,以德辅仁。
作者: 阳光勾勒的微笑    时间: 2014-4-17 11:02
我感觉跟孔夫子学习正能量,并应用与生活中,领导可以变成个有人情味的领导,我们这样的小老百可以家和、友和、事业顺。或许有点理想化了吧!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www.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