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文稿,还能这样写》作者雄文《笔杆子碎语》作者王一端《机关文稿写作入门》作者杨新宇《机关文字工作五十讲》作者何新国
最新《公文写作培训课程》直播间《公文写作百法例讲》作者房立洲老秘网站长、《老秘笔记》作者老猫《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作者胡森林
开启左侧

文以识为主----《讲话稿写作之管见》读后

  [复制链接]
长安老耿 发表于 2014-11-10 14: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稿修改演播室众筹计划,点击了解详情
 
文以识为主

& E) X* @+ F, F" u0 Z
----《讲话稿写作之管见》读后
! d9 W& @- }, W6 J
! d/ P% r# I4 S
      《讲话稿写作之管见》,是篇好文章。中华老师开篇引用了清人刘熙载“文以识为主”的一段话,以写讲话稿为例,从事理、领导、受众、场合、文体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对“识”的理解。我读之不舍,拜读再三,很受启发教益。特与大家分享,并推荐另一篇相关文章。

7 a3 f( s$ K) |2 f  P4 s4 K* I, l, t8 x2 }3 U
       说很受启发教益,一是因为,作者讲的五个方面的见识,不仅适用于写讲话稿,乃至于对写其他公文、文章,都是适用的。二是因为,我们一些同志,不懂得“文以识为主”的道理。他们不懂得或者不愿意,在增强和表达自己的见识上花气力、下功夫。反而把气力主要下在了文章的格式、写法上,有的人甚至是从网上找一个文章 “模板”,一套了事。这就步入了歧途,舍“主”求“次”,舍本求末了。

! h- ^, g9 L9 ~3 U( H3 \8 _9 J6 A9 R( g' l' `' p3 E! Y0 c
     说来惭愧。读到“文以识为主”这段话时,我只觉得似曾相识,却怎么也想不起来是何人所说的了。好在有“度娘”帮忙,方解了我的心中尴尬。更让我高兴的是,还搜寻到一篇《说“文贵有识”》的文章。该文引经据典,谈了需要什么样的“识”、怎样培养自己的见识、为什么要练识、“识”的要求是什么等问题,值得一读。特此推荐。
3 P) e( X8 p* ]5 t/ v
3 ]$ c8 `" f. |% K2014.11.8夕草于长安茅庐

* F: A6 Y5 P1 h1 k& E# J5 G$ z7 q  f
附:
. G: _$ C  V( h& b' s' F2 s5 H+ d
3 \% v0 H- Z8 O5 {
说“文贵有识”
; k3 `3 {8 s+ @( t
张桂萍
0 G' N; G3 {  R, g6 Z

0 w9 I; ?* b+ u- x" s( B7 e. p
$ P; x. I) ]; _
    古代学者大多视文章为不朽之事、经国大业,故十分重视“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很多学人信守的名言,王充、韩愈、柳宗元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史学家刘知幾、章学诚等也都强调史识在史家修养中的重要性。文章的艺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识见。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文社科工作者,承担着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应该继承和弘扬文贵有识的优良传统。

) D' j7 K. X: ~) S. A1 F; \  ^& A# t" ~
      一、文章家需要什么样的“识”?清初古文家魏禧(1624—1680)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认识,主张为文力求“有用于世”。他对“识”的内涵的理解基本上尊崇实学经世的宗旨,认为文章一定要有关系天下国家之故,并且有超越一般人的见识,才有作的必要。文章之所以能流传于后世,不在于技巧的变化,而在于面对不同的现实问题,有新的识见,并用这些识见指导作文,这才是超出古人、自创一格的途径。历史证明,每当社会激变的转折时期,文章经世的思潮常应运而起,文章家有得之于时代所赐的广阔心胸和视野,因而在观察社会、历史时,有着敏锐的眼光、深刻的体会和高度的责任感,这些就是文章的“史识”。
7 b7 @: r4 a8 Z7 t- ]( f8 D

$ d8 \, I: U. i* K) P/ E/ w. q9 s7 j& m6 \      二、怎样培养自己的见识?魏禧曾探讨了怎样培养见识的问题。他说:“愚尝以谓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所谓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理得其要则言不烦,而躬行可践;识时宜则不为高论,见诸行事而有功……故练识如炼金,金百炼则杂气尽而精光发。”(《魏叔子文集》六《答施愈山侍读书》)理存在于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而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练识就是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活动规律,进而了解时代所需,即在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理论方法与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两方面来提高识见。这就要求文章作者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观察深刻,体会深切,这样作出的文章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

$ |2 Q. X0 ]$ i; _5 s: A1 x# j, D; T

! W1 j! K2 B3 u, q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 ]3 `$ _* U& F! O
2 Y' h0 d8 ?5 c/ z8 `8 U' f. p) @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精彩评论40

正序浏览
品茶论道 发表于 2014-11-11 09:0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公文写作百法例讲
古代学者大多视文章为不朽之事、经国大业,故十分重视“识”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很多学人信守的名言,王充、韩愈、柳宗元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史学家刘知幾、章学诚等也都强调史识在史家修养中的重要性。文章的艺术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正确的识见。生活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人文社科工作者,承担着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精神文明的责任,应该继承和弘扬文贵有识的优良传统。
 
远航小桥流水 发表于 2017-1-11 2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秘网虚拟稿费
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理得其要则言不烦,而躬行可践;识时宜则不为高论,见诸行事而有功……故练识如炼金,金百炼则杂气尽而精光发。”(《魏叔子文集》六《答施愈山侍读书》)理存在于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而识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练识就是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了
 
夜落星河 发表于 2014-11-11 16: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写文章
练识就是在“博学于文”的基础上了解事物的活动规律,进而了解时代所需,即在广泛地学习前人的理论方法与积累社会实践经验两方面来提高识见。这就要求文章作者要对社会、历史和现实观察深刻,体会深切,这样作出的文章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
 
老猫 发表于 2014-11-10 23: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老耿推荐美文。龙行江上在应用写作上也发表过一篇文章《信息的识与思》。所谓识,即识规格高低,影响大小,温度冷热,内容新旧。所谓思,即运思主旨,当见灵魂。运思结构,当见筋骨。运思字句,当见实料。我也很赞同。改天请他发到老秘网上供大家学习交流。
 
legender111 发表于 2016-11-29 10: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器识而后文艺”,就是很多学人信守的名言,王充、韩愈、柳宗元等都有这方面的言论;史学家刘知幾、章学诚等也都强调史识在史家修养中的重要性。
 
倦梳头 发表于 2017-8-22 10: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魏禧曾探讨了怎样培养见识的问题。他说:“愚尝以谓为文之道,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练识……所谓练识者,博学于文而知理之要,练于物务,识时之所宜。
 
~不惹塵埃~ 发表于 2017-8-22 12: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東方澤 发表于 2017-8-24 17: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常作文中感觉八股文气甚重,很多东西皆为应景之作,学一学“识”的本领,作一些能切实解决问题的文章,才会有成就感。
 
烽火岁月 发表于 2014-11-11 10: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至会议纪要的编拟整理,如何把握宏观,充分延伸,抓准领导意图,这根本离不开“识”。故,定文章高下,以思路、智识为上品。
 
山水性情 发表于 2014-11-10 22: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至会议纪要的编拟整理,如何把握宏观,充分延伸,抓准领导意图,这根本离不开“识”。故,定文章高下,以思路、智识为上品。
 
山青水秀 发表于 2014-11-11 08: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或讲话,就是表达一种观点,就是见识
 
山青水秀 发表于 2014-11-11 08: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或讲话,就是表达一种观点,就是见识
 
张丽清 发表于 2014-11-11 08:4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贵有识,很好地说明了,文章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识,不可泛泛而谈,为理论而喊口号。
 
集大成者 发表于 2014-11-11 09:4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锦绣文章不如朴质言语
 
黑哥 发表于 2014-11-11 11: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关注

76粉丝

15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关注我们:微信订阅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客服个人微信号

全国服务热线:

0595-22880819

公司地址:泉州秘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运营中心:福建省泉州市

Email:506070961#qq.com

Copyright   ©2015-2025  老秘网 责任编辑:释然Powered by©Discuz!技术支持:秘途文化  备案号   ( 闽ICP备19022590号-1 闽公网安备35050302000919号 )